济南市食品和腹泻病人来源副溶血性弧菌分子分型及毒力基因分析
作者:李健; 尹晓煜; 宋绚丽; 时玉雯
加工时间:2024-10-29
信息来源:食品安全导刊
关键词:副溶血性弧菌;动物性海产品;脉冲场凝胶电泳分型;毒力基因
摘 要:目的:了解济南市动物性海产品、腹泻患者来源副溶血性弧菌的脉冲场凝胶电泳分子分型特征以及菌株携带毒力基因的情况。方法:按照《国家食品污染和有害因素风险监测工作手册》的方法采集动物性海产品150份,依据《山东省食源性疾病主动监测工作手册》采集腹泻病人样本771份,对上述两类样本进行副溶血性弧菌分离。用脉冲场凝胶电泳对129株副溶血性弧菌进行分子分型和聚类分析,利用多重荧光PCR检测菌株毒力基因的携带情况。结果:动物性海产品来源副溶血性弧菌的总检出率为41.3%,腹泻病人副溶血性弧菌的检出率为6.1%~14.2%。动物性海产品和腹泻患者来源的129株副溶血弧菌可分为93个脉冲场凝胶电泳型别,相似性系数为35.1%~100.0%。患者来源的菌株带型相似系数高于85.0%的占比为90.4%,89.3%动物性海水产品来源的菌株带型相似系数低于85.0%。73株患者来源的菌株携带tdh基因的菌株占比为95.9%,携带trh基因的菌株占比为6.8%,4.1%的菌株同时携带两个毒力基因。动物性海产品来源的56株菌均不携带毒力基因tdh,携带耐热相关溶血素的菌株占比为3.6%。结论:两种来源的菌株在分子分型和毒力基因携带方面存在差异,动物性海产品携带副溶血性弧菌的比例较高,有必要进一步加强对动物性海产品副溶血性弧菌的监测,扩大采样量并增加菌落挑取数量以进一步明确该菌株的传播、流行特征,为制定防控策略提供科学依据。
内 容:原文可通过湖北省科技资源共享服务平台(https://www.hbsts.org.cn/)获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