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行业研究报告数据库

行业分类

当前位置:首页 > 报告详细信息

找到报告 1 篇 当前为第 1 页 共 1

植物叶片机械强度与抗旱性耦合机制研究进展
作者:谢路路; 张秀龙; 于大炮; 王庆伟 加工时间:2025-01-16 信息来源:生态学报
关键词:比叶重;叶密度;细胞壁;粗脉密度;失膨点;叶水力导度
摘 要:植物叶片机械强度(刚度和韧性)与其抗旱性之间存在一定的协同关系,是植物适应环境的重要策略。开展植物叶片机械强度与抗旱性耦合机制研究有助于理解和预测陆地植被对气候变化的响应和适应策略。然而,由于缺少针对该协同关系驱动因素的系统性研究,当前对植物适应干旱的生理生态机制缺乏深入理解。从叶片机械结构、抗旱性状及驱动二者变化的相关解剖学/生理性状进行分析,在综述叶片机械结构与抗旱性状的基础上,阐明抗旱性与机械性状协同关系的解剖学和生理基础,以期为今后研究植物机械性状和抗旱协同适应策略提供参考。其中,细胞壁厚度、膨压损失点(Ψtlp)和主脉长度(VLAmaj)在调节叶片机械强度和抗旱性的权衡关系中发挥重要作用:(1)较厚的细胞壁不仅能够降低细胞膨压损失后的皱缩和塌陷风险,也会保护叶片免受由细胞收缩引起的导管外水分运输能力下降,从而使得植物叶片有较强的耐旱能力;(2)叶脉维管束水分的运输在干旱下存在着由栓塞引发的被破坏风险,而单位面积较大的主脉长度(VLAmaj)可以提供额外的水分替代途径向叶肉供应水分;(3)较厚的细胞壁厚度和较高的VLAmaj有助于增加叶片的机械强度。综上所述,在干旱生境中,尽管水分亏缺会降低叶片光合速率,但具有高机械强度和抗旱性的叶片却能延长其寿命,以保证叶片在恶劣生境中维持基本的气体交换和正碳收益。揭示了高机械性和抗旱性的耦合是植物适应干旱的内在机制,并对植物抗旱性的研究进行展望,强调未来研究在考虑植物机械性状的基础上,需要结合植物功能性状和生理因素如渗透调节能力、水分缓冲能力等协同探究植物的抗旱性,以期为未来植物抗旱协同策略提供指导。
内 容:原文可通过湖北省科技资源共享服务平台(https://www.hbsts.org.cn/)获取
© 2016 武汉世讯达文化传播有限责任公司 版权所有
客服中心

QQ咨询


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 客服员


电话咨询


027-87841330


微信公众号




展开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