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肌梗死后室间隔穿孔的外科治疗及机械辅助装置在围手术期的应用特点
关键词:心肌梗死;室间隔穿孔;外科治疗;机械辅助;危险因素
摘 要:目的 探讨心肌梗死后室间隔穿孔的外科治疗及机械辅助装置在围手术期的应用特点。方法 回顾性分析2006年1月至2020年12月在中国医学科学院阜外医院接受外科治疗的心肌梗死后室间隔穿孔患者107例,男性65例(60.7%),平均年龄(62.83±8.32)岁。根据围手术期是否应用机械辅助装置(MCS)将患者分为两组:MCS组(n=50)和非MCS组(n=57),分析对比两组患者的基线资料及手术、术后情况。运用logistic回归分析患者围手术期死亡的危险因素,对存活患者进行远期随访。结果 所有患者均在体外循环下行手术治疗,体外循环时间120.0(86.0,135.0)min,主动脉阻断时间76.0(60.0,97.0)min, 8例患者在围手术期死亡。与非MCS组相比,MCS组患者年龄更大,脏器功能更差,穿孔至手术时间更短,急诊手术比例更高,体外循环时间、术后机械通气时间、ICU时间、住院时间更长,术后行肾脏替代治疗比例更高。MCS组围手术期死亡率明显高于非MCS组(P=0.002)。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提示:年龄(OR=1.704,95%CI:1.064~2.727,P=0.026)、既往脑血管意外(OR=145.889,95%CI:1.705~12485.825,P=0.028)为围手术期死亡的危险因素。全组患者中位随访时间67(26,105)个月,随访期间6例死亡,平均生存时间为(150.15±5.84)个月,5年生存率89.75%,10年生存率84.64%。结论 心肌梗死后室间隔穿孔外科治疗围手术期MCS应用比例高,高龄、既往脑血管意外为围手术期死亡的危险因素,外科治疗中远期预后良好。
内 容:原文可通过湖北省科技资源共享服务平台(https://www.hbsts.org.cn/)获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