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347 篇
13897 篇
477387 篇
16218 篇
11751 篇
3898 篇
6510 篇
1243 篇
75477 篇
37467 篇
12122 篇
1648 篇
2846 篇
3402 篇
641 篇
1237 篇
1969 篇
4899 篇
3854 篇
5414 篇
柴油重卡“国Ⅳ标准”的实施时间第三度推迟。记者15日从各种渠道了解到,虽然原定今年7月1日实施柴油重型车“国Ⅳ标准”的时间已过,但国家环保部等部门并没有明确发文通知,何时才能全面实施成为未知数。只有广州等大城市宣布按时实施“国Ⅳ标准”。
据了解,重型汽车环保标准升级屡次被推迟,症结在于“车油不同步”,柴油标准升级严重滞后。有汽车行业专家表示,“屡次延迟将引来严重的环保压力”。
柴油“国Ⅳ标准”第三次推迟
7月1日,广州市环保局官网按时挂出“广州市从7月1日起对柴油车、重型汽油车实施国Ⅳ标准”的通知,这正是国家环保部原定的时间。根据通知,从7月1日起,广州市对不符合条件的车辆不予办理注册登记、外地转入广州市的变更登记和转移登记手续。至此,广州市实现了机动车“国Ⅳ标准”的全覆盖。据了解,国内一些大城市也已按时宣布全面实施汽车“国Ⅳ标准”。
与此同时,国家环保部、工信部等汽车业相关主管部门的官网上,却迟迟没有出现对柴油车实施“国Ⅳ标准”的通知。环保部此前已经两度推迟重型柴油车“国Ⅳ标准”在全国范围内实施,而此次的推迟事前并没有明确信息。一位汽车业内消息人士向南方日报记者介绍,6月间他在参加一个环保部的会议时,还了解到会按时实施柴油重卡“国Ⅳ标准”,现在却突然爽约,让人不知所措。
一家商用车企业负责人也向南方日报记者证实,车企层面目前并没有收到国内全面实施重卡“国Ⅳ标准”的通知,现在有些城市是明确按时实施,有些城市延迟或给出一个月至半年不等的过渡期。“但延迟也均没有明文的规定,都是看着办,有点混乱。”
“车油不同步”制约升级
汽车环保标准升级屡次受阻,症结在于油品升级的严重滞后,这已经是众所周知的事实。汽油轻型车的“国Ⅳ标准”从2011年7月就开始在国内全面实施,但到目前为止,还只有一些中心大城市能够提供“国Ⅳ标准”汽油。而不少地方的柴油车还是刚刚能用上国Ⅲ油。
广州车主蔡先生告诉南方日报记者,他在今年初买了一辆“国Ⅳ标准”的柴油版SUV,但也就在广州等大城市能够加上国Ⅲ油。“一些偏远地区甚至只能提供工业用柴油,而没有车用柴油,我随车都必须带着燃油添加剂。”蔡先生无奈地说,油品的严重滞后,使他的爱车不能正常实现排放表现,也很担心长期使用低级柴油对车的损害。
环保部在2011年决定分步实施机动车“国Ⅳ标准”时曾明确表示:“目前满足国Ⅳ标准需求的车用柴油供应仍不到位,严重制约机动车国Ⅳ标准实施进度。因此只能分车型、分区域实施国Ⅳ标准”。据南方日报记者掌握的信息,大部分城市汽油“国Ⅳ标准”实施时间要到2014年,车用柴油的升级更是遥遥无期。在此前实施国Ⅰ、国Ⅱ、国Ⅲ标准时,汽油标准也分别比汽车标准滞后了两年、一年半和一年零八个月。
此前,国务院曾明确勒令要提高车用燃油品质与机动车排放标准,但由于炼油厂在升级成本分摊的问题上一直没有扯清等原因,油品全面升级至今举步维艰。“国Ⅳ标准到底如何进行,至今仍不明朗。环保问题如此严重,柴油问题如此严重,没人操心这个问题。利益集团严重阻碍环保进步。”全国乘用车市场信息联席会副秘书长崔东树说。
汽车厂商作两手准备
据广州市环保局公布的文件,与国Ⅲ标准汽车相比,国Ⅳ标准轻型柴油车排放氮氧化物、颗粒物可分别减少50%和40%,国Ⅳ标准重型柴油车排放氮氧化物、颗粒物可分别减少30%和80%,国Ⅳ标准重型汽油车排放氮氧化物、碳氢化合物可分别减少28.6%和29.3%。因此全面实施机动车国Ⅳ标准,对减少机动车排放污染将有深远影响。
崔东树介绍,目前国内乘用车环保标准和欧美紧密接轨,对环境的污染较小,而重型汽车带来了更多的污染。现在重卡“国Ⅳ标准”又被延期,柴油油品升级因此没有压力,坑害的是全社会的利益。“柴油车的排放升级被多次推延,每次推延似乎都是胜利。岂不知,这是损害整车企业与公众核心利益的重大环境灾难。”
对于汽车厂商来说,此次重卡“国Ⅳ标准”的突然推迟,让他们颇有被坑的感觉。今年6月,重卡销量明显增长,这是由于环保新标准实施前会激发抢购潮,经销商也会囤积货品,现在标准突然推迟将使他们的资金被挤占。政策的不稳定也影响到车企的正常经营节奏。
“我们是摸着石头过河,有点痛苦。”广汽日野有关负责人告诉南方日报记者,由于各地对实施柴油重卡“国Ⅳ标准”的政策和时间都不一样,现在只能两手准备,按订单提供不同标准的产品。而国Ⅳ车长期用国Ⅲ油,将会影响发动机寿命和汽车性能,损害消费者利益。
崔东树也认为,“阻碍排放标准的升级,这在短期似乎是对车企和购买者有利的,但这是在损害百姓和环境的危险动作,危害深远。对车企的利益也是严重打击,不仅对商用车不利,对未来乘用车的可持续发展也带来不利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