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350 篇
13897 篇
477392 篇
16218 篇
11751 篇
3898 篇
6511 篇
1243 篇
75482 篇
37481 篇
12122 篇
1648 篇
2846 篇
3402 篇
641 篇
1237 篇
1970 篇
4900 篇
3858 篇
5414 篇
初看,海正药业与
Celsion的合作虽然具有一定的博弈成份,但我们认为此次合作的真正意义在于:通过四两拨千金的模式,海正药业开始尝试由(原料药代工+制剂药出口)型厂商向专利药授权生产和销售商转型,同时,这也是中国原料药企业参与全球医药研发链条上高端环节的一个有益尝试,该发展路径是值得肯定的。行业全球地位
---充当国际原料药生产车间当前,中国是世界原料药生产和出口大国,产能约占全球的
1/5以上,高达200多万吨。国内企业能生产1500多种大类产品,其中抗感染药207种、解热镇痛药52种、维生素37种,计划生育药及激素77种,抗肿瘤药44种、心血管药71种。长期以来,原料药构成我国医药保健品商品出口主力,出口金额约占50%以上。当纵观全球医药产业链时,上述光鲜的数字也无法粉饰掉中国原料药行业发展的根疾:在全球医药产业链上居低端位置、国际议价能力偏弱、产品以附加值低的大宗原料药为主、产能过剩、成本攀高,而环保限产、国际监管趋严、对外贸易摩擦频发又给本已发展艰难的企业倍感雪上加霜。
连续多年,行业整体经济运行并不尽如人意,
2012年前11个月,化学原料药销售收入增长率和销售利润率各为13.4%和7.1%,分别居各主要子行业倒数第一、第二,同时也创下2008年以来的新低。2012年,我国传统大宗原料药出口强势品种表现欠佳,前25位西药原料出口总额为41.2亿美元,同比下降18.9%。行业发展逻辑
---差异化发展带来突破如何摆脱经营困境、向产业链的高端攀升是国内原料药企业迫切需要突围的环节。让我们深入到企业维度,也许可以挖掘到不少可以借鉴的闪光点。
通过梳理代表性企业的发展逻辑,我们认为:现阶段,中国原料药企业已呈现出差异化发展带来的梯次竞争格局,当然该竞争态势的形成是与主流市场正在发生的产业转移秘不可分。
现阶段,中国原料药企业可以大体分为三大梯队
,从第三梯队向第一梯队呈现梯次升级态势。第一梯队以海正药业等为代表,其发展特征涉及由特色原料药企业向制剂型企业升级,注重研发、谋向产业链高端、与多家跨国巨头合作;第二梯队的代表企业包括华北制药、浙江医药等,其发展特点为原料药出口+向制剂药(含生物药)渗透,多与跨国巨头合作;国内大多数原料药厂商构成第三梯队,其产品多为科技含量较低的大宗原料药,经营较困难。虽然大多数原料药企业发展状态不甚理想,但国内优秀原料药企业也并非乏善可陈。
以文章开头提及的海正药业为例,海正药业的前身为成立于
1956年的海门化工厂,2000年登陆资本市场。有别于一般的大宗原料药企业,公司的起点是立足于盈利水平较强、门槛较高的特色原料药领域,并借道海外规范市场、携手跨国药企如美国辉瑞、礼来等拓展了特色原料药链条、成功向制剂药(海内外销售)转型。如今还拟运用四两拨千金的经营模式,参与全球医药研发链条上高端环节尝试向专利药授权生产和销售商渗透。在产品管线上,公司产品覆盖了相对高端的抗肿瘤药以及具有较高技术壁垒的基因工程药等。丰富的高端产品线离不开较高的研发投入,公司年度研发投入占比超过
9%,达2亿元,这在国内属于一流开发水准。其他还有不少有实力的原料药企业,如华海药业和老牌国企华北制药等,都在这场全球性产业大转移的潮流中,实现了较为成功的转型。
另外,值得一提的是,国内药企国际化多以出口为主,全球化路径较贫乏,鲜有在主流市场设厂、并购企业的举措,而后者是帮助企业实现较快切入规范市场的有效途径之一。在这一点上,我们的主要竞争对手
---印度企业却做的风生水起,例如Ranbaxy、Dr.Reddy、Wockhardt等,这些印度领先企业正是通过多起并购美国、德国、英国等欧美企业,迅速扩大了在主流市场的占有率。综上,那些具有前瞻性发展战略、国际化程度高、注重研发的企业才能抢占先机、拥有较强的国际议价能力、并在激烈的竞争中脱颖而出。国内领先企业的发展逻辑足以让我们坚定认为中国原料药企业的发展值得期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