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299 篇
13868 篇
408774 篇
16079 篇
9269 篇
3869 篇
6464 篇
1238 篇
72401 篇
37108 篇
12060 篇
1619 篇
2821 篇
3387 篇
640 篇
1229 篇
1965 篇
4866 篇
3821 篇
5293 篇
地方存量债务的清理问题进入倒计时。根据基层财政部门收到的财政部下发的《地方政府性存量债务清理处置办法(征求意见稿)》,数十万亿存量债务余额的清理处置有望进入具有可操作性的实质阶段。《办法》要求,地方各级财政部门要汇总甄别2014年12月31日前未清偿的债务余额,省政府财政部门于2015年1月5日前上报财政部,经国务院批准后,锁定政府一般债务、专项债务及或有债务余额,然后将政府存量债务分类纳入预算管理,统筹财政资金优先偿还到期债务;2016年起只能通过省级政府发行地方政府债券方式举借政府债务。
《办法》还特别强调,锁定后的政府债务及或有债务存量债务余额只减不增,除正常清偿外,债务数据不得调整,及时向同级人大或其常委会报告,及时向社会公开。至于偿债资金来源,《办法》明确,新增地方政府公共财政预算、政府性基金预算、国有资本经营预算财力,清理整合财政专项资金,能够统筹安排的结余结转,超收收入资金,扣除按政策规定的各项计提后的土地出让收入等原则上要优先安排用于偿还到期政府债务,尚有剩余的方可用于其他支出。
在安邦(ANBOUND)研究人员看来,财政部此举无疑要将地方政府性债务进行系统分类梳理,通过优先安排到期债务偿还,管住政府支出预算,落实不久前国务院下发的《关于加强地方政府性债务管理的意见》的要求,彻底堵住地方债务扩张。
然而,如此想法无疑是个美妙的图景,但地方政府债务扩张实际并无法如此轻易遏制,尚且不论拆解地方政府左右经济资源分配的传统权力会遭遇多大的阻力。从安邦各地的田野调查来看,地方政府债务膨胀的根本原因在于经济社会发展赶不上政府支出的扩张,有客观的因素,也有主观的因素。一是地方政府吃饭财政迅速扩张,二是民生和社会保障欠账业已到了不得不还的阶段,三是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支出的产出效益远远落后于财税增长,而其中还夹杂着政绩工程的私货。
在如此背景下,我们发现清理地方政府性债务面临诸多困境。一是,如果不新增债务并借新还旧,众多地方政府实际已经无法偿还当年到期债务。二是,现有地方政府性债务与平台公司实际难以切割,原因在于平台公司利用地方政府的国有土地储备用于融资,两者的切割是长期的过程,也是地方政府债务管理的关键。剥离政府职能与政府切割市场化下的平台公司,在金融资本市场的信用必然随之下降,后续融资的问题马上会凸显,而一旦市场化甚至引入公私合作伙伴计划,这些平台公司的价值将因失去政府信用而大大缩水。此外,原先与政府部门互兼的平台公司管理人员如何切割更是个复杂的问题。凡此种种,决定平台公司的市场化将是个长期的过程。
解决地方政府债务的偿债资金问题,无疑是地方举债体制改革的关键。一是中央政府显然不可能为地方政府债务兜底,即便财政转移支付去暗中补贴,否则麻烦会没完没了,但央地财税改革却由此呼之欲出。二是商业银行实际已经被推上地方举债体制改革的风暴眼,未来将不得不为地方政府债务尤其是平台公司债务续贷,承担起某些政策性职能,以及由此引发的坏账风险。三是如何利用金融工具化解地方债务。从目前来看,国开行的开发贷以及住房特别债间接利用中央政府信用为部分地方债务兜底,未来如何解决依然是个问题。于是,积极鼓励类似信贷资产证券化、住房抵押贷款支持证券(MBS),以及基础资产贷款支持证券的金融创新,业已成为地方政府举债体制改革的重要一环,也即在加强财政监督职能而非出纳的情况下,配套金融衍生工具,以时间换空间,逐步缓释风险。
最终分析结论(Final Analysis Conclusion):
地方存量债务的清理问题,不仅涉及复杂的政府改革,更已将商业银行推上风口浪尖之上。在中央不会兜底地方债、地方政府后续财力无法负担的情况下,需要商业银行不断续贷以维持地方债务滚转,由此鼓励金融衍生工具创新的政策需要及时出台。这在财政政策空间因地方举债体制改革收窄,而先前货币供给扩张过度但货币政策传导机制僵硬的当下,尤为必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