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行业研究报告数据库

行业分类

当前位置:首页 > 报告详细信息

找到报告 1 篇 当前为第 1 页 共 1

如何看待三季度影子银行大幅收缩?
加工时间:2014-10-21 信息来源:EMIS
关键词:社会融资;贷款;规模萎缩;影子银行
摘 要:
内 容:

央行16日公布了前三季度的社会融资规模数据。与7、8两个月份表现出来的情况相似,前三季度的社会融资规模为12.84万亿元,总体呈现收缩状态,比去年同期少1.12万亿元。其中,前三季度人民币贷款增加7.68万亿元,同比多增4045亿元;委托贷款、信托贷款与未贴现的银行承兑汇票共计增加2.27万亿元,同比少增1.78万亿元。

前三季度社会融资规模的萎缩,很大程度上源于三季度影子银行的极度收紧。在上半年还曾分别增加4601亿及7871亿的信托贷款与未贴现的银行承兑汇票,到了三季度分别净减少1000亿及6683亿,反映出在经济转差与监管趋严背景下,银行表外融资受到了极大的限制。受此影响,银行信贷占社会融资规模的比重,由上半年的54.3%大幅上升至前三季度的59.8%,同比高7.7个百分点;其中,三季度银行信贷比重高达85.5%,显示出社会融资大幅转回表内。

在今年7月大幅低于预期的融资数据发布后,央行破天荒地对主要金融数据进行了解读。据央行官网发布的新闻稿,有关负责人将社会融资规模的急剧下滑解读为,“这主要与近期规范相关业务发展、金融机构加强风险控制有关"。不过,在安邦(ANBOUND)研究人员看来,除了官方所称的监管趋严,实体经济趋冷,尤其是房地产行业的转坏,也是融资收缩的重要原因之一。在经济下行和房地产面临转折的形势下,实体经济信用风险上升,融资需求萎缩,配合上严厉的监管,最终演变成为资金大幅流出影子银行。

不过,影子银行的大规模收缩是否有利于中国经济的发展,仍有待进一步论证。近段时期,央行官员在不同场合为影子银行提出辩护,认为应当“辩证"看待。在第18届国际银行监督官大会上,央行副行长胡晓炼表示,监管当局应该平衡好银行业务发展、风险防控、盈利水平、社会贡献等目标。影子银行本身是反监管和业务竞争的产物,其快速发展在很多情况下是监管套利驱动,但不能因为其监管套利行为而采取简单否定的态度。针对影子银行的监管,胡晓炼表示,要分析影子银行的具体业务是否与实体经济有密切关系,究竟是实体经济需要还是金融机构的业务转移;要对实际风险有准确的判断。

尤其考虑到中国的情况复杂,对于影子银行业务更需要“辩证"看待。在财务软约束主体大量存在时,影子银行几乎是民营企业融资的少数几个渠道之一(当然,也是为房地产、过剩产业等财务软约束主体输血的重要管道)。如果管得过死,银行信贷渗透到实体经济的路就会被堵塞,令实体经济面临严峻的“融资难、融资贵"问题。当财务软约束企业在融资市场成为主体的时候,融资市场剩余的资金量就会缩小,那些需要金融支持的实体部门、有效率部门便会因此得不到融资,利率水涨船高。某种程度上,中国式影子银行之所以这样发达,其实是市场对于体制弊端的补充。监管层治理影子银行时必须看到这样一层政治因素。

但从三季度看,对于影子银行的治理几乎是全方位的,不仅堵住了资金通过影子银行输往房地产、过剩产业的路,更阻塞了渗透到实体部门、效率部门的渠道。总量上的收缩绝不利于中国经济的发展,不论是“稳增长"还是“促改革",都需要经济体保持一定活力,尤其是要让债务链条持续滚动下去不至于崩盘。在体制改革短期内难有突破性进展的情况下,需要有影子银行这样一块拼图,在金融部门和实体经济之间架一座桥梁——虽然这更像是独木桥,而非康庄大道。

如果我们认定房地产转坏与过剩产业结构调整已成不可逆的趋势,那么就需要提前对影子银行及其出路作出更为系统的安排,而不是像过去那样听之任之,又或者如当前般赶尽杀绝。中国的金融市场需要发展更为正规的影子银行工具,将非标准化的影子银行转为标准化的金融衍生品,在公开市场上流通转让,这几乎是规范影子银行的唯一办法,也是满足那些赖以为生的实体部门融资需求的最好方式。要将影子银行从“银行的影子"和通道业务中解放出来,成为直接融资、资产管理市场的重要组成部分。唯有如此,中国的影子银行才能摆脱“一放就乱,一抓就死"的困局,避免像今年三季度这样,一夜之间崩塌。

最终分析结论(Final Analysis Conclusion):

央行最新公布的数据显示,前三季度的社会融资规模总体呈现收缩状态,主要因三季度影子银行极度收紧。影子银行的大规模收缩是否有利于中国经济发展有待论证,不过,作为民营企业融资的少数几个渠道之一,影子银行被管死无疑将加剧实体经济的融资困境。发展标准化的金融衍生品,将影子银行转型成为资产管理,是中国影子银行的唯一出路。唯有如此,才是多赢的选择。


© 2016 武汉世讯达文化传播有限责任公司 版权所有 技术支持:武汉中网维优
客服中心

QQ咨询


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 客服员


电话咨询


027-87841330


微信公众号




展开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