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行业研究报告数据库

行业分类

当前位置:首页 > 报告详细信息

找到报告 1 篇 当前为第 1 页 共 1

形势要点:贵州解决小农水利维护困局的经验值得借鉴
加工时间:2014-11-19 信息来源:EMIS
关键词:贵州;小农水利;维护经验
摘 要:
内 容:

长期以来,从水源地到农田的“最后一公里",政府部门照顾不到,群众解决不了。自2014年成为全国小型水利工程管理体制改革试点单位后,黔中山区贵州息烽县将现有小水利通过拍卖、承包、租赁等方式,将产权归属个人、村集体或用水合作社,让全县14000余处小农水有了明确的“新管家"。小型水利工程的改革收益被纳入乡镇财政专账管理,不但可以壮大农村集体经济收入,还可以用于当地的水利工程建设、管理、维护,解决了农村小型水利工程“有人建、无人管"的问题。在息烽县小寨坝镇大寨村上寨组有一口山塘,修建于上世纪五六十年代,容积约2000立方米,32户农户、100余人受益。然而,由于年久失修、长期无人管理,淤泥几乎填满了整个山塘,塘中水深不足20公分,导致山塘的基本功能丧失。为改变这个“上级部门管不到、村级集体管不好、农户个人不愿管"的小山塘,经大寨村村支两委多次与受益户商议,最终做出决定,将山塘进行“全产权"拍卖。村里规定,只要不改变蓄水功能,竞买人可从事一切合法经营活动。经过激烈竞争,村民杨明华中标,成为上寨山塘的“塘主",从此拥有山塘的所有权、使用权。上寨山塘的“塘主"杨明华中标后,立即启动了“治水"工程。目前,他已投资20余万元对山塘进行疏浚、扩容、加固,原来的小泥塘变成了2.3亩的“小水库",并新建了水渠,确保山塘水引入村民的田间地头。“水定权,人定心。"杨明华说,他有了小山塘后,不但打通了村民的用水瓶颈,还能以此为依托发展农家乐,将这个曾经荒废的小山塘变成水清、岸绿、景美的乡村旅游点。安邦(ANBOUND)还曾介绍蚌埠通过明晰产权促进“小农水利"大发展的经验。蚌埠市按照“谁投资、谁受益、谁所有、谁使用"的原则确定其所有权和使用权,颁发《小型农田水利工程产权所有权证书》,明晰权益,理顺经营管理机制。通过明晰产权,让布满田间地头的小农水利工程都有自己的“主人",把“大家的"变成“自己的",自觉管护小农水工程,也有效改变了过去小农水利工程“用水人人抢,管护无人担"的状况。我们认为,对于类似的公共服务都可以放在这种框架下进行处置,既可以让经营者获得收益,还能够产生正的外部性。


© 2016 武汉世讯达文化传播有限责任公司 版权所有 技术支持:武汉中网维优
客服中心

QQ咨询


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 客服员


电话咨询


027-87841330


微信公众号




展开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