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396 篇
13905 篇
477979 篇
16302 篇
11766 篇
3933 篇
6543 篇
1253 篇
75636 篇
37891 篇
12163 篇
1665 篇
2866 篇
3421 篇
641 篇
1241 篇
1979 篇
4917 篇
3875 篇
5487 篇
中国医药保健品进出口商会发布的《2014年上半年中国医疗器械贸易报告》数据显示,2014年1-6月,中国医疗器械贸易进出口总额同比增长6.1%,达到167.9亿美元,但在高端医疗设备,中国对进口产品的依赖却异常严重。前瞻产业研究院发布的数据显示,在中国医用器械领域,约80%的CT市场、90%的超声波仪器市场、85%的检验仪器市场、90%的磁共振设备、90%的心电图机市场、80%的中高档监视仪市场、90%的高档生理记录仪市场均被外资企业所把持。部分领域进口设备的覆盖率甚至达到100%。中国医药物资协会发布的数据显示,进口医疗设备在中国的价格,普遍比欧美日等原产国价格高50%—100%,以影像产品为例,TOMO放射治疗设备在欧美日等国家多为250万美元,在中国则为500万美元以上;同样,螺旋CT产品在国际市场报价150万美元,而中国市场报价往往是200万-250万美元。资料显示,由通用GE、飞利浦Philips、西门子Siemens三家公司组成的所谓“GPS"方阵长期控制着中国70%的高端医疗设备市场。而国产设备的比例不足10%。数据显示,2013年,中国医疗器械市场销售规模总额已达2120亿元,成为仅次于美国的世界第二大医疗器械市场。权威机构预测,2015年中国国内医疗器械市场规模将超过3400亿元,到2050年,中国在世界医疗器械设备市场上所占份额将上升到25%。在医疗设备能够产生高达50%-60%利润率的前提下,如此巨大的商业空间无疑会强烈刺激内外资企业竞相夺食的欲望,中国医疗设备市场未来将发生更为惨烈的竞争和前所未有的洗牌。相比于外资医疗设备巨头,中国医疗器械生产企业不仅规模小,行业规模集中度低,而且核心技术缺失,产品基本处于仿制阶段。受制于生产规模和产值能力,中国整体医疗器械行业研发投入占销售收入的比重为3%,仅为国外平均水平的1/5。国家已经关注到国产医疗设备在市场竞争中的弱势生态,相关的扶持和呵护政策也频频出台。除了将医疗设备产业定位为国家战略性新兴产业以及国务院明确将其纳入“健康服务业"的范畴外,仅今年以来,国务院就在新版《医疗器械监督管理条例》中,明确了采购国产医疗器械的奖励规定,同时放宽了对医疗器械研发的要求,以降低国产医疗设备的创新成本;不仅如此,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总局、国家卫计委以及工信部等先后发文,分别在提供创新医疗器械专项研发与改造资金、鼓励三甲医院应用国产医疗设备以及启动首批国产医疗设备的遴选等方面为国产医疗设备鸣锣开道,可以说明2014年是医疗器械的政策大年,政府对于医疗器械制造业的政策导向非常明显,国产医疗设备发展向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