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行业研究报告数据库

行业分类

当前位置:首页 > 报告详细信息

找到报告 1 篇 当前为第 1 页 共 1

互联网金融对我国货币政策银行信贷渠道的影响研究
作者:沈娟 加工时间:2017-12-25 信息来源:浙江理工大学
关键词:互联网金融;货币政策;银行信贷效应;金融摩擦
摘 要:近几年,互联网金融这个词在国内越来越多地被提及,这一由搜索引擎、大数据、云计算和移动支付等信息技术催生的新型金融业态,引起了学界、业界乃至全社会的广泛关注。本文主要关注互联网金融对我国货币政策银行信贷渠道的影响,目前我国货币政策传导仍以银行信贷渠道为主,而互联网金融凭借其金融服务效率高、交易成本低等优势对传统银行业带来了一定的冲击,研究互联网金融会对货币政策银行信贷效应产生何种影响具有理论和现实意义。本文首先构建总体效应和影响机制的理论分析框架并提出相应的假说,然后通过统计图表分析得出初步的结论,最后建立计量模型进行规范化的实证分析来验证假说的成立。研究结果表明,第一,互联网金融确实会影响货币政策银行信贷渠道的传导,具体的,互联网金融是通过降低企业和银行所面临的外部金融摩擦从而弱化货币政策银行信贷渠道效应,也即总体效应存在。第二,互联网金融的发展促使银行负债结构发生转变,从传统的吸收存款更多的转向销售理财产品,而这将弱化以存款准备金率为工具的货币政策的传导效应。并且对于中小型商业银行来说,这一银行负债结构替代效应较为显著。第三,成熟完善的证券市场将便利银行在遇到流动性紧缩时进行资产转换以应对信贷供给的萎缩,互联网金融的发展在一定程度上促进证券市场的发展与完善从而弱化货币政策银行信贷渠道的传导效应,即证券市场的流动性效应也基本得到验证。第四,总的来说,互联网金融的发展改善了企业的融资约束,改变了企业投资对于银行贷款供给的敏感度,也即企业融资结构优化效应大于企业融资结构错配效应。根据研究结论得出如下的政策含义:一是建立健全货币政策多渠道传导机制,增强货币政策有效性;二是深化大型国有商业银行改革,推进中小金融机构发展,提高货币政策银行信贷传导主渠道的影响效应;三是规范发展互联网金融,以期更加有效地解决由信息不对称等引起的中小企业融资约束问题。
内 容:原文可通过湖北省科技信息共享服务平台(http://www.hbstl.org.cn)获取
© 2016 武汉世讯达文化传播有限责任公司 版权所有
客服中心

QQ咨询


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 客服员


电话咨询


027-87841330


微信公众号




展开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