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清山东棉业商品化发展研究(1500年-1800年)
关键词:明清时期;;山东;;棉业;;商品化发展
摘 要:棉花本由外国传入,但在中国的农业发展史上意义重大。宋元时期,开始深入广大中原地区,逐渐被人们所熟知,尤其在元代广受统治阶级的重视,成为重要的衣饰原料。自明代开始,植棉业在元朝的农业基础上获得了更长远的发展,棉花种植遍及全国,尤其是北方地区成为重要的花绒供给地,市场需求大增,以棉布为材料的服饰成为成为市民阶层的主流,时至今日,影响深远。山东地区棉花经济发展在明清时期进入重要阶段。明代山东的棉业经济尚处于初期发展阶段,以实物征收为主,集中产棉区的运销主要面向南方市场,北方棉布需求除自产自用外,大部分转运自江南。自清代开始,山东地区棉业商品化进入飞速发展时期,家庭手工业、棉商群体、农村专业化市镇渐次生成,具有山东品牌的土布开始打开省外市场,辽东、山西、京师等区域成为重要的消费地。南布北运的格局基本被打破,山东棉业开始与江南棉纺织品平分市场,为山东地区的商品化经济发展注色增彩。本文共从四章进行研究,前两章概括介绍了棉花的传入及在内陆的发展变迁和在山东种植的自然优势因素,对山东地区对于棉花的种植优势有了一个详细的整理。第三章着重从纵向和横向角度分析了明清时段山东各区域的棉业经济发展现状及变化,自明到清中期,山东棉花的种植更加集中化和专业化,棉纺织逐渐由外省依赖向以自产、自销、外销的商品化销售转变,并出现了新的商品化经济特征——市镇与牙行经济。第四章则将山东棉业与江南棉业经济从市场、工艺及市镇角度进行了简要的对比,山东棉业总体来说起步较晚、发展形式也有很大的局限性,与江南先进的棉纺织业市场相比还有很大差距。最后,疏理了山东棉业经济发展的重要因素及发展意义,力图勾勒出明清两代山东棉业的商品化发展规律及现实意义。
内 容:原文可通过湖北省科技信息共享服务平台(http://www.hbstl.org.cn)获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