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行业研究报告数据库

行业分类

当前位置:首页 > 报告详细信息

找到报告 1 篇 当前为第 1 页 共 1

湖北省孝感市农业增效农民增收的形势分析
加工时间:2013-07-18 信息来源:孝感市统计局
关键词:孝感市;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形势分析
摘 要:
内 容:

党的十八大明确指出,促进农业增效农民增收是当前“三农”的核心问题,是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基本出发点和归宿。2012年,面对北部县市持续的干旱,孝感市委、市政府深入贯彻落实中央和省委农村工作会议精神,加强领导,科学决策,克难奋进,全市农业农村经济保持持续快速发展的好势头,实现了农业增效和农民增收的良好局面。

一、农业生产发展的现状

据调查统计:2012年,全市常用耕地面积为262.31千公顷,其中:水田面积201.4千公顷,旱田面积62.91千公顷,农作物总播种面积603.3千公顷。农林牧渔业总产值417.06亿元,其中:农业总产值181.89亿元,林业总产值10.53亿元,牧业总产值156.2亿元,渔业总产值61.56亿元。实现农林牧渔业增加值225.01亿元。

(一)粮食生产实现“九连增”。2012年,孝感市粮食播种面积为530.73万亩,比上年增长1%,粮食总产量为219.85万吨,比上年增长2.5%,居全省第5位。

(二)蔬菜瓜果生产快速增长。2012年,各级政府十分重视“菜篮子”工程建设,蔬菜生产呈稳步发展的态势。据统计,全市蔬菜瓜果种植面积为148.59万亩,增长2.7%,总产73.79亿斤,增长6.9%。

(三)规模化养殖快速发展。近几年来,孝感市规模化养殖呈快速发展态势。2012年,全市新建养殖小区69个,其中生猪养殖小区28个,家禽养殖小区36个,其他养殖小区5个,累计已建成养殖小区994个,增长7.5%,全市规模化生猪养殖已占总饲养量的87%,规模化家禽养殖已占总饲养量的80%。2012年,全市畜牧业实现现价产值156.2亿元,占农业总产值比重的37.5%,比上年提高0.7个百分点,农民人均畜牧业收入为633元,增加58元,增长10.1%。2012年,全市牲猪出栏364.24万头,增长8.4%;牲猪存栏281.1万头,增长6.7%;牛出栏14.29万头,增长4.5%;羊出栏22.9万头,增长2.3%;家禽出笼12946.32万只,增长5.8%;畜禽肉产量为50.62万吨,增长13.8%;禽蛋产量为35.21万吨,增长1.2%。

(四)特色水产品养殖持续增长。2012年,全市各地巧借全省“三万”挖万塘活动对水产有利影响,大力推进鱼池标准化改造,积极引导水面有序流转和集中连片开发,夯实设施基础,抓好生产配套。全市结合“三万”活动,共改扩建塘堰3万口,18.1万亩,其中新建塘堰2.4万亩,改造塘堰15.5万亩;高标准改造精养鱼池9.8万亩,亩平增产30%以上;新增水产板块面积1.5万亩,共流转水面12.3万亩,提高了规模化集约化水平。2012年全市淡水养殖面积扩大到70849公顷,比去年同期增长3.5%;水产品产量为39.57万吨,增长8.2%。渔业产值达61.56亿元,占农业总产值比重的14.8%,比上年下降0.6个百分点,增长12.3%,渔民人均纯收入9400元,比上年增加700元,增长8%。

(五)农业机械化水平明显提高。2012年,全市农业机械化总动力为232.61万千瓦,比去年同期增加14.08万千瓦,增长6.66%;全市机耕面积为375.05千公顷,比去年同期增加12.43千公顷,增长3.44%;全市机播面积为79.96千公顷,比去年同期增加9.9千公顷,增长14.15%;全市机收面积为285.08千公顷,比去年同期增加35.78千公顷,增长14.35%;全市机电灌溉面积为332.78千公顷,比去年同期增加13.29千公顷,增长4.16%;机械植保面积为325.07千公顷,比去年同期增加17.66千公顷,增长5.74%。

(六)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稳步增长。全市现有市级以上农业产业化重点龙头企业达到193家,其中国家级4家(湖北神丹健康食品有限公司、湖北刁汊湖绿色水产股份有限公司,湖北禾丰粮油集团有限公司、孝感市伟业春晖米业有限责任公司),省级41家,市级148家。分县市区,汉川42家、安陆31家、孝昌28家、应城26家、孝南24家、云梦20家、大悟13家、市直9家。2012年,193家龙头企业实现产值(经销额)296.7亿元,实现利润8.6亿元,分别比去年同期增长17.8%、10.3%。

(七)农民专业合作社快速发展。近年来,孝感市各级政府将农民专业合作组织当作促进现代农业发展、提高农民组织化程度、增加农民收入的有效抓手,大力促进农民专业合作社又好又快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社发展步伐加快。2012年,全市在工商部门注册登记的农民专业合作社2766家,比上年增加1138家,增长69.9%,出资总额达28.02亿元,增长54%,合作社成员总数达2.5万余人,增长38.9%,带动农户26万户,增长34.7%,占农户总数的28.6%,成员人均增收比非成员高出30%。其中:林果业254家占9.2%,种植业932业占33.7%,苗圃业159占5.7%,水产养殖业358家占12.9%,畜牧养殖业536家占19.4%。

(八)农民收入水平再创新高。近年来,由于中央惠农政策稳定扩大,农产品市场价格持续上涨,粮食和畜牧生产加快发展,农产品加工及二三产业带动力增强,孝感市农民收入继续保持快速增长态势。2012年,在外出农民工呈稳步增长的态势下。2012年全市外出农民工从业人员规模达到127.1万人,比去年同期增加3.25万人,增长2.6%,其中:男性劳动力为80.35万人,占外出从业人员规模的63.2%。外出农民工劳务经济总收入达到295.5亿元,人均年收入2.32万元,同比增长19.2%。2012年,全市农民人平纯收入达到7988元,比上年增加959元,增长13.65%,农民收入水平再创历史新高。

二、存在的问题

近年来孝感市在农业增效和农民增收方面,虽取得了较好的成绩,但制约因素仍十分突出。

(一)农资市场价格大幅上涨,影响农民种田积极性。近年来农资市场价格大幅上涨,农业经营成本大幅提高,农民投入生产积极性有所抑制,同时,自然灾害频发多发,对农业生产造成较大威胁,上述两种因素导致农业增效和农民增收不确定性增大。据调查统计,2012年,全市农业生产资料价格上涨4.2%,其中:化肥价格综合上涨4.7%,种子价格上涨2.0%,农膜上涨0.7%,饲料价格上涨10.3%,这些农资价格的上涨,增加了种植业生产成本,抵消了农民收益;在畜牧业生产方面,畜产品价格虽然三季度触底回升,但国际上以豆粕、玉米为原料的饲料价格持续上涨,导致生产投入增大,养殖比较效益相应降低,农民生产积极性必然受到影响;各种农用机械费用和人工成本费用的大幅上涨,抵消了农产品价格上涨给农民带来的收益,影响了农民收入的增长。

(二)农产品流通体系不健全,制约农民增收。一是农民长期被隔离在农产品商业环节之外,在农产品流通过程中处于劣势地位,缺乏话语权。由于农民多为分散经营,缺乏定价话语权,收购价格多为收购商据市场行情来定,农民只能被动接受,这就导致农民无法享受市场化成果,当农产品市场价位高时,农民也只是获利微薄,当农产品市场价位低时,农民更是入不敷出。二是农产品流通基础设施薄弱、装备落后,储藏、包装条件差,无法有效调节市场供应,无法缓解农产品季节性矛盾,造成农产品价格动荡,农民无法把握。三是农业信息体系建设滞后。对农业信息缺乏统一规划,整合协调、信息传输及反馈的网络不完善、不畅通,导致农民无法共享市场信息。指导农业生产,对于市场缺乏判断,导致产销盲目性加大,种植结构不合理,结构性、季节性过剩或短缺时有发生,影响农民收入。

(三)畜牧业持续增收压力增加。主要表现在产业链各环节利润分配机制不健全,养殖环节仍处于弱势,企业利润既受人工、饲料等成本价格上涨的影响,又要受市场产品价格波动的影响,保障程度较低,农民增收压力大。同时,重大动物疫病防控形势依然严峻,动物疫病复杂,传播途径较多,防控难度增加。

(四)农民综合素质低,增收途径狭窄。在农业内部,农民思想观念保守,经营理念落后。在农业外部,农民缺乏一技之长,大量务工就业属体力型,没有实现向智力型、技术型转变,务工工资标准低。

(五)土地流转市场体系不够完善。主要表现在:管理服务机构功能不完善,中介服务组织、价格评估体系以及纠纷调处机制都不够健全,造成土地流转不规范。有些农民只是通过口头协议进行流转,不签订流转合同,有些虽然签订了流转合同,却不使用统一的合同文本,对流转双方权利、义务界定不明,一旦发生纠纷,调解中缺乏有力的法律依据,流转双方的合法权益不能得到有效保障。

三、几点建议

(一)加快工业化、城市化进程,转移农村富余劳动力。加快城市建设和工业园区建设,制定工业园区农民工培训计划,实行政企联合培训、企业订单培训,加强农民职业技术培训,加快农民向市民转化步伐,使农民向二、三产业转移,拓宽农民就业渠道和能力,使工资性收入成为农民增收的更主要渠道。

  (二)调整农业结构,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挖掘农业内部的增收潜力,就是要调整农业结构,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一是大力发展生态、高效、精品农业。二是大力发展特色种植业,如核桃、银杏、蔬菜、名优茶。三是重点发展养殖业,如生猪、家禽、肉用牛等,特别是注重发展料肉比高和耐粗饲的品种。四是把产业化经营作为战略重点,扶持壮大龙头企业,加快发展各类服务组织,打造名牌产品,形成独具特色的优势产业带和产业群,不断提高农产品的市场竞争力。五是重视发展旅游联动产业,如发展食品、旅游观光、休闲、体验农业。

  (三)完善土地流转机制,促进土地规模经营。进一步明确土地的物权性质,以法律的形式确认农民对土地的永久使用权。完善土地流转机制,使农村宅基地、农民土地作为农民重要财产,赋予其更好的占有、使用、收益、处分权益,增加农民的财产性收入。建立健全农村社会保障体系,探索建立农村集体经济股份制改革、农村土地银行,推进土地规模经营。

  (四)加大对农业基础设施建设的投入力度。尽管近几年农村基础建设不断加强,极大地改善了农民生产生活条件,但由于自然灾害发生频率较高,对抗击灾害的能力仍然很脆弱。要进一步加大基础设施建设的投入力度,加强水库、塘堰、河堤、道路等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立足当前,着眼长远,增强灾害防御能力,确保旱涝保丰收。

(五)加快发展农村劳务经济。农村劳务经济是农民现金收入的重要来源。但是,由于农民工素质普遍偏低,难以适应高科技发展的要求,就业领域受到限制,制约了农村劳动力转移的速度与规模。因此,必须加强对农村劳动力的教育培训,着力提高农村劳动力的素质和技能,增强农村劳动力转移的步伐,加快推进城乡一体发展步伐,使开发区、各类农产品加工生产园区、规模企业成为劳动力就业的主要载体,实现经济增长与就业扩大的良性互动,吸引农民就地就近就业。

(六)加强农资市场价格管理,确保农民增产增收。密切关注农资市场价格变动趋势,确保农资市场价格基本稳定,同时还要继续加大对流通渠道的监管力度,严厉打击假冒伪劣行为,有效抑制农资价格上涨,保障农资供应渠道畅通。


© 2016 武汉世讯达文化传播有限责任公司 版权所有
客服中心

QQ咨询


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 客服员


电话咨询


027-87841330


微信公众号




展开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