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347 篇
13897 篇
477391 篇
16218 篇
11751 篇
3898 篇
6511 篇
1243 篇
75482 篇
37479 篇
12122 篇
1648 篇
2846 篇
3402 篇
641 篇
1237 篇
1970 篇
4900 篇
3855 篇
5414 篇
名创优品海外市场“跌宕起伏"
虽然名创优品(MINISO)门店经营不错,但电商对其就没有冲击吗?
“名创优品正是在实体零售低潮,电商迅猛发展的时期创立并成长起来的。线上和线下的区别只是渠道的区别,无论零售发展到哪个阶段,进化出哪种形态,本质不会变,就是创造和供应市场需要的优质产品。在增量市场转为存量市场时,意味着电商的红利期已过,流量成本会越来越高,再加上包装成本、物流成本,电商对比实体零售的成本优势越来越不明显。实体零售场景式消费体验是电商无法给予消费者的。我们也有自己的电商平台,但我们做电商的目的是为了给消费者提供更多的购买渠道,尤其是满足我们较少进入的四五线城市的购买需求。目前电商平台的营收在我们整体营收的占比不到1%,名创优品仍会将线下零售作为核心业务去发展。"名创优品全球联合创始人兼首席执行官叶国富说。
按名创优品的规划,到2022年拟在100个国家开设1万家门店。
为了给国内和全球市场的扩张提供更充足的“弹药",名创优品于2018年1月启动了首次公开募股的筹备工作。同年9月,名创优品从高瓴资本集团和腾讯获10亿元战略投资。
名创优品的海外布局速度也相当快。其官网显示,截至2019年初已进驻86个国家和地区。
但做生意总有起伏。名创优品韩国法人MINISO KOREA方面提供的资料显示,名创优品于2016年1月与韩国当地企业签署战略合作协议,并在同年2月成立韩国法人,该法人独立于全球总部,而在2019年1月全球总部宣布投资20%的股份之前,全球总部及中方并未持有韩方的股份。MINISO KOREA公司负责人朴忠培(音译)向第一财经记者透露,自2016年8月,名创优品在年轻人较为密集的首尔新村开办第一家直营店以后,较早开始加盟模式,其韩国门店一度增至54家,增速远超DAISO等对手。
韩国高丽大学政经学院李国宪教授认为,这主要由于韩国本土品牌错失了品牌化及规模化的良机,且韩国本土的品牌未能提供契合生活个性化要求的产品,因此给名创优品提供市场机遇。
朴忠培表示,名创优品在韩国的市场定位为在合理的价格范围内,在清新视觉的店面,提供独具创意的设计产品,因此对于店面的要求也要高于竞争对手,例如只允许在首尔等大型直辖市及部分地方城市的繁华地带,开设大于198平方米的店铺,并要求至少签署3年合同,对店主的财力及征信也有严格的审核标准。
MINISO KOREA对于年轻群体的营销投入较大。可惜盛极必衰,名创优品在韩国市场也经历了巨大波折。由于在宣传及推广方面投入过大,对公司财务状态一度造成影响,且依赖于加盟制而快速发展的成长模式,也开始受市场质疑。
第一财经记者发现,名创优品在韩国的许多店铺被韩国门户网站NAVER等评价为“服务态度不够良好",而朴忠培也承认,由于店铺数量的快速增长,公司很难有非常足够的余力去管理这些店铺的所有细节。而名创优品模糊的品牌认知度及品牌定位,也导致部分韩国消费者产生一些混乱。由此,2018年名创优品在韩国市场迎来首度盈利下降,并进行了大规模的战略及市场定位的调整,店铺数量也从54家下降至30余家。
李国宪表示,名创优品虽然是依赖于中国制造崛起的品牌,但韩国市场并不会主动去宣扬这一元素,比起韩国产品,中国制造在优势非常明显的同时,竞争力也非常单一,即较高的性价比和特定的产品群,总之名创优品在韩国市场的挑战还很多。
当然,名创优品在中国市场也有挑战。分别诞生于2013年和2017年的名创优品和NOME,从去年以来,围绕NOME商标及谁是正品NOME展开了一系列的争夺,品牌定位、产品品类、价格类似的两个品牌,竞争激烈。
“名创优品的模式的确值得学习,但也并非没有挑战,比如名创优品是因为规模化到一定程度才能做大量低成本直接采购,不到一定规模的零售商是做不到的,且毛利过高的业者也无法做到高周转,那么就会产生库存问题。所以要按自身情况来合理借鉴。"资深零售业分析人士沈军如是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