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406 篇
13911 篇
478137 篇
16323 篇
11773 篇
3946 篇
6549 篇
1254 篇
75685 篇
37985 篇
12188 篇
1670 篇
2871 篇
3423 篇
642 篇
1242 篇
1980 篇
4926 篇
3888 篇
5498 篇
国内电力市场亟需打破地方壁垒
10月24日,国家发改委、国家能源局对外印发了《关于促进西南地区水电消纳的通知》(发改运行〔2017〕1830号)。这份文件的背后是一个让人惊讶的事实——国内区域之间电力市场的严重分割。
西南地区是我国重要的能源基地,集中了全国80%的水能资源。但近年来,弃水问题也集中爆发于此。据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研究员王亦楠提供的数据,2016年仅川滇两省的弃水电量就高达800亿千瓦时,与三峡水电站一年的发电量相当,比弃风、弃光电量的总和还要多200多亿千瓦时。随着大量在建水电站即将投运,“十三五"期间仅川滇两省的弃水电量就有可能飙升至1000亿千瓦时以上。当前水电上网电价一般比火电低0.1元/千瓦时、比风电低0.3元/千瓦时、比光伏低0.6元/千瓦时,且电能质量好,为何卖不出去呢?
原因就在于电力市场的省间壁垒。2002年电力体制改革后,各大发电、电网企业各自为政,互相之间不存在统筹概念,各地方也是如此。据《中国能源报》报道,即使是在送电通道已经具备的情况下,受端省“宁用当地煤电,也不要川滇便宜水电"的情况也仍然存在。比如,2013年建成的四川德阳至陕西宝鸡的德宝直流输电线路,尽管四川水电比火电便宜0.1元/千瓦时,但陕西因当地火电装机大量过剩而不愿接受,致使德宝直流在2016年丰水期几乎处于闲置状态。
中国工程院院士黄其励感慨,“现在全球物流已经实现,我们无论是在北京还是南京,都可以买到其他任何地方的东西,但是电不能,省间壁垒非常严重。即便云南水电汛期电价只有0.13元/千瓦时,也卖不到其他地方去。"省间壁垒导致大量弃电,给全社会带来了巨大的经济损失,这就像将一捆捆钱往火堆里扔,让人心疼又感到不可思议。
从上述案例可以看到,省际壁垒和地方保护已成水电发展的严重羁绊。国内电力市场的地方保护有多种原因,根源则在于利益。不论是水电还是火电,电厂建设都有投资主体和属地,背后则是财税缴纳问题。“你建水电,我建火电,你又不向我纳税,凭什么我要用你的电?我投资的火电又怎么办?"——这就是电力市场省间壁垒产生的最基本逻辑。
着眼于本地利益的地方保护,从来都不是最有效率的。从投资效率、降成本来看,省间壁垒的存在,虽然保护了某省(局部)的利益,但对于更大系统(整体)的利益来说则不是最优的。某种程度上,行政权力导致的保护和垄断导致的利益保护在效果上是类似的,都降低了投资效率,抬高了使用者的成本。对于正在实行“三去一降一补"、进行转型与调整的中国经济来说,打破省间壁垒实在很有必要,国内亟待形成更加统一的电力市场。这是降低制度成本、消除市场梗阻、提高经济效率的重要方式。
要打破电力市场的省间壁垒,需要从国家层面来推动改革,理顺诸多的体制机制问题。就跨省水电消纳而言,需要统筹送端电站建设与受端省市电站建设,特别是火电建设综合统筹,在电力运行、调度、补偿等方面进一步协调。更重要的是,要研究建立新的市场机制,如研究开展跨省跨区水火发电的市场置换交易,促进跨省跨区资源优化配置。改革必须打破原有的利益机制,所谓“改革红利",实际上就是拆除制度障碍,从消除制度梗阻来获得的效率提升。
最终分析结论(Final Analysis Conclusion):
电力市场的省间壁垒是国内地方保护的典型体现,它造成了投资效率低下,使市场承担了更高的电力成本。在十九大之后,中国将推进更高水平的改革开放,完善现代经济体系,推动电力市场的改革,形成更加统一的国内电力市场,应该成为改革的一个重要领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