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行业研究报告数据库

行业分类

当前位置:首页 > 报告详细信息

找到报告 1 篇 当前为第 1 页 共 1

消费缘何走低?
加工时间:2013-04-23 信息来源:《国际商报》
关键词:消费品;零售;总额
摘 要:
内 容:

国家统计局4月15日发布的数据显示,一季度我国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55451亿元,同比名义增长12.4%,除价格因素实际增长仅10.8%,增速比上年同期回落2.4个百分点,比上年全年回落1.9个百分点。

乍一看,增幅差并不大,但在国家将扩内需、促消费作为经济发展的重要驱动力的前提下,就有些如鲠在喉。

亮点难亮

国家统计局指出,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回落的主要原因,一是价格因素对零售额增长的影响较大,扣除价格的影响,实际增长是10.8%,比去年同期回落0.1个百分点;二是汽车销售、石油及制品的销售额增速分别回落4.6%和11.7%,幅度较大。除此,反对铺张浪费政策收效,限额以上的高档酒店的餐饮收入明显下降,但并非主因。

对于拉低消费品零售额增长,“与以往相比,今年的消费亮点不够亮也是主要原因。”商务部研究院消费经济研究部副主任赵萍说,“去年诸如通信类产品的消费亮点保持在40%以上的增速。2011年的消费亮点金银珠宝类则连续两年保持40%-50%的增长速度。”今年的消费亮点是家具和建筑及装潢材料,国家统计局数据显示,一季度增幅分别为22.4%和19%。

商务部研究院流通战略研究部助理研究员王水平认为,多地区陆续出台限购摇号政策,以及限行、停车费涨价等因素制约了汽车类消费水平的增长,拖累了消费。2011年以来,连续两年汽车消费增速陷入低靡。

中国人民大学商学院贸易经济系教授王晓东则认为,国内某些零售商品价格高于国外,国民购买力不足,也是消费被抑制的因素。

重点在引导

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指出,扩大内需的难点和重点在消费,潜力也在消费。扩大居民消费要在提高消费能力、稳定消费预期、增强消费意愿、改善消费环境上下功夫,不断提高消费对经济增长的拉动力。

近年来,国家出台诸多扩消费政策。但从数据来看,消费没有被大幅增长,反而在今年一季度出现增幅收窄的现象。

赵萍认为,扩消费政策执行至今已有年头,经历过对消费者的刺激,现正处于效果衰减阶段。“与以往的家电下乡、以旧换新的政策相比,去年出台的家电、汽车、节能补贴等政策更侧重引导消费方式,而不是一味扩大消费。相应地,对于规模的带动作用明显不及前者。”

北京工商大学经济学院贸易经济系主任、商业经济研究所所长洪涛则认为,二三月份是消费淡季,增幅趋缓属正常现象。另外,国内零售商也进入战略性调整时期。在调结构、转方式的过程中,必会出现经济增长速度放缓。“随着经济增幅的减缓,由快经济向慢经济转型也是发展的必然过程。”洪涛认为,在这一过程中,消费也随之由快消费转为慢消费,从快消品转变为向注重环境、生态和可持续发展的理性消费。

需转变思路

王水平指出:“各地区情况不同,对政策的解读、执行力度、轻重缓急都有不同。各部门间的职能有交叉,给协调和执行造成困难。”

赵萍也指出,目前,人们对扩大消费的重视程度不够。“在相关部门、地方政府、社会各界的普遍印象中,经济增长最重要的拉动力是投资,这一思路一直没有扭转过来。认为扩大消费就是喊喊口号,在行动力上削弱了政策效果。”



© 2016 武汉世讯达文化传播有限责任公司 版权所有 技术支持:武汉中网维优
客服中心

QQ咨询


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 客服员


电话咨询


027-87841330


微信公众号




展开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