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行业研究报告数据库

行业分类

当前位置:首页 > 报告详细信息

找到报告 1 篇 当前为第 1 页 共 1

广西物流业发展面临的挑战及对策分析

加工时间:2023-02-06 信息来源:国研行业资讯
关键词:物流经济;绿色物流;产业融合;陆海新通道
摘 要:
内 容:

一、广西物流业发展现状

(一)广西经济发展现状

广西是经济欠发达的少数民族省份之一,地处我国南部,地理位置和地理环境成为制约经济发展重要因素。“十三五"期间广西生产总值由2015年14797.8亿元增加至2020年的22156.69亿元,“十三五"期间年均增长率为6.1%,高于全国同期水平0.4个百分点。2020年人均生产总值达到4.43万元,在“十三五"时期年均增长率为5.2%。截至2020年底,广西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提高到2.456万元,年均增长率为7.8%,其中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的收入提高到1.481万元,年均增长率为9.4%。2020年,广西财政收入达到2800.61亿元,在“十三五"时期年均增长率为3.750%。

“十三五"期间,广西进出口额年均增长率为8.8%,其中对东盟进出口额占外贸总值的比重为50.7%。2020年北部湾港集装箱的吞吐量突破了500万标箱,有力的推动了西部陆海新通道的加快建设。积极争取获批并加快建设了中国(广西)自由贸易试验区、中国—东盟信息港、面向东盟的金融开放门户等多个“国字号"平台。中国—东盟博览会逐渐成为了推进区域经济一体化融合发展的机制平台,“南宁渠道"的国际影响力正在不断增强。加快实施了强首府战略,稳步推进了钦北防一体化、北部湾经济区、左右江革命老区、珠江—西江经济带等区域经济的协调发展。

(二)广西产业结构分析

“十三五"期间广西有力推动了铝业、糖业、冶金业等传统产业的升级转型,加快了电子信息、金属新材料等新兴产业的跨越式发展,成功打造形成了食品、有色金属、化工等10个千亿元级工业产业集群,形成粮食、水果、蔬菜等6个千亿元级特色农业产业集群。截至2020年底,广西一、二、三产增加值占GDP的比重分别为16.0%、32.1%和51.9%,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分别为21.9%、19.9%和58.2%。其中第三产业对经济增长的拉动作用日渐显著。第一产业增加值达到3555.82亿元,年均增长率为4.7%,第二产业增加值达到7108.49亿元,年均增长率为4.1%,第三产业增加值突破达到11492.38亿元,年均增长率为8.0%。其中2020年广西旅游总消费突破万亿元,服务业增加值占地区生产总值比重超过50%。

(三)广西物流业发展现状分析

广西与越南交界,东连广东,南靠北部湾,西临云南,东北接湖南,西北靠贵州的地理位置,境内海航、铁路、公路、航空等物流基础设施在进一步完善。广西围绕“建设壮美广西共圆复兴梦想"的总目标,加快推进“南向、北联、东融、西合"大通道建设,初步建成江海联动、海铁联运、水陆并进,空港衔接的现代立体物流格局。2020年,全区的社会物流总额达到5.27万亿元,较2015年增长了2637.4亿元,年平均增长率为7.4%。社会物流总费用约为3279亿元,相对GDP的比率为14.8%,高于全国的平均水平0.1%。吸纳的就业人口快速增长,从事物流相关人员从2013年底的26.7万人增加到2018年底的31.18万人。完成的货物综合物流总量为18亿吨,比较2015年增长了25.3%。全区完成港口货物吞吐量为4.69亿吨,比较2015年增长了近48.9%。其中北部湾港的集装箱吞吐量和货物吞吐量分别达到了505万标箱和2.96亿吨。

近年来,广西高速公路通车里程从2018年底的5563公里到2021年的7147公里,2年多内新建成通车高速公路1584公里,占到2018年以前总里程的近1/3。目前在建高速公路里程已经达到5400多公里,超过了2018年以前的总和。

目前高铁动车运营总里程为1792公里,目前在建里程达到800多公里,达到过去十几年总和的一半。2022年即将建成南宁至崇左城际铁路,2023年建成贵阳至南宁高速铁路,届时广西主要县域基本上就可以实现1小时内动车出行的物流服务。

“十三五"期间,广西聚焦“四个一流"港口建设,累计完成水运投资为252.8亿元,港口完成货物吞吐量为18.6亿吨,其中沿海完成了12亿吨,内河完成了6.6亿吨,同比均增长30%。广西集装箱货物吞吐量跃升至全国第10位、全球第40位的港口,是疫情期间唯一实现两位数增长的沿海省份。2020年北部湾港和西江黄金水道港口货物年吞吐量分别达到3亿吨、1.7亿吨,其中北部湾港增速排在全国沿海省份第一位。长洲水利枢纽船闸过货量跃居全国前列。2021年20万吨级航道竣工使用,并将首次停靠15万吨级远洋船舶。

轨道物流从无到有,建成南宁市轨道物流1~4号线,建成运营的南宁城市轨道物流为108公里,南宁地铁实现总营收15.82亿元,净利润为2.33亿元,排在全国第13名。

二、广西物流业发展面临的挑战

(一)物流基础设施不完善,技术和装备水平较低

物流基础设施的建设属于公共基础设施,物流行业的发展极大依赖当地经济水平发展。随着国民经济的不断发展,对道路建设与物流需求越来越高,从目前广西的物流工程建设来看,规模不断扩大,造价提升成本增加,但现阶段银行信贷政策与地方融资政策的改变,地方经济也正处于恢复期和发展期,尤其近年来受疫情影响国内外经济下行明显,致使严重限制了银行投资,减少了道路建设资金的来源渠道。加之广西地域广阔,地形复杂,素有“八山一水一分田"的说法,更加增加了道路建设的难度。同时受到施工条件、地方配置及资金等问题的限制,广西在物流基础设施相对中西部地区还比较落后,存在较为严重的城乡差距。

(二)物流体系结构布局不够合理

目前,广西多种物流方式衔接不畅,造成物流资源不同程度的浪费,物流效率不高。在物流结构中水路、铁路货物物流比例低于公路物流,物流结构以公路物流为主。公路物流呈粗放型发展,市场门槛低,以个体户为主占公路货运的90%,道路货运市场不能做大做强,出现散弱小现象。西部陆海新通道未仍在建设完善中,相对广州、宁波等地水运运价高,水运竞争优势未能充分显现。铁路货运覆盖率不高,运价优惠政策不明显,这直接导致大宗货运公转水、公转铁多式联运模式优势未能充分体现。

(三)物流成本不断提高,企业经营困难

依据相关企业的调查数据,高速公路通行费货车由计重收费改为按车型(轴数)收费后,物流成本增加约30%,尤其是回程空载率比较高。随着环保监察的要求不断严格规范,物流工具的标准逐渐提高,导致车辆更新换代快、增加了物流信息化监控设施、银保监会保险控制等因素,导致物流成本不断增加。

(四)联接内外的物流通道有待进一步完善

“一带一路"倡议、西部陆海新通道等国家战略实施,给广西带来新机遇挑战。广西与东盟国家互联互通水平不高,西部陆海新通道、西线铁路通道正在建设中,现在未能充分发挥优势;连接粤港澳大湾区通道处于你热我不热状态,北部湾城市群辐射覆盖率不高,目前暂时不能支撑广西区域新发展。

(五)局部运力相对过剩,物流效率不高

广西物流系统中供大于求的矛盾突出,运力具有盲目性和滞后性,尤其在道路货运、客运行业,由于门槛低、个体散户多,整体上还是处于“散、弱、小"局面。虽然现有的物流工具较好的满足了广大城乡点多面广的物流需求,但是整体来看“规模大而不强,服务广而不深"。物流的组织化程度低,经营分散,物流水平整体效率低、可持续发展的能力不强,信息化管理程度不高,物流公共信息管理平台、物流业务信息交换平台等在物流活动的各个环节中并没有实现有效的规划、组织、协调与控制,与高效率的物流需求相比还存在较大的差距。

(六)物流利润偏低影响行业的健康稳定发展

物流行业属于高度市场化的行业,尤其是公路物流价格实行市场定价,竞争更加激烈。运价长期处于较低的水平,特别是受近年来受到新冠疫情及经济走势的影响,道路物流客运客流量下降严重,客运企业经营困难,企业未做好转型升级准备,时刻面临倒闭风险。经济增长速度放缓,货物物流需求量下降,货物物流市场呈现供大于求现象,物流物资需求下降,造成恶性竞争时有发生。这是因为物流市场价格调节机制不能够完全发挥作用,运价、运能与运量矛盾更为突出。市场上燃油、人工等主要物流成本居高不下,物流价格长期偏低,物流企业经营收入下降,影响到广西物流行业的健康发展。

(七)道路物流从业驾驶员结构老化,从业驾驶员断层严重

货运、客运从业驾驶员年龄结构不合理,老龄化趋势严重。由于道路从业驾驶员工作时间长、强度大、收益少、风险高,投入与产出不成正比,年轻司机偏少,断层现象日益突显。近些年道路物流驾驶员的工资待遇有所增加,保险福利也在不断的完善,也出台相关关爱货运驾驶员、客车司机等政策,但因为金融政策的购车门槛较低,造成了车多人少的空置现象严重,司机缺口仍不断在加大。

(八)综合立体物流网络主骨架未完全建立

广西铁路的复线率和电气化率低于全国平均水平,公路网的密度处于全国中下游水平,北部湾港口缺乏大型的深水泊位、航道等级也不够高,过船设施及内河航道能力明显不足,沿海及中部的物流机场布局不全面,综合客、货运枢纽建设有待进一步提高,客运零距离换乘化和货运无缝对接水平不高,没有打通快递物流最后一公里,快递在村一级覆盖率较低。

(九)物流行业创新能力有待进一步加强

物流科技创新力不足,没有掌握关键核心技术,专业高科技人才和技术研发人员缺乏,缺乏自主创新能力。物流与其他产业融合发展程度不够深入,行业治理与大数据衔接不畅,公路、航道应用智能化水平不高,现代化技术的使用与投入都存在不足。

三、广西物流业高质量发展的对策分析

(一)降低物流企业运营成本,优化产业服务

1.完善税收政策,推动物流企业经营集约化。深入企业调研,积极响应多方诉求,以贯彻落实“营改增"“降本增效"“放管服"等税费政策为契机,科学合理落实税收优惠政策。可以探索按照《道路货物物流企业等级》等标准体系制定不同等级物流企业的税收政策措施,实施不同等级物流企业的税率差别或实行税收返还,促进和引导物流集约化组织与规模化发展。

2.降低通讯资费,推动物流企业的网络化经营。引导和推动物流经营者依托互联网平台整合配置物流资源,以“物流+互联网"为平台,实现线上线下一体化、标准化的服务。通过降低物流企业的网络服务平台、监管平台的通讯资费,鼓励物流企业实现网络化经营、网格化管理。

(二)做好农村路提质扩面工作,提升农村物流服务能力

要加快推动农村公路管理养护体制改革的试点工作,补齐农村物流基础设施短板,推进四好农村公路高质量建设。

推进城乡物流一体化建设,巩固和拓展乡镇和建制村通客车成功经验,因地制宜采取班线经营,预约、定制客运等模式,方便群众出行。完善“路长制"组织体系,解决农民群众出行、物流配送、邮政寄送的三个“最后一公里"问题,推行农村客货邮融合政策,集约高效,便民利民。全面提高农村公路管理效能,加快农村公路提档升级,构建覆盖乡村、服务农民出行和农村生活的基础网络。农村公路路面要实行常态化公路养护,进一步提升公路养护的质量和水平。逐步完善农村公路路侧观景点、自驾车房车基地、乡村驿站等农村公路配套服务设施的改造升级,依托文化路、景观路、产业路,促进物流与乡村文化、产业相融合,实现公路与乡村风貌、当地风土人情的和谐交融,促进当地群众生活提质,经济增收。

(三)推动“物流+旅游+产业"等融合发展新业态

不断探索“物流+旅游"“物流+农业"“物流+文化"的产业发展新模式。一是探索出行新模式,推动多种物流方式与其他产业融合发展。积极引导发展旅游客运专线、高铁快线等运游融合产品,拓展新型法人客运旅游服务,鼓励各地建立旅游客运和产业协调发展机制,推进客运企业与文化、旅游业的深度融合。二是延伸物流服务供应链,打造道路物流企业新品牌。引导各道路物流企业找准定位,积极利用自身优势实现升级转型,向顾客提供一体化、一站式的产品服务,实现不同产业间的优劣互补、信息互通、资源共享。

(四)打通西部陆海新通道,全力发展通道经济

围绕南向、北联、东融、西合全方位的发展新格局,牢牢把握西部陆海新通道建设这一核心。通过加密省际高速公路通道,加快出海、出边高速公路通道,贯通省际铁路通道,全面提升水运航道等级,加速推进广西与粤港澳大湾区、长江经济带的水运大通道等多方面的开工建设,进一步强化广西对外联接。在打造多层次的国际枢纽方面,重点实现南宁区域性国际综合物流枢纽和北部湾国际门户枢纽港双核驱动,打造配套功能完善、互通衔接顺畅的综合枢纽体系。

(五)提升信息化建设,构建智慧物流新格局

围绕物流、公路、港口、铁路等领域,从物流科技信息化、物流安全重大理论、关键技术、标准建设等4大方面,提供智能化、安全化物流服务产品,增强物流服务能力、提升行业数字化基础、加强信息治理能力、创新驱动与研发行业技术。积极鼓励和引导区域协同创新,广泛开展自主物流科技攻关和成果推广应用,在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形成并推广应用一批先进成熟的安全生产技术创新成果。打造物流科技人才培养基地,建立起多层次多类型的物流信息化人才培养体系,为智慧物流的长远发展提供支撑

(六)推进多种物流方式融合一体化发展

推动物流综合枢纽的协同管理,实现统一规划、设计和建设。推动既有综合客运枢纽整合物流设施、共享服务空间功能。探索城站一体化发展模式,推动枢纽功能复合化、集约化联动发展,提高综合枢纽的开发利用水平。统筹保税、转运及邮递等功能,加快多式联运综合货运枢纽的换装设施与集疏运体系建设,提升物流综合服务化水平和多式联运的效率。推进新建的客运综合枢纽多种物流方式集中连片布局,实现立体共享式同台换乘,打造一体化、全天候的换乘环境。

(七)推进物流经济人文建设和绿色可持续发展

积极推进物流低碳绿色发展,规划建设绿色公路铁路、绿色港口航道、绿色客货运机场等场站式示范工程。推行生态环保技术与生态防护设计,加强对地表地貌、表土植被、原生资源植、生态湿地等的防护保护。调整优化物流结构,形成以公路铁路、水运为主的大宗货物和集装箱中长距离物流格局的协调发展。推进城市物流的绿色发展,推动城市内物流基础设施的绿色化建设,引导和鼓励搭乘城市物流绿色出行。加快推进车船等物流工具的能源结构化调整,加大新能源和清洁能源的推广力度,逐步实现高速公路服务区、加油站点等新能源充电桩全覆盖,加快淘汰高排放、高耗能的老旧车船,加快实现机场、港口码头岸电的设施建设和使用。

(八)加强物流专业人才培养建设,提高物流行业创新能力

实施人才强物流政策,提高人才队伍素质,优化人才结构,加快建立人才培养机制。加强物流行业专业技术人才队伍培养,造就一批具有影响力的物流科技领军人和团队,提高福利待遇,留住人才。针对广西现有实际,助力五菱、玉柴等集团做大做强,通过创新技术研究,提高产品科技含量,培养一批数量足、结构优、素质高的劳动者大军。



© 2016 武汉世讯达文化传播有限责任公司 版权所有 技术支持:武汉中网维优
客服中心

QQ咨询


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 客服员


电话咨询


027-87841330


微信公众号




展开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