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行业研究报告数据库

行业分类

当前位置:首页 > 报告详细信息

找到报告 1 篇 当前为第 1 页 共 1

对标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农村还有哪些硬任务要完成

加工时间:2019-02-20 信息来源: 证券、财经新闻
关键词:小康社会;农村;贫困率;
摘 要:
内 容:  [党的十八大以来,全国农村贫困人口累计减少8239万人。贫困发生率从2012年的10.2%下降至1.7%,累计下降8.5个百分点。]
  2月19日,改革开放以来第21个、新世纪以来第16个指导“三农"工作的文件《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坚持农业农村优先发展做好“三农"工作的若干意见》(下称《“三农"工作若干意见》)发布。
  文件秉承了2018年中央农村工作会议精神,对标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三农"工作必须完成的硬任务,抓重点、补短板、强基础,全面推进乡村振兴,确保顺利完成到2020年承诺的农村改革发展目标任务。
  在经济下行压力加大、外部环境发生深刻变化的复杂形势下,做好“三农"工作具有特殊重要性。《“三农"工作若干意见》也明确,发挥“三农"压舱石作用,为有效应对各种风险挑战赢得主动,为确保经济持续健康发展和社会大局稳定、如期实现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奠定基础。
  硬任务有哪些
  《“三农"工作若干意见》提到“对标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三农'工作必须完成的硬任务"。那硬任务有哪些?
  今明两年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决胜期,党的十八大以来,党中央把贫困人口脱贫作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底线任务和标志性指标。因此,坚决打赢脱贫攻坚战自然成为必须完成的硬任务之一。
  国家统计局发布数据显示,党的十八大以来,全国农村贫困人口累计减少8239万人。截至2018年末,全国农村贫困人口从2012年末的9899万人减少至1660万人;贫困发生率从2012年的10.2%下降至1.7%,累计下降8.5个百分点。当前,脱贫攻坚战已到后半程,扶贫工作进入“啃硬骨头、攻坚拔寨"的冲刺期。
  此外,梳理《“三农"工作若干意见》可以发现,硬任务还包括抓好农村人居环境整治三年行动、加快突破农业关键核心技术、深化农村土地制度改革等,这也对标了2018年中央农村工作会议的精神。
  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农村经济研究部部长叶兴庆曾表示,把这些方面明确为硬任务,既是因为相对城市和农村其他领域来说,这些方面明显滞后,也是因为这些方面关系到农民福祉、经济社会发展全局。“只有把硬任务完成好,才能切实增强农民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保证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目标的成色和含金量。"
  中国农业科学院农业经济与发展研究所研究员刘合光认为,要统筹安排好各项硬任务,建立稳妥有序推进的激励督导机制,做到目标明确、步骤清晰、责任到位、激励相容、部署妥当、督导有力。同时,把能干的队伍部署到完成硬任务的第一线,突破硬任务的核心难点;以财政资金为引领,发挥社会资源的积极性,合理匹配项目投入。
  加快突破农业关键核心技术
  《“三农"工作若干意见》提到,实施农业关键核心技术攻关行动,培育一批农业战略科技创新力量,推动生物种业、重型农机、智慧农业、绿色投入品等领域自主创新。
  此外,还要“继续组织实施水稻、小麦、玉米、大豆和畜禽良种联合攻关,加快选育和推广优质草种"。
  以生物种业为例,种业是农业的“芯片",是国家战略性、基础性核心产业,只有种业安全才能保证粮食安全。
  2018年5月,在农业农村部新闻办公室举行的新闻发布会上,农业农村部副部长余欣荣称:“一粒种子可以改变世界,一个品种可以成就一个产业,谁拥有了突破性的创新品种,谁就拥有了种业竞争的主动权。"
  他提到,2014年以来,农业农村部先后组织开展了水稻、小麦、玉米、大豆四大作物的国家良种重大科研的联合攻关。重点在种业的理论创新、技术创新、品种创新上进行组织突破,并取得了重要的进展。在优质水稻、节水抗病小麦、机收籽粒玉米、高产高蛋白大豆品种选育上都取得了新的突破。
  值得关注的是,在企业研发投入方面,前50强企业每年研发投入超过15亿元,占销售收入的7.5%左右,正在接近国外大公司的研发投入强度。
  然而,长期以来,我国种业科技创新一直面临着许多深层次障碍。比如,科研与生产“两张皮"问题一直没有得到很好的解决,以及科研成果转化率偏低、科研人才流动不畅等问题。
  为了破解这些难题,从2014年开始,我国开始启动并逐步扩大种业人才发展和科研成果权益改革试点,重点在健全激励机制、加速成果转化、促进人才流动、深化产学研结合等方面进行了改革和探索。
  《“三农"工作若干意见》也提到,建立健全农业科研成果产权制度,赋予科研人员科技成果所有权,完善人才评价和流动保障机制,落实兼职兼薪、成果权益分配政策。
  业内称,通过改革使科研人员积极性高了,在思想认识上由“要我创新"到“我要创新",由“为写论文、评奖项"转变为“看市场需求、找合作企业",由“卖种子"转变为“卖知识产权",科研活动面向市场的源头创新机制逐步建立起来。经过近四年的努力,中国已经探索形成了可复制、可推广的良种攻关新模式、新机制和新经验,不少值得继续深化研究,借鉴推广。
  进一步延伸国家粮食安全战略
  《“三农"工作若干意见》提到,夯实农业基础,保障重要农产品有效供给。
  粮食是关系国计民生的特殊商品,对我国这样一个人口众多的大国来说显得尤为重要。
  国家统计局数据显示,2018年,全国粮食总产量65789万吨,虽然比上一年下降0.6%,但仍是历史高产年,粮食总产量已经连续4年保持在65000万吨以上,也是连续6年稳定在60000万吨以上。
  在此基础上,2018年中央农村工作会议再次明确提出,“要切实抓好粮食生产,稳定粮食播种面积,调整优化生产结构,确保国家粮食安全和重要农产品有效供给"。
  《“三农"工作若干意见》也要求实施重要农产品保障战略。将稻谷、小麦作为必保品种,稳定玉米生产,确保谷物基本自给、口粮绝对安全。这将之前中央所提出的“以我为主、立足国内、确保产能、适度进口、科技支撑"的新形势下国家粮食安全战略作了进一步延伸。
  布瑞克农信集团研究总监林国发接受第一财经记者采访时称,粮食安全始终是关系国家自立、社会稳定和国民经济发展的全局性重大战略问题。将稻谷、小麦作为必保品种,这是其主粮地位决定的。玉米就不一样了,其加工链条长,主要用于饲料加工。
  业内专家认为,当前中国粮食安全领域面临着“四多怪圈"即“产量多、进口多、库存多、浪费多"。
  具体来说,近年来,我国粮食产量连续稳定超过6亿吨(人均430公斤),粮食进口1.3亿吨左右。有关资料估算,2016年至2017年,我国粮食期末结转库存约为5亿多吨(库存率90%左右)。同时,我国仅城市餐饮业浪费的食物就高达1700万至1800万吨/年,约为3000万至5000万人口一年的食物消费量。
  “四多怪圈"最后导致的结果就是,新粮入库、“洋粮"入市、陈粮入口。
  尤为重要的是,当前中国的粮食供需形势已经发生重大变化。比如,城镇化进程将加速我国食物消费结构变化。目前,我国城镇化率已达57%,预计2030年将达到70%左右。随着我国老龄人口规模的扩大,以及城乡居民人均收入大幅增加和居民生活水平升级,膳食结构无疑将发生重大变化。
  需要说明的是,改革开放40年来,利用国际国内两个市场、两种资源,调剂国内粮食供求余缺,也是由中国的资源禀赋决定的。中国需要通过“走出去"和“引进来",促进粮食进口来源、渠道和结构多元化,增强国家粮食安全保障能力。
  在国内,能够及时有效保障城乡居民粮食供应,保持粮食市场总体稳定,始终是粮食流通工作的基本职责和首要任务。中国粮食研究中心主任颜波称,40年来,随着粮食生产进一步向核心产区和优势产区集中,粮食产销格局发生了从“南粮北调"到“北粮南运"的根本性逆转。建设现代化粮食流通体系,实现粮食资源快速集散、高效配送、顺畅流通,对于保障国家粮食安全具有重要意义。(文章来源:第一财经日报)
© 2016 武汉世讯达文化传播有限责任公司 版权所有 技术支持:武汉中网维优
客服中心

QQ咨询


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 客服员


电话咨询


027-87841330


微信公众号




展开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