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42-1949年邢台县折户村妇女纺织生产研究
关键词:邢台县;折户村;妇女纺织生产
摘 要:1942年后,敌后抗日根据地进入最困难时期,邢台县作为太行区的革命老区,积极动员妇女参加生产,战胜困难,为最终赢得抗日战争的胜利做出了巨大贡献。1946年6月以后,国民党反动派撕毁停战协定和政协决议,悍然发动了全面内战,中国革命进入解放战争时期。面对新的革命斗争形势,以折户村为代表的邢台县军民和妇女群众继续深入开展生产运动,支援战争。折户村是当时太行区纺织生产的重点实验村,创造了纺织生产与互助组结合的模式,为根据地其他地区的生产建设提供了宝贵借鉴经验。解放战争期间,在边区领导下,折户村进行了土地改革等革命运动,广大妇女不仅获得了土地、房屋和生产工具,而且提高了阶级觉悟和政治地位,真正从政治和经济上翻了身,妇女生产积极性更加高涨,纷纷提高纺织技术,改良纺织工具,出现了纺织运动的新高潮。折户村妇女生产运动,不仅战胜了经济困难,改善了生活,而且为战争提供了充足物资,有力地支援了解放战争。本文以邢台县折户村妇女纺织生产为研究对象,运用宏观把握与微观具体事例分析相结合等研究方法,主要考察1942-1949年间邢台县妇女纺织运动开展的背景、过程、主要内容、历史作用,并从中发现其对当代社会妇女运动的启示意义。全文包括引言、正文和结论三大部分。引言:主要是介绍了研究1942-1949年间折户村妇女纺织运动的理论意义和实践意义,梳理了该课题的研究现状,介绍了本文主要采用的研究方法,以及阐述了本文的研究重点和创新之处。正文内容一共分为四部分:第一部分主要分析了邢台县折户村妇女纺织生产的历史背景。首先,抗日战争后,邢台县抗战损失严重,牺牲了众多军民,全县物资损失严重,包括房屋、粮食、牲畜、商业、矿业都大受影响。全面内战爆发后,又极大地影响了根据地生产的恢复和发展;再加上水旱风灾横行,恶劣的自然灾害使得粮食产量大大下降,对该地区更是雪上加霜,加重了遭受战争的苦难。其次,在天灾人祸影响下,群众生活困难,邢台县积极发展生产,改善人民的生活。再次,前线部队穿衣用布紧缺,物资紧张,需要为前线战士送粮、织布、纺鞋,邢台县各层群众组织动员全民,奋力支前。最后,在革命和建设的动员中,锻炼了大批妇女干部与群众,促进妇女自身解放。第二部分全面分析了邢台县折户村妇女纺织运动的开展情况。1942-1949年间邢台县折户村的纺织生产大致分为兴起、发展和衰落三个阶段,在纺织模范郭爱妮和合作英雄姚德增的带领下,广泛建立了纺织培训班和纺织合作社。通过落实组织合作互助、典型引路、推广经验、开展多种经营生产,达到了减轻人民负担、恢复经济发展、促进根据地建设、战胜自然灾害、保证军需民用的目标,并为战争胜利贡献力量,提高妇女觉悟,促进自身解放。折户村也成为了纺织生产的典范,其他地区纷纷派人来参观学习,并且称折户村为“老师村”,促进了纺织运动的推广和发展。第三部分主要总结了邢台县折户村妇女纺织运动的评析。邢台县的纺织生产从抗日战争最艰苦的1942年起步,经过几年的实践完善,解放战争时期得到进一步发展,取得了很大的成就,如支援了前线战争、保证了军民供应、增进了家庭和睦、稳定了社会秩序、促进了妇女解放、培养了妇女干部等。当然,也存在着一些问题,如妇女生产具有功利性,劳动强度大,在一定程度上增加了妇女的生活负担等。第四部分是对当今妇女工作的启示。折户村妇女通过纺织生产,获得经济上的独立,逐渐改变了自身的家庭和社会地位,使我们深刻认识到妇女解放必须要掌握经济上的独立权,妇女要参加适合自己身心特点的生产劳动,树立科学合理的女性教育观,不断激发农村妇女的劳动潜力,促使社会风气更加活泼,使女性实现真正意义上的全面自由发展。结论:通过研究折户村纺织生产,进一步阐明了邢台县妇女生产运动在特定历史条件下所产生的积极作用;通过建立纺织互助合作小组,为社会主义建设时期的合作化运动奠定了基础;树立了妇女劳动模范,为全国妇女工作的开展提供了有益借鉴。
内 容:原文可通过湖北省科技信息共享服务平台(http://www.hbstl.org.cn)获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