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行业研究报告数据库

行业分类

当前位置:首页 > 报告详细信息

找到报告 1 篇 当前为第 1 页 共 1

ACL断裂后不同状态残端内机械感受器的变化
作者:王宇彤 加工时间:2019-03-21 信息来源:中国医科大学
关键词:膝关节;;前交叉韧带断裂;;残端;;机械感受器;;本体感觉
摘 要:目的:观察人体前交叉韧带(anterior cruciate ligament,ACL)断裂后不同损伤状态韧带残端内机械感受器随时间的变化。研究方法:收集临床上ACL断裂患者的韧带残端标本57例,记录从受伤到手术的时间天数,根据术前kneelax关节动度测量仪测量结果分成2组:测量值差值≤6mm组(组1)和测量值差值>6mm组(组2)。记录两组中每根韧带残端损伤后的形态类型,残端粘连在后交叉韧带上(类型A)、粘连在股骨髁间窝顶部(类型B)、粘连在股骨外髁内侧壁(类型C)、游离于关节腔(类型D),其中:组1:共20例,男6例,女14例;年龄为19至46岁,平均年龄31岁。受伤原因:交通事故伤12例,运动损伤6例,摔倒2例。受伤至手术时间为4至110天,平均受伤至手术时间为37天。组2:共37例,男23例,女14例;年龄为18至49岁,平均年龄33岁。受伤原因:交通事故伤19例,运动损伤10例,摔倒8例。受伤至手术时间为26至522天,平均受伤至手术时间为205天。组1中20例标本:A形态0例,B形态3例,C形态17例,D形态0例。组2包括韧带标本37例,其中A形态20例,B形态1例,C形态2例,D形态14例。将韧带残端组织切片并进行H&E染色和免疫组化染色,观察韧带残端内本体感受器形态、类型、数量的变化,分析韧带残端内本体感受器的变化与韧带残端形态、患膝稳定性及手术时间的关系。结果:组1包括韧带标本20例,组2包括韧带标本37例。两组韧带标本内共发现Ruffini小体147个,Pacinian小体40个,类Golgi小体8个,不典型机械感受器58个(图4)。游离神经纤维由于体积太小容易忽视所有没有计数。其中,组1韧带标本共发现Ruffini小体61个,Pacinian小体19个,类Golgi小体5个,不典型机械感受器11个;组2韧带标本共发现Ruffini小体86个,Pacinian小体21个,类Golgi小体3个,不典型机械感受器47个两组间4种形态残端分布有显著性差异(x~2=49.406,P=0.000),两组间4种机械感受器分布有显著性差异(x~2=13.84,P=0.002)。机械感受器数量与膝关节稳定性呈正相关(r=0.63,P=0.018)。组1内机械感受器数量与受伤时间无明显相关(r=-0.37,P=0.136),组2内机械感受器数量与受伤时间呈负相关(r=-0.51,P=0.022)。结论:ACL断裂后,部分患者的韧带残端仍然可以保持原有状态,在关节腔内连接股骨和胫骨,并发挥力学稳定功能,从而可以长时间的保留住组织内的机械感受器。
内 容:原文可通过湖北省科技信息共享服务平台(http://www.hbstl.org.cn)获取
© 2016 武汉世讯达文化传播有限责任公司 版权所有
客服中心

QQ咨询


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 客服员


电话咨询


027-87841330


微信公众号




展开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