象山港中部养殖区细菌群落结构的特征及其在生境修复过程中的变化
作者单位:李秋芬,张艳,毛玉泽,LI Qiufen,ZHANG Yan,MAO Yuze(农业部海洋渔业可持续发展重点实验室,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 黄海水产研究所,山东 青岛 266071)有小娟,YOU Xiaojuan(农业部海洋渔业可持续发展重点实验室,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 黄海水产研究所,山东 青岛 266071; 中国海洋大学 海洋生命学院,山东 青岛 266003)焦海峰,JIAO Haifeng(浙江省宁波市海洋与渔业研究院,浙江 宁波,315010)
加工时间:2014-05-15
信息来源:中国水产科学
关键词:象山港;网箱养殖区;藻类养殖区;生境修复;细菌群落;PCR-DGGE;Xiangshan Bay;cage culture area;algae culture area;habitat restoration;bacterial community;PCR-DGGE
摘 要:象山港地处浙江中部沿海(121°25′?122°03′E,29°05′?29°46′N),港内平均水深20 m左右,最深达55 m。近年来,象山港网箱养殖规模不断增大,陆源污染加重,导致象山港的环境问题日益严重。为了找到象山港网箱养殖环境的有效修复方法及修复效果评价方法,采用海带和龙须菜等大型藻类对象山港中部网箱养殖区进行生境修复,同时应用总DNA提取、PCR-变性梯度凝胶电泳分析及克隆、测序和生物信息学分析等方法,研究了网箱养殖区和藻类养殖区沉积环境中细菌群落的特征及其在生境修复过程中的变化。结果表明,象山港网箱养殖区细菌种类丰富,由7个门的细菌组成。生境修复使网箱养殖区细菌多样性有增加趋势,优势种群由放线菌门、海仙菌属和苍白杆菌属的细菌代替了不动杆菌属、嗜氨基杆菌和假单胞菌属的细菌;藻类养殖区由5个门的细菌组成,细菌群落结构相对比较稳定。冗余分析结果显示,氨氮和COD是沉积环境细菌群落结构的主要影响因子,细菌群落结构的好转趋势与化学因子的好转是一致的,这说明采用大型藻类对网箱养殖区环境进行生境修复具有明显的效果,同时可以确定细菌群落结构可作为生境修复效果评价的指标之一。本研究通过科学分析藻类养殖对养殖区环境的影响及评价生境修复的效果,可为实现生态系统调控与管理、以及养殖业的可持续发展提供理论参考依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