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411 篇
13916 篇
478311 篇
16343 篇
11779 篇
3948 篇
6564 篇
1255 篇
75732 篇
38184 篇
12196 篇
1674 篇
2874 篇
3423 篇
642 篇
1242 篇
1980 篇
4929 篇
3895 篇
5517 篇
智慧社区是智慧城市建设驱动之下的新型社区形态。凭借智能化的应用服务创新社会管理模式,智慧社区在全国各地积极试点,并成为关注的热点。但在目前,智慧社区仍局限于开展地区试点,大规模的推广应用存在投建资金出现缺口、应用与需求不对接、标准化体系未健全、信息共享机制缺失等诸多问题,需要从建立长效发展机制、需求导向开发应用、完善建设标准体系、顶层设计等四个角度入手,建设智慧社区规模化应用的未来之路。
智慧城市建设催熟智慧社区
智慧社区是智慧城市建设驱动之下的新型社区形态。它充分利用ICT、物联网、移动互联网等新一代信息技术的集成应用,为社区居民打造便捷、安全、舒适的智慧化生活环境,成为现代运用信息技术实现智能化的社会管理服务的重要方式。
在智慧城市建设推动下的智慧社区是从数字社区的数字化管理方式升级为智能化的管理方式,延伸出更为全面的功能特征。它不单纯局限于依赖信息技术实现社区运作的数字化、网络化,而是采用智能化的管理方式为社区管理组织与公众提供通畅的沟通渠道,使得社区管理和服务更为协同化,从而使智慧社区具有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互动化、协同化等特征。
当前,由于在智慧城市的建设热潮中政策利好,全国各地积极试点智慧社区建设,使其成为关注的热点。民政部、国家发展改革委、工业和信息化部、公安部、财政部近日联合发布《关于推进社区公共服务综合信息平台建设的指导意见》,强调各地要加强社区公共服务信息化建设,积极构建“智慧社区”。全国智标委在今年1月22日公布6个全国智能建筑及智慧社区试点城市,一线城市北京、上海、广州、深圳更早就已经开展智慧社区试点建设工作,其他地市如山东枣庄、安徽无锡、福建福州等也致力于民生服务,积极构建智慧社区。
智慧社区之所以如此备受青睐,是基于它能够有效地解决城市发展问题。面对城市发展过程中流动人口服务与管理的困难、公共安全完善的瓶颈、居民健康管理的薄弱等问题,智慧社区的建立不仅能够创新公共服务模式、提高社会管理效率,还能够贯彻以人为本的智慧城市理念,提升城市居民的生活幸福感,从而最大化地实现智慧城市的价值。
2014年是智慧城市建设的热潮,智慧社区作为智慧城市建设的核心节点,将迎来更多的机遇与挑战。
四大应用模块初探智慧生活服务
智慧社区在智慧城市建设推动下逐步发展,在试点当中的应用服务主要围绕居民生活贴近社区需求进行开展。其中主要包括创新服务模式的智慧社区公共服务、省心省力的智慧物业管理服务、个性化的智慧家居服务、全方位保障的智慧安防服务四大模块,为社区居民初探智慧生活服务,并落实智慧城市的建设成果。
智慧社区公共服务创新服务模式:感知民生、服务居民
智慧社区公共服务创立了新的服务模式,以民生服务为核心,整合社区资源并提供一站式服务。通过运用信息化和智能化技术,充分整合社区内现有的数据资源和应用平台,实现社区医疗服务、“一站式”缴费服务、电子商务服务、养老服务等。特别是通过智能感知、识别技术使得居家养老和社区养老实现智能化,以家庭为核心,以社区为依托,消除了老人独自居家可能存在的危险,例如社区医院能够及时感知老人的健康状况,无论居家或者外出都能第一时间通报社区服务人员和家属。
相对于普通社区的公共服务,智慧社区公共服务有着诸多优势。例如信息化程度高、服务覆盖面广、服务效率高、社区资源利用率高等,这也是国家五部委联合发布《关于推进社区公共服务综合信息平台建设的指导意见》,强调各地要加强社区公共服务信息化建设,积极构建“智慧社区”的重要原因。
智慧物业管理服务模式:社区居民的智慧生活管家
在信息技术时代,人们对住宅的关注已不仅仅局限于简单的居住、周边的环境、交通道路情况等基本要求,而对自身所居住的社区管理也有了更高的要求,智能化的物业管理沟通方式成为必然的选择。
智慧物业管理服务是智慧社区的基础服务,物业管理的网络化和智能化会提高社区居民的生活品质,从而成为社区居民的智慧生活管家。例如,通过利用小区视频监控网络、各种传感器网络及小区宽带网络构成物联网系统,实现智能停车管理、垃圾回收清运、水电煤气智能抄表、公共设备监控、电视监控巡更报警等服务功能。另外,还能连接LED信息发布系统,实现小区物业的水、电、燃气、暖气等相关物业信息的及时发布和通知。这是智慧社区中物业服务所实现的服务价值,充分实践了智慧城市中运用物联网技术满足智能化管理的需求。
此外,智慧物业管理还能有效降低管理成本,高效服务避免物业纠纷。过去,在小区物业管理过程中,管理企业普遍反映投资成本高、服务质量难以提升、住户满意度低导致物业管理费收取困难等,结果导致管理模式进入恶性循环的状态。而今,智慧社区的居民享受高品质的物业服务使得满意度提高,社区管理者借助智能化的物业管理减少了人员的投入但管理范围更大,提升服务效率并减少传统收费项目的纠纷,让智慧社区居民更加省心、省力、省时,成为名副其实的智慧生活管家。
智慧家居服务模式:个性化定制的生活服务
智慧家居是融合个性需求,将与家居生活有关的各个子系统如灯光控制、窗帘控制、煤气阀控制、信息家电、场景联动、地板采暖等有机地结合在一起,通过网络化综合智能控制和管理,提供全新的家居服务。
智慧家居是智慧社区中的构成单位,也是智慧城市中最常见的智慧应用之一,其价值体现在从以技术为核心到以人为核心的转变。无论信息技术如何智能化,都是以服务人类生活为目标,智慧家居充分地展示了技术如何为人类实现个性化定制的生活服务。在智能家居的体验中,用户可以采用多种智能终端操作家居产品,通过设备之间的互联互通,个性化贴合用户需求,从而给用户带来最大程度的高效、便利、舒适与安全。
相对于普通的家居所实现的简单居住功能,智慧家居俨然成为智慧小区的新星。它兼备建筑、网络通信、信息家电、设备自动化,集系统、结构、服务、管理为一体的居住环境,提供全方位的信息交互功能,其价值远远超越了居住功能,而是提供了更多的个性化增值服务。物联网专家、中国工程院院士邬贺铨曾表示,住宅家居的智能化已成为社会发展的必然趋势,具有广阔的市场空间。随着我国创建智慧城市和节能减排、低碳经济的深入,无疑对智能家居的发展将起到催化剂的做用。
智慧安防服务模式:社区安全的全方位保障
智慧安防系统是智能化住宅小区的重要组成部分,智慧小区中的居民、人身、财产安全需要全方位的安防系统进行保障。智慧安防系统可以实现综合安防管理,将原本独立运行、信息屏蔽的诸多子系统通过物联网进行横向协同。例如家庭防盗报警系统、楼宇对讲系统、周界防盗报警系统、视频监控系统、门禁系统等。这让业主生活在无形防盗网之中,以安全而又人性化的方式,使智慧小区具备了全方位的安全保障。
智慧安防改变了传统的社区安全管理的事后处理模式,借助安防系统更多关注事先防范的特点,加强安全保障。传统的社区安防单纯依赖人工管理,包括社区人员的进出入登记、社区周边安全巡视、车辆的出入登记收费等繁琐的工作事务,导致安防人员无法及时应对突发的事件,使社区安全存在很多隐患。而智慧安防系统能够整合系统资源,利用强大的信息处理能力,加强社区安防事件的预防措施,实现社区安全管理方式由“事后处理”向“事先遏制”的转变,而物业管理人员通过防患于未然的工作方式,降低了事后处理所带来的损失,有效增加了信息化工具和现代化管理模式为数字防控创造的现实价值。
智慧社区大规模推广存在瓶颈
智慧社区的四大应用服务创新了社区管理方式,未来随着新一代信息技术的推进,智慧化应用将渗透到居民生活的各个方面。但是在智慧社区的推进过程中仍然局限于开展地区试点,应用服务内容并没有覆盖社区民生的各个领域,大规模的推广应用存在瓶颈问题,包括投建资金缺口、应用与需求不对接、标准化体系未健全、信息共享机制缺失等诸多问题。
智慧社区投资运营以政府主导,不能有效发挥市场机制作用
智慧社区规模化建设中最大的问题在于投资运营模式。智慧社区的价值体现毋庸置疑,但是谁来为智慧社区所提供的便捷服务买单,成为阻碍智慧社区发展的瓶颈。
目前智慧社区试点依赖政府投建,无法支撑大规模应用的推广。智慧社区的投资建设成本大,涉及社区的基础设施建设、社区系统资源整合等方面,在目前的智慧社区试点当中,一般是以政府出资投建为主,依赖于国家财政或者地方财政的拨款,以有限的资金投入去推进智慧社区的建设运营。而对于企业而言,更多地是考虑如何通过智慧社区实现收益,在目前的智慧社区建设中参与度低,大多是围绕智慧社区模块提供解决方案。未来,随着智慧社区的大规模应用推广,以目前的投资运营模式,政府将难以维持运营。
探究这个问题的原因,主要源于智慧社区的可持续发展模式并未充分地发挥市场机制的基础性作用和政策的引导作用,导致企业和社会力量在智慧社区的建设上参与度低,没有能够以多方共赢的合作突破资金缺口的限制。
智慧社区应用盲目开发,未与用户需求对接
智慧社区应用市场混乱,用户需求没有得到重视,未能形成行业发展的凝聚力。随着智慧社区热度的提升,大量企业纷纷转型趋向于发展智慧产品,向市场推出了许多打着智慧旗号的产品,但实际上却是华而不实,无法切合社区居民的真正生活需求。例如,智能家居的成本居高不下,居民购买能力不足,即使对于使用者,其复杂的操作过程严重违背了用户体验的要求,反而让用户嗤之以鼻。
智慧社区应用的实用性没有与用户需求真正对接,主要由于企业单纯以利益驱动来设计开发智慧应用产品,这不仅导致社区管理难度加大,社区居民对于智慧应用服务接受度降低,最终企业自身的利益也将因盲目开发而失去市场。
智慧社区现有建设标准覆盖面小,未形成完善的标准体系
目前的智慧社区标准体系并未形成统一的标准体系,主要由国家质监局制定的住宅安全和智能电器技术规范,以及安全防范的相关行业标准。但是智慧社区涉及多个领域的建设工程,包括小区光纤接入、社区多媒体公共服务设施、用信息化手段处理政府基层业务、通过物联网技术实现各类管理等多项标准规范要求,而目前的标准体系覆盖范围小,不能完全匹配智慧社区的顶层设计要求,存在极大的标准体系空白。
智慧社区的标准体系不完善源于标准体系涵盖内容广、涉及新兴领域多,短时间内无法建立完善的标准体系。同时,智慧社区的建设也在摸索前进中,随着技术的成熟和应用的实践,将为智慧社区建设的标准体系提供更多参考依据。
智慧社区信息共享机制不健全,导致信息孤岛现象
只有信息共享才能够充分发挥数据的价值,信息孤岛的弊端在智慧社区试点中并不严重,但在规模化应用中却会成为极大的阻碍。智慧社区在智慧城市当中是最末端的单元模块,它能够在第一时间收集民生数据,通过良好的信息共享、数据开放机制反馈至上级机构,但信息共享机制的缺失会带来数据冗余、重复采集、系统不兼容、管控脱节等诸多问题。
近年来,智慧社区的建设如火如荼,运营和应用服务内容快速增加,各有各的特点,但是由于缺少统一的顶层设计,反而形成一个个信息孤岛,导致系统之间的兼容性差,缺少了互通互联的氛围。
智慧社区规模化应用是必然趋势
智慧社区建设正在不断实践完善中,规模化应用是必然的趋势,如何突破发展瓶颈的制约,探索未来之路成为首要的问题。针对上述分析,可以从建立长效发展机制、需求导向开发应用、完善建设标准体系、顶层设计等四个角度着手解决问题。
建立长效发展机制,使得多方共建共赢
发挥政府的主导力量,加强政策引导,重视市场机制运作,凝聚产业力量,形成“政府搭台,企业投资,社会参与,融资合作”的长效发展机制。智慧社区建设需要巨大的投入,不能依赖单一力量完成,应以政府主导调动企业积极性,通过购买服务、合作经营等多种方式,选择具有丰富经验和能够履行社会责任的企业来承担建设和运营任务,并建立多方共赢的利益分享机制,形成智慧社区发展的动力引擎。
以需求导向开发应用,落实社区居民的真正需求
对于智慧社区而言,最为核心的就是提供应用服务,形成智慧社区发展的内生动力,满足社区居民的需求。作为智慧社区的建设者、运营者、服务提供者,应该积极主动研究社区居民的服务需求,从需求出发开展建设工作,真正实现智慧应用服务的价值。
补充完善智慧社区标准体系,形成统一标准
针对智慧社区的标准体系的统一,要解决新标准制定滞后、旧版适用性低的问题。因此,不仅要针对原有标准的细节的补充,还要扩大标准体系的覆盖面,逐步完善标准体系。一方面,完善原有标准体系的内容,详细规定每个系统的设计及施工规范,降低工程设计、施工安装、设备选型的随意性。另一方面,通过制定统一平台标准,将分散的系统资源进行整合,构建跨域的、集成的、开放的平台。
加强顶层设计、统筹管理,打破信息孤岛僵局
消除信息孤岛,建立有效的信息共享机制。作为智慧社区建设的主导者,政府应以面向社区居民服务的角度开展顶层设计,着重建设全面便捷的公共服务、安全有序的城市环境和丰富的生活设施。
同时,积极实现政务自动化,加强整合数据资源,开放可共享的信息资源,致力于智慧社区服务系统的开发设计,统筹协调相关部门、企业构建功能完善、服务到位的社区智能服务系统。
另外,智慧社区是智慧城市建设的关键节点和基础单元,以智慧社区建设为契机,打破智慧城市的信息孤岛现象,以点及面,双向突破,逐步使得民生信息能有效地共享和开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