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疝修补片移出物;;保存;;组织去除;;聚丙烯;;复合补片;;纺织结构;;理化性能
摘 要:疝病是腹部外科疾病的常见病之一。近年来,随着疝修补技术和疝修补片材料的发展及病人术后生活质量的改善,疝病修复的二次手术数量得到了很大程度降低,但由于疝修补片在体内微动态环境中的生物相容性和理化性能稳定性会随植入时间的延长而改变,进而可能引发一系列相关并发症如疝复发、切口感染、血清肿、慢性疼痛、补片侵蚀、粘连等,情况严重时需将补片部分切除或完全取出,给病人身心健康和医疗成本带来极大影响。因此,深入分析疝修补片移出物(从体内取出的补片)的结构和理化性能变化,寻找补片的失效原因,进而为补片结构的优化设计和制备提供建议是十分必要的。本课题研究包括典型疝修补片移出物的保存和清洗方法、组织切片分析、结构与理化性能分析等主要内容。移出物常会保存一段时间以便统一测试分析,本文首先针对疝修补片移出物的常用材料,研究了10%的福尔马林保存液对宿主组织、聚丙烯材料和部分可吸收材料的物理性能影响。其次,针对移出物的补片与宿主组织结合特征,通过对比不同方案清洗后的补片的理化性能变化,选择对补片无伤害的最佳方案,并以临床移出物样本验证其去除人体组织的有效程度。进一步,本文重点针对聚丙烯(PP)轻质补片移出物动物试验样本、聚丙烯/硅树脂(PP/silicone)复合补片移出物临床样本、聚丙烯/膨化聚四氟乙烯(PP/ePTFE)移出物临床样本,进行了较系统的补片纺织结构及其理化性能演变研究。主要研究结果表明:(1)宿主组织经10%福尔马林浸泡,其颜色和体积发生一定程度变化;对于可降解PPDO3-0单丝,经浸泡一个月后,其表面出现开裂现象,提示10%福尔马林溶液对含部分可吸收材料的补片的保存并不合适,尽管聚丙烯/膨化聚四氟乙烯/硅树脂材料在10%福尔马林溶液中具有良好的稳定性。(2)使用质量分数为5%的碳酸钠溶液在水浴温度为80℃条件下对补片移出物进行清洗既能保证补片的纺织结构和理化性能不受影响,又可以最大程度地去除移出物上粘附的组织。(3)聚丙烯轻质补片的动物试验移出物研究结果显示:在植入时间为两周的情况下,两种实验补片(E1和E2)、U品牌补片和S品牌补片移出物相比移植前,其理化性能没有明显变化,但实验补片和U品牌补片发生了一定程度收缩(12-14%,15%),国产S品牌收缩较小。结果提示这与补片孔的形状和大小等有关,可进一步从设计方面提高补片结构稳定性。(4)聚丙烯/硅树脂复合补片移出物临床样本研究结果显示:人体组织大部分长在聚丙烯纤维面,硅树脂面只有引流孔处有组织长入,并产生部分粘连。长入人体组织的补片皱缩率达49.89%。当人体组织去除后,通过SEM观察可知,聚丙烯纤维表面出现较多不规则横向裂缝,硅树脂面表面完整。DSC和TGA测试结果显示聚丙烯纤维热稳定性能降低。ATR-FTIR测试结果中没有出现代表聚丙烯纤维被氧化的羰基峰,硅树脂化学稳定性较好。组织病理学分析显示聚丙烯纤维周围有部分炎性细胞存在,但整体炎症反应不大。综上,聚丙烯纤维降解、硅树脂面引流孔处的粘连,补片结构的明显皱缩,都可能是引起疝复发的主要原因,另提示设计补片的结构时要适当增大纤维间孔隙和减少引流孔分布和其孔径。(5)聚丙烯/膨化聚四氟乙烯复合补片移出物临床样本分析结果如下:典型的CK补片修复效果具有个体差异性。组织病理学分析显示聚丙烯纤维周围有较多炎症细胞存在,部分区域可观察到纤维变性、坏死病灶存在。随植入时间延长,聚丙烯纤维破损程度从多条横向裂缝转变为大片欲脱落形式,ATR-FTIR测试结果显示三个样本均出现羰基峰,说明聚丙烯纤维在体内发生一定程度氧化。综上,本论文重点研究了疝修补片移出物的宿主组织去除方法、动物实验和临床应用的疝修复补片移出物的结构和性能演变的评价,对其他种类补片移出物的分析研究具有方法论层面的借鉴作用;本文基于移出物的结构和性能的演变规律提出的调整纤维集合体密度和减少引流孔分布和其孔径等研究思路,为新一代补片的结构优化制备,提供了一定的参考价值。
内 容:原文可通过湖北省科技信息共享服务平台(http://www.hbstl.org.cn)获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