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行业研究报告数据库

行业分类

当前位置:首页 > 报告详细信息

找到报告 1 篇 当前为第 1 页 共 1

对高品质特殊钢的研发力度有待加大
作者:王兴艳 加工时间:2013-04-16 信息来源:《中国冶金报》
关键词:特殊钢;研发力度
摘 要:
内 容:      党的十八大报告和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明确提出要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为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国务院确定了包括新材料在内的7个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方向。其中,高品质特殊钢是新材料产业的重要组成部分,主要包括核电用钢、超超临界火电用钢、高性能不锈钢、高性能汽车钢以及其他高性能特殊钢。

  近年来,国内特殊钢产业快速发展,已形成一批具有一定规模、品种规格比较齐全的产业,但在高品质特殊钢领域,其生产技术、产品质量和科技创新等方面与发达国家相比,仍存在一定差距。

  笔者认为,加强我国对高品质特殊钢的研发力度,有助于改变我国关键材料“受制于人”的不利局面,对国民经济乃至国家安全都具有非常重要的战略意义。

  五方面问题制约高品质特殊钢研发

  近年来,随着相关产业的快速发展,我国高品质特殊钢在研发和生产方面已经取得了很大成绩。工信部赛迪智库原材料工业研究所的相关数据显示,2005年~2010年,我国高品质特殊钢专利申请数量年均增长分别为117件,年均增长率达到34%。部分企业已形成一定的专利布局。如宝钢、武钢、首钢和鞍钢等企业近年来(特别是2007年之后)在高品质特殊钢领域专利申请数量进入全球前20位以内,已经形成一定的专利布局。部分研发项目已具有一定优势。如我国在变形热处理、热处理设备等领域的专利数量已经超过了日本。

  当然,我国在高品质特殊钢的研发方面仍然存在一定的问题。

  一是产学研用之间缺乏紧密结合。一方面体现在企业与高校、科研单位等研究机构之间,另一方面体现在企业与下游用户之间。企业与研究机构联系脱节,通常导致双方存在大量重复研究,造成资源浪费,不利于集中优势资源寻找产业技术的突破口。另外,双方在研发方面的优势特点也难以充分发挥和利用。企业与下游用户联系脱节,通常导致应用研发能力不足,与下游紧密结合的专利申请不足。

  二是技术研发领域附加值较低。目前国内特钢企业的专利技术分布主要涉及基础冶炼领域,该领域环境污染问题突出,研发产出较低,不利于附加值的提高。国外企业则主要布局于高端产品的深加工技术、特殊产品以及终端产品等高附加值领域,这些领域涉及下游终端产品多,具有技术含量高、附加值高等特点,且较易形成技术垄断并获取高额利润。

  三是企业研发实力总体较弱。从企业申请专利情况看,中国专利申请数量排名前10位的企业的专利申请总和占所有企业专利申请量的23%左右,而国外排名前10位的龙头企业,其专利申请总量能够占到所有企业申请量的55%左右。

  四是缺乏研发核心企业。以中日对比为例,日本拥有很强的研发核心企业,而中国仅有宝钢、首钢、武钢、鞍钢4个企业称得上是研发核心企业。另外,核心企业专利产出量与先进水平相比,存在较大差距。如日本川崎钢铁公司2006年~2011年专利申请总量达到1739件,而同年我国宝钢的专利申请量仅为536件,不足川崎公司的1/3。

  五是部分技术领域尚待突破。具有磁性能的合金钢、特殊钢的轧制工艺、由粉末制备特殊钢产品或方法、合金钢粉末、合金钢材料的镀覆工艺和线圈、磁芯、磁性薄膜六个方面均是日本近几年的主要研究领域。在这6个领域,中日专利申请量的比例分别为559:126、478:6、304:78、296:43、281:28和239:29。由此可见,我国在这些领域的研究还有待进一步探索并取得突破。

  多措并行推进技术突破

  基于上述专利分析,为进一步推进特钢行业的创新研发,笔者提出以下建议。

  一是促进产学研用紧密结合,以用为本,以产推研。以企业自有技术力量为主,联合高校、科研院所等研究机构,合理配置人力、物力、财力等有限资源,集中突破技术难点,同时与下游加强联系,建立战略联盟,实现合作开发,成果共享。

  二是提高技术研发水平,注重高附加值产品和技术的研发。打造行业共性技术平台,对基础研究、技术难点和关键问题进行集中研究与突破;对引进专利在消化吸收的基础上实行二次开发,提升自主研发和创新能力;密切跟踪国际发展动态,及时发现研究热点和重点;加强对外技术交流与合作,培养高技术人才队伍。

  三是培育研发核心企业,支持重点技术课题研究。对于少数现有的研发核心企业要进行大力扶持,同时应积极培育新的研发核心企业。对制约产业发展的关键技术和关键问题要进行重点支持,并鼓励其获取核心专利,力争抢占或开创新的核心专利制高点。


© 2016 武汉世讯达文化传播有限责任公司 版权所有 技术支持:武汉中网维优
客服中心

QQ咨询


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 客服员


电话咨询


027-87841330


微信公众号




展开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