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行业研究报告数据库

行业分类

当前位置:首页 > 报告详细信息

找到报告 1 篇 当前为第 1 页 共 1

新媒体时代红色影视剧的主流价值传播

加工时间:2023-06-29 信息来源:新闻战线
关键词:红色影视剧;红色资源;红色经典;跨媒体叙事
摘 要:
内 容:

   以建党百年为契机,一大批优秀红色影视剧获得民众的热棒,从年初的《大江大河 2》《山海情》 等主旋律电视剧赢得收视、口碑双丰收之后,革命历史剧《觉醒年代》成功“出圈”,年轻人热情地“追剧学党史”,流量明星扎堆的献礼影片《1921》也获得了不俗的票房。红色影视剧是指以中国共产党百年革命历史为题材,传承与弘扬从新民主主义革命、社 会主义建设及改革开放、新时代各个不同历史阶段的主流价值与文化为目标,具有鲜明的政治立场与革命精神依托的影视剧作,这些引发追捧的红色影视剧, 遵循新媒体传播的逻辑,深植于中国广袤大地上遍布的红色资源,通过构建跨媒体叙事能力和新时代传播 话语体系,将红色文化的创新传播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挖掘和阐发结合起来,实现了中华传统美德的创 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

    优秀红色影视剧的“出圈”、热播呼应了当下主流文化建设的现实需求,也再次印证了红色文化是新时代文化产业最丰富的历史文化资源宝库 ;优秀的红色影视剧的创新传播,不仅能唤醒中国民众内心深处的红色基因,让红色经典在新时代得到回响,更能最大程度地形成社会各阶层的文化认同与价值认同。正如习近平总书记反复强调的,“红色血脉是中国共产党政治本色的集中体现,是新时代中国共产党人的精神力量源泉。”① 

    红色影视剧让主流文化变得可触可感

    一部《觉醒年代》不但让历史中的“大人物”—— 陈独秀、李大钊、胡适、蔡元培、鲁迅等成为新时代年轻人可以共情的百年前的同代人,也意外盘活了这些历史课本中的地名——《新青年》编辑部、北大红楼、上海石库门一大会址等,成为人们争相前往的“打卡 地”。新时代红色影视剧的创作不但可以从红色资源中获取“源头活水”,借助于影视剧的传播,这些红色资源还成为新时代民众寄托信仰、表达认同的现实载体,成为社会主流价值和主流文化的承载空间。

    “合肥的西南,有一条路叫延乔路,与延乔路平行 42 的是集贤路,两条路平行不相交却都汇于繁华大道!” 据说要看懂这句话必先要去看《觉醒年代》。据报道,今年“七一”前后,安徽省合肥市“延乔路”的路牌下陆续有网友们摆上了鲜花,夹在花束中的卡片留言更是让无数网友直呼“破防”了 :“你若能看到这盛世繁华该多好”;“于乱世探索真理,在至暗时刻寻找光明,虽千万人往矣”;“如今繁华的中国,你们看到了 吗”②……“延乔路”是为纪念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两位青年——陈延年、陈乔年而命名的,“延乔路”旁是 “集贤路”,其父陈独秀葬在今安徽安庆集贤关,“延乔 路”短,“集贤路”长,两条路并不交汇却都通往“繁华大道”!

    随着《觉醒年代》的热播,“延乔路”这条普通城市道路却在“七一”前后意外迎来了线上、线下的“高光时刻”。这个事例提醒我们,需重新审视新媒体时代,红色影视剧生产与传播对于盘活和唤醒遍布全国的红色资源作用巨大!经由红色影视剧的创新传播,这些 现实生活中的红色资源能成为虚拟的文化、精神与信仰的现实载体,让人们在这一个个有形的物理空间内获得强烈的文化认同,让构建主流价值观具有仪式感。

    红色资源是红色文化的物化载体。红色文化是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进程中,中国共产党在民族文化基础上创造的崭新文化形态,③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在长期的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过程中形成的革命精神、优秀传统,以及对党和人民的深厚情感和尊敬爱戴的文化表现和物化成果的集大成。④文化往往是抽象且变化发展的,“但是决定概念发展变化的历史实践是具体的物质的”,⑤红色资源作为红色文化的物化载体不仅遍布中国大地,而且贯穿了中国革命发展的百年历史。从地域层面而言,红色资源促成了外来的马克思主义与中国传统文化的融合 ;从时间层面而言,红色资源又承载了红色文化在不同革命历史时期的创新发展。因此,红色影视剧作为红色文化的承载体,其创作应该深植于红色资源,传播应依托红色资源,才能获得持久生命力。

    红色资源是一种与时俱进的公共文化资源。这些文化资源贯穿中国革命发展的历程,并以多种形态存活于当下的公共空间内,以实物形态构建起了一个个红色文化空间。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指出的,“在我国 960 多万平方公里的广袤大地上,红色资源星罗棋布”。 红色资源可分成两类 :一是遗址类,如革命事件或活动的遗址、名人故居、革命老区和根据地 ;二是纪念场所类,如烈士陵园、革命纪念馆或博物馆等。⑥ 

    新时代红色影视剧的创作与传播只有深植于这些对我们党具有重大历史意义的革命圣地、红色旧址、 革命历史纪念场所,才能让互联网时代的年轻人摒弃历史虚无感,让主流文化变得可触、可感、可观。建党百年前后,遍布全国的红色资源都修缮一新,投入不菲,如何在新时代传播主流文化、建构核心价值观中持续发挥作用,理应提上议事日程,《觉醒年代》的成功提供了一个很好的借鉴。 红色影视剧的“跨媒体叙事”能力

    数字技术带来的媒介融合,使红色影视剧的创作与传播构建起了“跨媒体叙事”的能力,这种能力既使新时代的红色影视剧显得更具历史的传承性与厚重 感,更能够唤醒红色经典,实现红色经典在新时代的传承与升华。 红色经典是一种政治概念与艺术概念的结合,作为文艺作品与人民政治紧密相连的典范,或者约定俗成的、岁月久远的、描写英雄人物和革命历史的经典作品,红色经典体现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优良传承,对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构建具有重要价值。⑦ 

    数字技术的发展模糊了媒介的边界,使红色影视剧的生产与传播可以跨越不同的媒介平台实现多媒体联动,新时代的红色影视剧顺应技术变化趋势,积极构建“跨媒体叙事”能力,使红色经典成为影视剧作的重要“元文本”。2020 年上映的抗美援朝大片《金 刚川》,既是对红色经典影片《上甘岭》的致敬,更是通过《我的祖国》《英雄赞歌》两首经典歌曲的重新演 绎,实现了红色经典在新时代影视剧中的传承与唤醒, 只不过郭兰英版的《我的祖国》在《金刚川》中转化成志愿军战士们踏着人桥浴血奋战时的伴奏钢琴声, 而结尾处谭维维具有高辨识度与力量感的《英雄赞歌》 响起时,那些留存在几代中国人内心深处的红色基因很难不被点燃。同样,在张艺谋的《一分种》中可以看到《英雄儿女》作为红色经典的互文元素,冯小刚的青春怀旧片《芳华》,则从片名到主题曲都来自红色经典歌曲《绒花》。

    数字技术时代的跨媒体叙事能力不是传统意义上的经典影视作品的重拍、改编,而是基于不同媒介的传播特征进行的再创作,不同的艺术形式与媒介传播特征都对经典文本做出独特贡献,以此形成相互借鉴又相互补充的意义体系,让受众在不同的媒介叙事中, 对经典文本形成不同的审美体验与情感投入,以此唤醒红色经典沉淀下来的精神内核,实现红色经典作品的审美多元化与当代化。

    这种唤醒与增值,最值得一提的就是红色经典 电影《永不消逝的电波》,在新时代实现了影视、综 艺、舞台的跨媒体叙事。《永不消逝的电波》由传奇女导演王苹 1958 年执导完成,孙道临饰演的李侠成为一代人心目中的谍战英雄,影片中李侠发报场景中的最后一句话 :“同志们,永别了,我想念你们”,成为定格在一代人心目中的时代记忆。2019 年综艺 节目《故事中的中国》用跨艺术、跨媒体、跨时空的方式,对这个经典文本再创作,节目分成三个板块: 新生代演员刘涛与胡歌通过“戏剧舞台空间”重新演绎了李侠与兰芬两位经典人物的革命故事 ;通过 “嘉宾访谈空间”还原了时代环境,还补充了很多鲜为人知的历史资料 ;通过“演员的幕后空间和花絮” 让胡歌与刘涛叙述他们进入角色、激发情感过程, 让受众形成代入感。

    节目播出后,更是在央视频、腾讯视频等互联网 平台上获得了热烈反响 ;而由电影改编的同名舞剧, 是上海歌舞团为庆祝新中国成立70 周年、上海解放 70 周年精心准备的献礼作品,其独特的海派文化与唯美编舞,成为当年叫好又叫座的红色演出剧目,大获成功,并获得了第十六届文华大奖和第十五届“五个一工程”奖,舞剧中的段落《晨光曲》2020 年在中央广播电视总台春晚播出后,火爆短视频平台,成为各大平台观看数量与弹幕数量双高的短视频节目。

    电影擅长视觉奇观和宏大叙事,可以承担 IP 的核心构建 ;电视剧的连续性可以增补细节,增加文本的宽度和广度 ;电视综艺可以发挥纪实性和新闻性,挖掘文本中的历史点滴进行表达和传播 ;网络短视频可以把文本碎片化,以裹挟最多的受众群体 ;游戏的互动性可以增加观众沉浸式的观看体验,召唤年轻一代受众加入。⑧正是基于这样的跨媒体叙事能力,红色经典在新时代不断被唤醒,成为构建社会主流价值观的重要资源。 

    基于算法推荐的网络平台的内容传播机制,更是让每一位受众的认同与参与成为更大范围的认同的基础,红色经典文本在意义增值的同时,也实现了受众规模的不断扩大。那些成功构建出“跨媒体叙事”能力的红色影视剧,往往能得到更大范围的传播与更深层次的参与。与漫画或者游戏等特定媒介联系在一起的红色文化可以很容易地移植到诸如电影、电视、小说或者消费品等其他的媒介形式中 ;通过多重转译的红色文化,如果在报刊、电影、游乐场、电脑游戏甚至周边消费品之间形成循环与流通,更容易形成跨越时空的对话与认同。 

    以前,这种“跨媒体叙事”的红色影视剧创作很少见到,但近年来享受国家发展红利的年轻一代对国家与中国共产党的认同不断提升,文化自信成为年轻人在网络舆论构建中的主流,使一些文化产业机构开始认识到红色文化的社会价值与商业价值,并尝试进行“跨媒体叙事”能力的构建,利用数字技术,以红色文化为核心元素,用影视、游戏、沉浸式演出、参 与式互动、游乐项目等,开发出适合不同媒介平台的传播内容,譬如,《闪闪的红星》和《小兵张嘎》等儿 童“红色经典”电影被改编为动画片,《红色娘子军》《白毛女》《江姐》《金沙江畔》等当代歌剧或舞剧同样改编自重要的“红色经典”文本,甚至一些战争题材的“红 色经典”影片也被改编为单机或网络游戏,例如《林 海雪原》《地道战》《抗战 :枪战传说》等。⑨ 

    中国革命百年历史波澜壮阔、风云变幻,其丰富的内容与庞大的叙事规模,适合用“跨媒体叙事”的方式来表现,而媒体融合时代的娱乐活动, 也需要用创新方式将红色文化打造成“文化吸引器”——即把不同社群召集到一起,使之成为主流文化、精英文化与大众文化的交汇点。

    红色影视剧传播的创新发展 

    红色影视剧作为大众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承载着红色话语体系向大众传播与渗透的功能,红色话语体系从革命年代、建设年代再到新时代,需要进行符合历史情境与主流文化建设需求的创新转换。 红色影视剧传播的当代性就体现在这种转换中。 

    20 世纪的中国经历了漫长的革命历程,在马克思主义的指导下,实现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 确立了社会主义制度,从革命转型至建设继而进入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新时代,在这百年波澜壮阔的历史进程中,不同时期形成的红色话语体系有特定的历史情境与社会语境,“以翻身、解放、战争、独立为象征的革命话语,与以富强、民主、改良、建设等为象征的现代化话语”,⑩分别对应于不同的革命历史阶段。 

    同时,这两种话语体系经由不同历史时期的红色影视剧的传播,成为特定时代的主流话语体系,它型构了不同历史时期人们的观念、形象和实践,并规定特定历史情境中的话语结构。因此,形成于战争年代的革命话语体系,在新时代要获得更大范围的传播与认同,则需要适应新的社会语境,进行适当的过渡与转换。尤其是习近平总书记提出了“四个自信”——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及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全新话语概念后, 红色影视剧作为主流话语体系传播与大众化的重要媒介,应该作与时俱进的调适。《觉醒年代》的成功,很 大程度上要归功于其对“革命”“新文化运动”“传统文化”的叙述方式的改变,剧中对传统文化的包容、 对以辜鸿铭为代表的传统文人的戏剧化表现,都是对优秀传统文化自信的一种主流叙述方式。《山海情》中演员们原汁原味的“西北话”“黄土味”,让原声版的收视率远超配音版,就连主演黄轩都在微博喊话,让大家去看原声版,用西海固方言来表现西海固人民的脱贫奋斗之路,你很难说这其中没有当代都市受众对故土乡情的一种回望。《秋之白华》中以优美的诗化语言重现了瞿秋白与杨之华之间浪漫的革命爱情,《我的法兰西岁月》则用诗性艺术再现了青年革命者追求信仰的历程,而《流浪地球》《紧急营救》《战狼》等影片的成功则与人类命运共同体的话语概念的构建紧密相关。 

    纵观这些跨越不同媒介平台、实现良好传播效果的红色影视剧,无不是既对红色文化进行正确把握, 又对传统文化与美德进行深度挖掘的作品。这些红色影视剧在传播红色文化的同时,也承载着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和美德的不同层面 :启蒙、救国、独立、解放、 自力更生、自由、民主、富强等,在主流文化的构建 与认同中持续发挥作用。已有的成功案例显示,深植于广袤大地上的红色资源,按数字媒介逻辑构建红色文化的“跨媒介叙事”能力,让红色话语彰显出与社会语境相适应的兼容性,才能让更多的优秀红色剧目成为《觉醒年代》,成为《山海情》,红色影视剧才能在传播主流价值、构建文化认同中发挥出更大价值。 

    (作者系东华大学人文学院教师) 



© 2016 武汉世讯达文化传播有限责任公司 版权所有 技术支持:武汉中网维优
客服中心

QQ咨询


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 客服员


电话咨询


027-87841330


微信公众号




展开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