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行业研究报告数据库

行业分类

当前位置:首页 > 报告详细信息

找到报告 1 篇 当前为第 1 页 共 1

《女心理师》直面情绪问题 只有正视它,才有治愈可能

加工时间:2021-12-01 信息来源:CBN《第一财经日报》
关键词:女心理师;情绪问题;治愈;
摘 要:
内 容:

[ 今年6月,世卫组织发布的《2019年全球自杀状况》显示,自杀仍然是全世界的主要死因之一。2019年,有70多万人死于自杀,即每100例死亡中有1例是自杀。 ]

以心理咨询师为主人公的《女心理师》日前上线,开篇展示了一段紧张的救助情节:一个即将高考的女孩决定自杀。

今年6月,世卫组织发布的《2019年全球自杀状况》显示,自杀仍然是全世界的主要死因之一。每年死于自杀的人数超过死于艾滋病、疟疾、乳腺癌甚至战争和凶杀的人数。2019年,有70多万人死于自杀,即每100例死亡中有1例是自杀。世卫组织总干事谭德塞提到,在经历了数月新冠疫情之后,自杀的许多风险因素,失业、经济压力和社会孤立等仍然普遍存在,必须关注预防自杀问题。

青少年抑郁症的频发,令心理健康成为社会关切的问题。青少年自杀的原因很复杂,涉及的因素包括个人生理和心理、家庭、学校和社会环境等。心理学家曾提到,没有孩子会无缘由采取自杀行动,临床上见到的实施自杀的个体,往往经历了长时间的犹豫、徘徊。作为父母,不仅需要及时捕捉孩子的情绪,也需要克服自己内心的恐慌,更不能掩耳盗铃,假装这些事情不存在。

正如《女心理师》第一个故事所展示的那样,母亲认定自己培养的孩子一定不会出现心理问题。随着真相的拼凑,才发现孩子的心理问题已经到了必须干预的地步。这对出现感情危机的夫妻,总是在关于孩子的问题上发泄对彼此的不满,而卷入矛盾的孩子误将父母的情感破裂归咎于自己,不断以伤害自己的方式挽留父母的婚姻。剧集借由主人公,心理师贺顿之口道出一些青少年自残行为的原因——父母转移情感矛盾的行为,给子女造成一种错觉:“只有当他/她出现问题的时候,二人才能齐心协力在一起。"

《女心理师》制片人郭峰提到,心理题材的剧集涉及伦理,不能披露咨询者的真实身份,剧中也没有原型人物,更多是将十几个类似症结,比如抑郁症的案例综合,再将其中适合影视化的情节抽取出来,作为故事的一部分。

因此,影视剧更多是对真实案例做了戏剧化处理,并不能代表真实的疗愈过程。它能够给人带来片刻的情感抚慰,并不能成为治病救人的良药,但可以提醒那些内心受伤却压抑情绪的人:这并不是一件难以启齿的事情,只有正视它,才有治愈的可能。

呈现问题和解决之道

过去的影视剧中,心理师的职业身份,往往作为推动剧情的工具存在,常见于悬疑、犯罪类型片,比如使用催眠术探听主人公的内心世界,或是利用心理学的知识,读懂罪案表象下的本质,成为侦破案件的重要线索。

《女心理师》将心理师作为一种有科学依据的职业,向观众普及心理学的相关知识,并希望借由心理咨询案例的影视化,让更多遭受困扰的人意识到心理问题并不会因为忍耐和逃避而消失,及时接受专业的心理咨询不失为一种缓解问题的途径。

如何将心理咨询的过程影视化一直是个难题,这也是毕淑敏的小说《女心理师》一直未能实现影视化的原因。有医学从业背景的作家毕淑敏,同时也是一位心理咨询师。2007年她创作的小说《女心理师》以主人公贺顿的成长经历为主线,书写她错综复杂的情感世界。小说版权辗转了几家公司,没有能够顺利开发,最后又回到了毕淑敏手里。《女心理师》制片人郭峰透露,在买下小说版权之后,许多同行告诉他,这是一个很难实现的项目。影视剧剧本对原著做了大刀阔斧的改编,小说创作于十多年前,这些年由于物质生活的进阶,都市人的精神世界也发生了巨大变化,影视剧的改编在案例选择上更贴近当下。

心理题材的影视改编难度来自诸多方面,一方面有伦理限制,不适合将真实案例完全暴露给观众。另一方面,心理题材往往与心理问题勾连,而心理问题背后往往又有来自社会环境的深层原因,不可避免会触及一些灰度的内容。

在《女心理师》中有产后抑郁症、职场性骚扰、家庭矛盾等现实问题的展示。“如果一点灰色的东西都不碰,就不真诚了。"郭峰说,但是他们希望不是简单呈现灰色和制造社会议题,而不提供解决问题的方法。“在每一个问题呈现之后,我们磋商、讨论,将讨论的过程呈现给观众,剖析什么是周边环境的问题,什么是自己的问题。"在他看来,《女心理师》并不能定位为职场剧,而是一部“疗愈剧":“心理咨询的过程,其实是剖析人的精神世界,发现问题,然后提供解决方案的过程。"

比如剧中的一则案例,提醒父母要使用正确的方式教育孩子,也提示孩子看待父母行为的时候也可以有不同的角度。李梦饰演的青年钢琴家患上了神经性贪食症。她常常暴饮暴食,又反复抠吐。背后的真相是她一直过着自己并不喜欢的生活,从事着自己并不喜欢的职业,却碍于母亲的要求和对母亲的爱,掩藏自己的真实情绪。在最近多部现实题材剧集中,原生家庭问题、童年阴影对一个人的成长所带来的持久影响,往往通过亲人之间歇斯底里的争吵和紧张关系来展现,《女心理师》在展现这些问题的同时,也提供了一种解决的方法,而不仅仅是停留在怨恨、发泄和互相伤害。家长与子女之间需要一场真正的交流,理解彼此的情绪需要和处境,才有可能解开心结。

难以影视化的心理剧

心理咨询的过程,通常都是心理师与来访者之间的对谈为主。如果仅以对谈展示,很容易会让影视作品的观众失去兴趣。《女心理师》主创团队的做法是,加入了爱情、悬疑元素,希望能够让整个故事多线并行,通过倒叙、插叙等方式吸引观众的注意力。《女心理师》导演柯汶利曾经执导过《误杀》《唐人街探案》等为观众所熟知的网剧,在这些悬疑类型片中也展现了他对悬疑罪案故事的掌控力,在《女心理师》当中,也能看到他一以贯之的风格标签。

制片人郭峰提到,《女心理师》的确是一个混合类型的剧集。“描述爱情、友情的时候是暖心的;心理咨询的部分力求达到专业程度;破解心理咨询案例时,有悬疑色彩。因为了解一个人内心的过程,是有可能丰富和凶险的。"他希望不同类型的观众都可以在剧中找到自己喜欢的东西。

不过,正是因为类型混合,加上心理师职业本身的门槛,令不少观众在进入故事的时候感到有障碍,迷失在各种线索之中。有时,观众还没有完全消化心理咨询环节的关键术语,又出现了一些带有悬疑情节的旁枝,让整个叙事陷入迷雾之中。此外,男女主角之间的感情展开也显得较为突兀,令观众很难与二人的情感发展产生共鸣。随着故事的展开,几个人的身世迷雾揭开之后,他们各自的行为动机才会逐渐变得合理,女主角在一开始所呈现的情感冰冷的表现也得到了解答。

与之对比,那些心理咨询的单元故事是剧集的亮点所在,但却因为错综复杂的叙事被掩藏了。一位观众提到,这部剧集的核心是温暖治愈,而导演风格是悬疑灰暗,两者之间产生了割裂感。“单纯做充满疗愈感的暖剧未必不是更好的选择,心理咨询是治愈人心的,不必强行破案。"也有不少观众认为,男女主角所展现的开挂的“超能力",令这个现实题材的故事显得悬浮、夸张和不接地气。

郭峰也注意到观众提到的问题。“任何争议,都可以让大家对这个行业有更深的理解,理解心理咨询的意义和心理健康的重要性。"因此,他对这种争议保持欢迎态度,“也许你看外科手术的电视剧只能看个热闹,但是在心理咨询中,可能只要一句话就可以戳中你,治愈你。"

作为主演,在接受媒体采访时,杨紫希望《女心理师》可以帮助到更多身处黑暗的人:“如果能够拉他们一把,或者给予一些鼓励,我觉得就达到目的了。希望看完这些戏的人,可以多多留意身边的朋友是否需要帮助。如果你伸出援手,对他们来说可能是一次很大的鼓励。"



© 2016 武汉世讯达文化传播有限责任公司 版权所有 技术支持:武汉中网维优
客服中心

QQ咨询


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 客服员


电话咨询


027-87841330


微信公众号




展开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