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359 篇
13900 篇
477519 篇
16243 篇
11751 篇
3910 篇
6517 篇
1246 篇
75519 篇
37553 篇
12135 篇
1653 篇
2849 篇
3405 篇
641 篇
1239 篇
1972 篇
4905 篇
3860 篇
5429 篇
党的十八大报告提出,促进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四化”同步发展。农业现代化是农业规模化、产业化、专业化、农机化的统一体,而农业机械化是农业现代化的重要标志,也是实现农业现代化的枢纽环节,农业机械化的发展水平直接影响到农村劳动力的转移和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的转变,影响到农业综合生产能力的提高。可以说“四化”同步为农机化发展迎来了又一个春天。咸宁属“六山一水两分田,一分土地为家园”的地貌特征,农业生产耕地条件差,劳动强度大,生产效率低,现代农业发展处于起步阶段。因此,加快农业机械化的发展步伐,对推动全市农业与农村经济快速发展,实现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和农业强市的转变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一、农业机械化发展的现状与优势
全市农业生产的基本特征是:以农村家庭经营为基础,农户数量多且生产规模小,正处于传统农业的转型、调整时期。全市耕地总资源197.4千公顷,其中常用耕地156.6千公顷,临时性耕地40.8千公顷。作为传统农业地区,近年来,在中央政策支持下,咸宁农业机械化工作取得了较大成绩。到2012年底,全市拥有农业机械化总动力168.06万千瓦,农机化作业面积513.28千公顷;农机化管理机构54个,农机安全监理机构5个,农机化作业服务组织124个,农机化作业服务人员1319人,农机专业合作社37个,农机户31164户,乡村农机从业人员达到42583人;拥有大中小型拖拉机16633台,拖拉机配置农具24204台;各类耕整地机械52461台,水稻种植机械1587台,农用排灌机械69661台,收获机械5347台,农产品初加工机械达到51963台,农用运输车达到11890台;农业机械净值达到8.9亿元,农业机械作业收入达到4.5亿元,利润额达到1.88亿元。农机化发展已形成一定规模,农机社会化服务水平不断提高,农机服务效益稳步增长。
二、农业机械化发展主要特点
(一)补贴规模不断扩大,农机装备结构持续优化。2012年咸宁市争取各级农机购置补贴资金5951万元,比上年增长19.6%,补贴总额再创历史记录,共补贴各类农机具42720台,补贴受益农户及组织10389 户,带动农民自主投资13912.94万。全市拖拉机新增1722台,其中80马力以上拖拉机新增45台;谷物联合收割机新增573台;畜牧养殖机械、渔业机械、林果业机械、设施农业设备和农产品初加工机械等和与动力机械相配套的作业机具均有大幅增长,其在农业机械总动力中比重有较大上升。
(二)农业机械总动力得到持续增长,各类机具增加明显。在农业机械购置补贴政策的推动下,农机装备水平呈现出稳步增长的发展态势,2012年全市农业机械化总动力为168.07万千瓦,比去年同期增加11万千瓦,增长7.0%。其中:柴油发动机总动力为109.93万千瓦,比去年同期增加2.2万千瓦,增长2%;汽油发动机总动力为3.33万千瓦,比去年同期增加0.92万千瓦,增长38.5%;电动机总动力为53.77万千瓦,比去年同期增加6.77万千瓦,增长14.4%。农业机械总动力的增长源于各类农机具数量的增加,统计显示,2012年,除排灌动力机械略有下降外,其中各类机械均呈不均幅度增长,其中大中小型拖拉机新增1722台,增长10%,新增配套农机具10827台,增长80.9%;机械动力增长8.2%;各类耕整机械增长一倍;新增农用水泵1371台,增长3.7%;新增联合收割机583台,增长23.2%,其动力增加2.57万千瓦,增长27.3%;新增农产品初加工动力机械1345台,增长5.8%;新增畜牧养殖机械765台,增长12.2%;新增渔业机械95台,增长2.1%;林果业机械增长1.4%。
(三)农机化作业水平不断提高,服务领域明显拓宽 。农机装备水平的提高,加快了农业机械化作业进程,2012年全市农业机耕面积154.01千公顷,同比增长11.1%;机播面积28.96千公顷,同比增长20%;机电灌溉面积81.24千公顷,同比增长10.2%;机械植保面积128.77千公顷,同比增长6.7%。机收面积120.3千公顷,同比下降10%(小麦、油菜收割期间,适逢阴雨天气影响了机械收割)。小麦、油菜、水稻三大主要农作物机械作业面积呈大幅增长,其中小麦机械作业面积13.8千公顷,同比增长12.1%;油菜机械作业面积51.23千公顷,同比增长18.8%;水稻机械作业面积208.7千公顷,同比增长4.2%。农机作业面实现由传统的种植业向畜牧养殖业、渔业、林果业、设施农业、农产品加工业等领域延伸。农机作业更加细化,实现由传统的耕整地向机播、机收、机脱、机烘等领域拓展。
(四)农业机械化经营创造良好效益,跨区作业高潮迭起 。大力推广农业机械化,关键是创造良好的经济效益,没有利润就没有农业机械化的发展。2012年全市农机经营总收入5.33亿元,同比增长16.0%,农机户经营收入3.56亿元,其中农机作业收入3.83亿元,同比增长17.3%。实现利润1.88亿元,同比增长18.3%。跨区作业在南鄂大地风生水起,成为农机大户充分利用农机、使用农机、创造效益的新途径。全市跨区作业面积96.5千公顷,其中机耕0.25千公顷,机耕0.48千公顷,机收11.8千公顷,创造效益533万元。
(五)农机社会化服务建设逐步完善,服务“三农”实现双赢。农机服务市场化、专业化、产业化进程加快,农业机械组织机构进一步健全,全市拥有乡(镇)级农机管理服务站54个,服务人员79人,其中科技人员55人,全市90%乡镇均建立农机服务站。
农机服务业进一步合并和发展壮大,职能更加专业化,全市农机化作业服务组织由上年188个合并为124个,服务人员由1217人增加到1319人,其中拥有农机原值20-50万元(含20万元)组织由上年110个减为75个,人数由原来365人减为305人;拥有农机原值50万元(含50万元)以上由上年37个减为19个,人数由上年207人增加到365人;农机户31164户,比上年增加11420户,增长57.8%。乡村农机从业人员4.2万人,比上年略有下降。
注重加大农机化实用人才培训力度,向农民推介农机新技术新机具,全市培训农机人员7291人次,增长14.5%,其中培训农机管理员37人次、下降20%;培训农机技术员1165人次、与上年基本持平;培训农机监理员27人次、增长17.4%;培训农机操作员5862人次、增长49.7%,各地通过开办多层次、多样化的农机培训班,提高农机手的素质技能。
(六)农民购机趋于理性,补贴机具已向农村各业拓展。随着农机购置补贴政策力度不断加大,农民在购买使用农业机械方面更趋于理性,更加追求经济、实用和使用效益,在农机购置补贴政策的推动下,各种先进适用的农机具纷纷落户,对进一步满足市场需求与发展和经济效益都产生积极的影响。
三、农业机械化发展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尽管农机化事业取得了长足进步,打下了良好基础,但与建设现代农业的要求还有一定的差距,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农机结构性问题比较突出,农机技术覆盖率不高,粗放型生产方式还没有得到根本转变。农机结构装备的不合理主要表现为:动力机械多,配套机械少;小型机械多,大型机械少;一般产品多,精品名牌少;粮食生产机具多,适应农业结构调整的新型机具少;粮食作物水稻机械化水平较高,经济作物油菜收割机械化虽然有所突破,但仍处于起步阶段;经济作物、林、牧、渔及农产品加工机械化才刚起步。
(二)农机投入的相对不足,制约了农业装备水平的快速提高。近年来,虽然国家实行购机补贴政策,赢得了农民的欢迎,调动了农民购农机用农机的积极性,但是农机补贴力度与农民购买需求间存在的一些差异,地方财政对农机化发展资金投入不足。
(三)农机推广服务机制不够健全,农机服务工作得不到很好的开展和落实。乡镇农机站存在体制不顺、机制不活、队伍不稳、保障不足等问题。农机技术专业人员培养远远跟不上农机发展的要求,且后备力量不足。农机推广服务机制的不健全致使农机管理、保养维修、安全监理、新机具新技术推广、社会化服务等许多工作不能切实到位,制约了全市农机化发展。
(四)农机从业人员素质整体不高,阻碍了新技术、新设备的使用。目前,全市农机从业人员队伍年龄老化、知识层次较低,随着农业现代化的进展,新的技术、农机设备不断出现,但由于知识原因,好的技术、设备却得不到推广。
四、建议及对策
(一)发展农机化,必须争取党委政府支持。新农村建设,政府是主导,农民是主体,政策是关键。良好的发展环境,需要各级政府政策支持,也是农机化发展的重要前提。作为大部分县市属山地丘陵地区的咸宁,地形地貌复杂,机耕路少且路况差,导致农机作业受限,影响农机推广效果。党委政府要积极配套农机化发展资金和工作经费,确保列入财政预算,改善农机化基础设施,保证农机推广工作正常开展。
(二)发展农机化,必须融入大农业发展思路。咸宁境内大量田地散户耕作、分散经营,小田块与农机作业矛盾依然突出。现代农业的发展方向是实行产业化经营,这是农机化发展的契机和挑战。两者相辅助相成,互为依托,互相促进。要完善农村土地承包流转机制,发展土地适度规模经营,为实施农机化创造条件;鼓励种植专业户利用抛荒农田、改造荒山荒滩,实行农机化耕作,促进农机化发展。
(三)发展农机化,必须发展专业合作服务组织和扶持农机大户。农机大户是农业机械化推广的载体,合作服务组织是农业机械推广者,要把发展农机专业合作组织和扶持农机大户作结合起来,作为农机化的发展方向和工作重点,要通过政策倾斜、资金支持、技术指导和信息服务等手段,引导农机大户、农民专业合作组织创新机制,规范管理,做大做强,推进农机社会服务产业化。
(四)发展农机化,必须提高农机从业人员综合素质。农民是农机化发展的主体,农机实用人才的素质情况和操作技能,决定了新式机具的引进、推广和使用程度。要通过农机学校、培训班、现场指导等有效途径,扎扎实实地开展培训,实实在在地提高技能。根据市场需求,开展针对性地技能培训,提高农机人员增收增效能力,推动新农村建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