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393 篇
13905 篇
477978 篇
16302 篇
11766 篇
3933 篇
6543 篇
1253 篇
75636 篇
37863 篇
12163 篇
1665 篇
2866 篇
3421 篇
641 篇
1241 篇
1974 篇
4917 篇
3875 篇
5483 篇
随着城市经济社会的发展,城市规模在不断扩大,其公共服务提供、基础设施运行、社会管理等呼唤更高效、更智能的支撑手段和方式。当前,信息技术与城市发展的现实需求紧密结合,已经全面融入城市管理、经济发展、社会服务、应急预警等各个领域,不断演进形成城市信息化大潮。在从工业社会迈向信息社会的进程中,城市信息化经历了电子城市、数字城市等若干阶段。目前,随着新一代信息技术发展包括物联网、云计算、大数据等创新应用逐步渗透至城市经济社会发展的各个领域,城市信息化水平不断提升,现已进入“智慧城市”阶段。
智慧城市借助更泛在的智能传感设备对城市运行核心系统进行实时感知和测量,实现物理空间与虚拟空间的完美结合,借助高速、融合的通信网络将感知层测量获取的各项基础数据快速、准确地传送到信息存储和处理系统,经过进一步的计算和分析转化为对城市管理者具有指导价值的重要信息,促使城市各个关键系统与参与者进行和谐、有序、高效协作,确保城市运行维持在一个高效、安全的状态。信息基础设施作为智慧城市信息传输和处理的基础,作为城市信息融合与城市系统协作的推动力,对智慧城市的发展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多层次构筑信息基础设施
建设智慧城市信息基础设施,就是要在原有城市信息基础设施的基础上,分别向上层和下层扩展延伸,增强城市的感知、交互、智能判断、协同运作等能力,形成对智慧应用和服务的有效支撑。
终端/感知设施层
终端/感知设施层主要由物联网感知设施和融合终端构成。负责采集物理世界的各种基础数据和变化情况,然后转化为可经由网络传输的数字信息,是整个信息基础设施的基石,是实现智慧城市“数字化”的关键。
物联网感知设施。各种广泛分布的物联网感知终端通过被动或主动的方式实施监测物理世界中的变化情况,将采集到的基础数据转化为数字信息通过网络进行传输。在生态环境、城市交通、公共安全、医疗卫生、农业、文化等政府监管力度较大、居民生活紧密相关的城市部件,可以广泛部署传感器、摄像头、RFID等各类物联网感知设施,提高城市部件对现场信息的采集、处理能力,有效感知与监测所有涉及城市运行和城市生活的各个重要方面。
融合终端。融合终端的发展是指进一步提升原有智能终端功能的复合化、业务的融合化,例如通过家庭网关实现各类家庭的信息化服务,使其具有三重播放、视频监控、连接有线无线终端及其他高端服务功能,把用户从技术困扰中解放出来。将智能终端与家庭的信息化相结合,实现对家庭电器的远程监控以及电视节目的三屏融合;在业务上实现增值电信业务、移动互联网业务与增值电视业务的捆绑。融合终端的发展将有效推进智慧城市应用的普及,提高城市公众服务水平。
物理支撑设施层
主要负责提供传感设备和传输网络的物理支撑,一般由负责有线传送的管道、杆路等,负责无线传送的基站、信号塔以及配套的局房设施等构成,是信息网络得以全面覆盖以及信息数据得以高效传输的物理基础。
在物理支撑设施的建设方面,通过加强运营商之间基础设施资源的共享程度,可以进一步优化城市信息管道布局,提高信息管道的覆盖能力,消除断点提升信息管道的沟通能力,打造骨干信息管道与支路信息管道相结合的管道网络架构。基于此,未来国家应进一步加强信息基础设施与市政基础设施之间的统筹规划,将信息基础设施建设纳入城市建设总体规划,在部分建设领域实现信息基础设施与市政基础设施的共建共享。
网络支撑设施层
主要负责信息的组网传输并对感知终端设备层采集的数据进行预处理。网络支撑设施层由不同类型的网络(如广电网、互联网、电信网)、网络传输技术(2G、3G、光纤、WiFi)以及相应的网络管理中心构成,是实现智慧城市业务与应用“网络化”协作的关键层。
网络支撑设施的建设应当从接入网、骨干网和应用基础设施三个方面,按照系统工程的发展思路进行建设。一方面需要不断提升有线宽带的接入速度并提高网络的覆盖程度,城市新建区域以FTTH模式为主建设光纤宽带接入网络,已建区域灵活选择光纤宽带接入方式加快实施接入网络“光进铜退”,大力发展无线宽带网络,稳步推进“无线城市”建设,例如进一步推广“城市光网”和“宽带无线城市”行动。另一方面进一步优化升级骨干网络,逐步进行城域网直连骨干网的扁平化改造,增加骨干网核心节点数量,构建网状的骨干网络。另外就是加强下一代广播电视网和下一代互联网的建设工作,推动网络发展与网络融合。
应用服务设施层
应用服务设施层主要由云计算设施、数据中心、CDN网络等支撑各类应用服务的IT设施构成。该层主要负责数据的集约化汇聚、深度化处理加工、智能化计算和分析,是城市基础数据与专业技术和行业应用的深度融合。
智慧城市不光要拥有先进的感知能力和信息传输能力,更要有智能的数据处理能力。云计算设施、数据中心、物联网公共服务平台作为应用服务设施层的重要组成部分,对智慧城市的信息化发展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感知终端设施层采集智慧城市中的各种数据,通过物理支撑设施层和网络支撑设施层进行传输,最终汇聚至应用服务设施层。云计算设施和数据中心结合不同行业的应用与需求,对海量数据进行分析处理,最终得到有用的信息。
基础设施建设尚需改进
当前,在我国各地推进智慧城市信息基础设施建设的过程中,主要遇到以下问题。
感知能力不足,覆盖范围不广。感知终端是整个基础设施信息化的基石,然而,在城市发展过程中感知终端的建设和部署情况仍存在较多的不足。从数量上看,城市感知终端的绝对数量较为可观,但分散到各个领域则相对数量明显不足,难以提供足够的数据支撑上层应用。
信息基础设施共建共享程度不够。因为城市信息基础设施很少能纳入城乡规划体系,导致相关单位各自为政建设基础设施,并且由于利益竞争关系不愿将基站、局房、管道等资源向其他企业开放共享。驻地网建设混乱,产权不清,给后续的资源共享带来严重障碍。
信息基础设施建设存在盲目超前的不良风气。在尚未形成实际需求的情况下,有些地方政府以房地产模式,超前建设云数据中心、大型数据中心,造成新一轮投资泡沫,这是在基础网络尚未完善、基本需求尚未摸清的情况下,过于追求最新技术、过分强调拉动产业的结果。比如,2012年有20多个省份制定了云计算规划,云计算中心“遍地开花”,一些南方“火炉”城市也在高电价、能源供应紧张地区集中建设。
打好基础迎接智慧生活
适度超前,持续发展。紧密结合智慧城市战略目标,瞄准新一代信息通信技术,在基础设施建设上要适度超前。大力开展3G网络、LTE、光纤宽带网络及内容应用平台的持续建设,推动实现信息化基础设施能力、通信服务质量的快速提升,为城市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铺平道路。
共建共享,集约推进。不断通过政策、市场等多种渠道优化资源配置,积极推动管道、局房、基站铁塔等基础设施的集约化建设和资源共享,提高行业及社会整体资源利用效率。谋求利益最大化,避免盲目建设、重复建设。
合理规划,按需建设。在云计算设施建设方面,政府应广泛吸纳社会力量,按需建设。各地的云计算设施及数据中心建设应结合本地的产业需求,规范云计算数据中心建设模式,二线及三线城市可以依托一线城市已有的云计算基础设施,提高云服务的覆盖力和辐射力,真正发挥云计算技术和数据中心的优势,实现资源的有效利用和共享。
政府引导,市场推动。强化政府在全局规划、应用推进、政策保障等方面的作用,全力营造公平竞争和协调发展的环境,全面巩固和发展以政府为引导、市场为主导、企业为主体、社会积极参与的协调发展局面。
健康有序,确保安全。始终不渝地把信息安全作为建设智慧城市、确保城市安全的重要组成部分,打造安全、可信、规范、健康的网络环境,以安全保发展,在发展中求安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