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299 篇
13868 篇
408774 篇
16079 篇
9269 篇
3869 篇
6464 篇
1238 篇
72401 篇
37108 篇
12060 篇
1619 篇
2821 篇
3387 篇
640 篇
1229 篇
1965 篇
4866 篇
3821 篇
5293 篇
张晓刚谈国际标准化发展与“中国制造"
近日,在北京召开的2018中信微合金化技术中心年会暨中信-CBMM R&D项目报告会上,国际标准化组织(ISO)前主席张晓刚做了题为《国际标准化的发展与“中国制造"》的报告,赢得了参会代表们的热烈掌声。张晓刚指出,随着中国经济由高速增长阶段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创新成为“中国制造"生存与发展的关键,成为企业提升竞争实力的重要保证。然而,创新也需要采用一个标准进行衡量,要通过标准化体系的建立保障企业大力创新。因此,积极参与国际标准化活动,是提高产品质量、助推“中国制造"向“中国标准"的角色转变、创新国家治理模式的必由之路。
钢企应积极参与标准制定工作
张晓刚认为,在经济高质量发展阶段,国力之争是市场之争,市场之争是企业之争,企业之争是技术之争,技术之争是标准之争。对一个企业而言,标准化是现代企业制度建立的最高形式。因为在这一发展阶段,企业间的竞争越来越激烈,而标准化体系的建立则有利于树立企业的品牌形象,提高产品及服务质量,从而提高企业竞争力,也有利于为企业各管理层建立良好的平台。而且,标准化体系的建立有利于推动企业向良性的方向发展,是企业发展中共同遵守的准则;可以促进企业获得优秀的技术成果,进一步提高经济效益和持续创新的能力。
随着中国与世界的接轨,标准化在企业做大做强中的作用也逐渐显现出来。“三流企业做产品,二流企业做品牌,一流企业做标准。"确立标准是企业做大做强的不变信条。中国企业在走出去的过程中,在标准问题上遭遇麻烦从而使企业蒙受巨大经济损失的例子比比皆是。
中国虽然是近几年在国际标准化领域进步最快的国家,但在国际标准竞争格局中总体仍处于弱势地位,中国的创新技术标准工作亟待加强。尤其是在中国钢产量已引领世界20多年之际,这种需求就更加迫切。
张晓刚指出,要改变这种现状,发展中国家就要积极参与到标准化制定工作中,与世界各国和地区分享国际标准化实践经验和成果。国内大型优质企业,尤其是大型钢铁企业,应充分认识到掌握领先技术是参与标准化活动的基础;只有不断创新,多出成果,才能在参与标准的制定工作中发挥更大的作用。无论在国外还是在国内,大企业决定了标准的先进性,代表了一个行业技术创新的能力。大企业凭借领先技术参与标准化制定,反之,参与标准化制定又能够助推行业技术创新,促进行业可持续发展。
ISO前主席张晓刚同时强调,必须打造一支人才队伍来支撑创新,推动产业链、创新链、人才链、教育链有机衔接,促进经济发展更多依靠创新驱动。建设制造强国尤其要培养懂国际标准化、外语、专业技术的复合型人才,才能为开展国际标准化活动提供保障。18年前中国钢铁行业只参与国际标准化组织1个技术委员会的标准制定工作;18年后的今天,中国钢铁行业参与了6个技术委员会的标准制定工作。标准化工作中的点滴积累,助推钢铁行业不断迈上新台阶。可以说,中国标准化工作前景光明。
输出“中国标准"是最高追求
在担任ISO主席期间,张晓刚积极宣传和推动中国标准化工作,增强全社会的标准化意识,夯实标准化工作基础,进一步加强技术标准体系建设,大力培育和扶持我国技术标准成为国际标准,努力提升标准化工作的质量和效益。“`得标准者得天下。'在中国企业走出去过程中,输出`中国标准'一直都被视为最高追求。"张晓刚指出。
例如,从2012年开始,中国铁路总公司在中国开展了“中国标准"动车组研制工作。中国幅员辽阔、地形复杂、气候多变,由此“淬炼"出的“中国标准"正逐渐超越过去的“欧标"与“日标",被越来越多的国家采用。同样,在数字电视领域,中国数字电视标准成为国际电信联盟国际标准后,已被全球14个国家采用,覆盖全球近20亿人口,带动了中国多个数字电视品牌走出国门。
如今,中国在国际标准制定方面的影响力和话语权日益提高,由中国提出和主导制定的国际标准数量逐年增加,中国已有189项标准提案成为ISO的国际标准。特别是在高铁、核电、通信、汽车等领域,中国在国际标准上实现了从跟随到引领的跨越。
作为全球第二大经济体、第一大货物贸易国,如今的中国正在大力推进标准化事业改革发展,国家标准、行业标准和地方标准总数超过10万项,企业标准超过百万项,已经基本形成覆盖第一、二、三产业和社会事业各领域的标准体系。
张晓刚指出,不断提升的影响力也意味着更大的全球责任。作为ISO常任理事国,中国在国际标准制定和促进世界经济合作、互联互通中扮演着愈发重要的角色。来源:中国冶金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