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299 篇
13868 篇
408774 篇
16079 篇
9269 篇
3869 篇
6464 篇
1238 篇
72401 篇
37108 篇
12060 篇
1619 篇
2821 篇
3387 篇
640 篇
1229 篇
1965 篇
4866 篇
3821 篇
5293 篇
国家卫健委:我国人均预期寿命增长到78.2岁
2022年8月8日,在河南省洛阳市汝阳县,健身爱好者在锻炼。当日是第14个全民健身日,各地组织开展丰富多彩的活动,健身热潮涌动神州大地。
9月7日,中宣部举行“中国这十年"系列主题新闻发布会,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副主任李斌、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副局长秦怀金、国家疾病预防控制局副局长常继乐介绍党的十八大以来卫生健康事业发展成就有关情况,并答记者问。
发布会上,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副主任李斌介绍,健康中国行动2022年主要目标提前实现,健康中国建设开局起步良好、进展顺利。
50%的县医院
能够开展复杂手术
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副主任李斌介绍,十年来,制定修订《基本医疗卫生与健康促进法》等法律;编制和实施了“健康中国2030"规划纲要,深入实施健康中国行动;健康扶贫工程累计帮助近1000万个因病致贫返贫家庭成功摆脱贫困;爱国卫生运动融入社会健康治理的方方面面,文明健康、绿色环保的生活方式日益普及,居民健康素养显著提高。
十年来,促进人口长期均衡发展,“一老一幼"健康水平进一步提高。不断优化生育政策,先后实施单独二孩、全面二孩和三孩生育政策,取消社会抚养费等制约措施,推出一系列配套支持政策。实施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国家战略,深入推进医养结合,积极推进老年友好型社会建设。母婴安全保障能力显著提升,我国婴儿死亡率和5岁以下儿童死亡率远低于中高收入国家平均水平,妇幼健康核心指标进一步向好。
我国消除了疟疾,实现了乙肝控制目标,艾滋病疫情得到有效控制。重大慢性病过早死亡率低于全球平均水平。尘肺病等重点职业病高发势头得到初步遏制。血吸虫病疫情降至历史最低水平,如期实现地方病防治三年攻坚行动目标。
卫生人才队伍整体素质不断提高、医疗技术能力与质量水平双提升。到2021年,我国卫生人员总量达到1398.3万人,各类人才队伍规模不断壮大,基层卫生专业技术人员占比达到72%。
构建优质高效医疗服务体系,设置国家医学中心和国家区域医疗中心,加强医联体、医共体建设和县域综合医改,50%的县医院能够开展复杂手术。推进大病重病在本省解决、一般病在市县解决、头疼脑热在乡镇、村里解决,年人均诊疗次数、住院率等指标逐步达到或接近发达国家平均水平。
李斌介绍,总的来说,这十年,是我国卫生健康事业进步最大、老百姓健康获得感不断增强的十年。人均预期寿命从74.8岁增长到78.2岁,这是一个历史性的跃升。
全国八成乡镇卫生院
已设置中医馆
由于中医药服务具有“简便验廉"的特点,深受基层群众欢迎。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副局长秦怀金表示,通过完善基层中医药服务网络、加强基层中医药人才队伍建设、推广基层中医适宜技术、开展中医药城乡对口支援等方式,我国正努力畅通中医药服务“最后一公里"。
秦怀金介绍,截至2020年底,全国85.38%的社区卫生服务中心、80.14%的乡镇卫生院已设置中医馆。99%的社区卫生服务中心、98%的乡镇卫生院、90.6%的社区卫生服务站和74.5%的村卫生室具备中医药服务能力。在此基础上,我国还将不断完善基层中医药服务网络。
在人才队伍建设方面,秦怀金表示,截至2020年底,城乡每万居民拥有0.66名中医类别全科医生,82.4%的社区卫生服务站和58.92%的村卫生室至少配备了1名能够提供中医药服务的医生。中医药基层人才队伍不断壮大。
秦怀金介绍,在城乡对口支援方面,目前已统筹403家三级医院对口帮扶699家县级中医医院,提升县级中医医院服务能力。同时广泛推广基层中医适宜技术,截至2020年底,86.04%的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和81.03%的乡镇卫生院能够提供6类以上中医药技术方法。
2025年超六成二级以上
综合医院将设老年科
我国已进入老龄化社会,老龄化带来的各种健康需求不断增多,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老龄健康司司长王海东对此表示,将按照“十四五"健康老龄化规划的要求,建立完善健康教育、预防保健、疾病诊治、康复护理、长期照护、安宁疗护“六位一体"的综合连续的、覆盖城乡的老年健康服务体系。
王海东介绍称,“十四五"时期,我国将从轻度老龄化进入到中度老龄化时期,老龄化进程的速度快,城乡差异和区域差异大。而“健康老龄化"就是应对人口老龄化成本最低、效益最好的手段和途径。
对此,王海东介绍,要做好老年人的预防保健,让老年人少得病、晚得病、不得大病。在医疗服务方面,将持续推动在二级以上综合性医院设立老年医学科,到2025年,要实现超60%二级以上综合性医院设立老年医学科的目标。
在失能老年人长期照护工作方面,王海东介绍,我国有4000万失能老年人。要为其提供从专业机构到居家服务的全链条服务,尤其是要将相关医疗服务下沉到社区和居家,切实减轻家庭和社会负担。
此外,王海东表示,要大力推动医养结合,建立整合型养老服务体系。同时,推动老年健康领域的学科发展,强化老年健康的科技发展和产业发展。
数读
●基层防病治病和健康管理能力持续提高
截至去年底,全国有基层医疗卫生机构近98万个,其中乡镇卫生院3.5万个,村卫生室59.9万个,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服务站3.6万个。
2021年,基层医疗卫生机构诊疗服务42.5亿人次,占全国医疗卫生机构总诊疗量的50.2%。
十年来,基层医疗卫生机构人员总数从343.7万人增加到443.2万人,村医队伍中执业医师、执业助理医师的比例从18.5%上升到41.5%,家庭医生签约服务稳步推进,医患联系和沟通得到加强,健康教育和引导作用得以强化。
●卫生应急核心能力达到国际先进水平
我国建成了全球最大的传染病疫情和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网络直报系统,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信息平均报告时间缩短到4小时以内,已经具备在72小时内检测300多种病原体的能力。建立了突发公共卫生事件风险评估制度。在全国已建成4大类59支国家卫生应急队伍。
●“看病难、看病贵"问题加速破解
覆盖城乡的医疗卫生服务三级网络不断健全,90%的家庭15分钟内能够到达最近的医疗点。国家基本药物目录品种增加到685种。基本医疗保险参保人数超过13.6亿人,居民个人卫生支出占卫生总费用比例降至27.7%。
热点
人口长期均衡发展未来如何做?
卫健委:出生人口中二孩及以上占比已提至55%
十年间我国进行了多次生育政策调整完善,如何看待我国当前的人口形势,以及在促进人口长期均衡发展方面,未来还将如何做?国家卫健委人口监测与家庭发展司负责人杜希学回答南都记者提问时表示,党的十八大以来,根据我国人口发展变化形势,作出逐步调整生育政策、促进人口长期均衡发展等重大决策,先后实施单独二孩政策、全面二孩政策、三孩生育政策及配套支持措施,各项工作不断取得新成效。出生人口中二孩及以上占比由政策调整前的35%左右提高到近年来的55%以上。出生人口性别比逐步趋于正常水平。优生优育水平不断提升,母婴安全得到有力保障。普惠托育服务开局良好,政策法规、标准规范及服务供给体系基本形成。配套支持措施不断完善,切实减轻家庭生育养育负担。
2013年,我国实施单独二孩政策。2016年,全面二孩政策实施。2021年,我国决定实施三孩生育政策、完善配套支持措施。
杜希学表示,新时代我国人口发展面临一些深刻变化:总人口增速明显放缓,生育水平持续走低,老龄化程度不断加深。我们将顺应人民群众期盼,将婚嫁、生育、养育、教育一体考虑,加快构建生育支持政策体系,大力发展普惠托育服务,切实解决群众后顾之忧,释放生育潜能,保障人口发展战略目标顺利实现。
深化医改是如何推进的?取得哪些成效?
卫健委:药品谈判议价后平均降价超50%
国家卫健委体制改革司负责人朱洪彪在介绍医改工作进展时表示,通过开展药品谈判议价工作,相关药品平均降价超过50%,群众看病贵问题得以减轻。
朱洪彪表示,尽管医改是世界性难题,但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医改已取得显著成效。群众看病难问题得到有效缓解。目前,我国有12个专业类别的国家医学中心、50个国家区域医疗中心,组建了各种形式的医联体1.5万个,推动了优质医疗资源的下沉。
同时,群众看病贵的问题已得到减轻。目前,公立医院已全部取消药品和耗材加成。通过推进国家组织药品耗材集中采购和使用,已经开展的7批集采中选药品平均降价超过50%,两批耗材集采平均降价超过80%,开展药品谈判议价工作后,相关药品平均降价超过50%。
朱洪彪表示,接下来将立足国情、充分发挥制度优势,继续探索用中国式办法破解医改难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