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行业研究报告数据库

行业分类

当前位置:首页 > 报告详细信息

找到报告 1 篇 当前为第 1 页 共 1

让青年科技人才在发展新质生产力中挑大梁

加工时间:2024-05-22 信息来源:国研重点
关键词:青年科技人才;新质生产力;创新;
摘 要:
内 容:

在推动新质生产力形成的进程中,高水平创新型人才扮演着核心角色,其中青年科技人才凭借丰富的创新精神和活力,成为人才队伍的关键力量,肩负着推动新质生产力发展的战略使命。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把培育国家战略人才力量的政策重心放在青年科技人才上,给予青年人才更多的信任、更好的帮助、更有力的支持,支持青年人才挑大梁、当主角。然而,青年科技人才在追求科研事业时仍面临多重挑战,需要通过精准的人才政策创新,如保障、评价和发展型政策,为他们创造优越的发展环境,让青年科技人才在新质生产力发展中挑大梁、当主角。


充分发挥政策优势,为青年科技人才“搭舞台"


青年科技人才正处于创新和创造力的高峰,他们精力充沛、学习能力强,擅长捕捉前沿和新兴技术趋势,是国家战略人才的核心力量。然而,在成长道路上,他们普遍面临以下问题:获取创新资源相对困难,如近三年35岁以下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负责人占比不足20%;创新资源分配不均衡,少数拥有特定头衔的人更容易获得科研经费,而基础性研究则更难获得支持;科研支持缺乏长期性,省部级项目多为2—5年,不利于青年人才长期深入研究;科研成果转化机制尚不完善,缺乏有效平台和机制支持成果转化为实际应用。当前,我国科研队伍正呈现年轻化趋势,青年科技人才已成为科技创新的中坚力量,亟需为其提供更宽广的成长舞台。2023年,中办国办印发《关于进一步加强青年科技人才培养和使用的若干措施》,明确支持青年科技人才在国家重大科技任务中挑大梁、当主角。随后,各地纷纷制定具体措施,助力青年科技人才引领创新。我们应充分利用这些政策机遇,为青年科技人才创造更多成长空间和机会,加大对他们在人才计划、科技项目、科研基金等方面的支持力度,给予他们更多参与重大科技项目、人才工程的机会,并提供普惠性科研支持,特别是对优秀青年人才提供长期稳定的科研支持。同时,推动人才链与产业链、创新链、资金链的深度融合,加强高校、科研机构与企业的合作,鼓励产学研合作,促进青年科技人才与产业的深度融合,完善科技成果转化机制,支持他们将研究成果转化为实际应用,推动科技成果的商业化和产业化进程。


激发科技人才创新活力,让青年人才发展“不设限"


科技创新是新产业、新模式和新动能的核心,其活动和能力应超越年龄、学历的界限。根据智谱研究与AMiner联合发布的《ChatGPT团队背景研究报告》显示,ChatGPT团队成员平均年龄为32岁,近九成人员在30岁以下,同时学历背景呈现多元化,包括25名硕士和28名博士。传统“五唯"(唯论文、唯帽子、唯职称、唯学历、唯奖项)评价机制存在明显弊端。该机制过度强调量化指标,却忽略创新能力等核心要素,导致对人才能力的片面评估。同时,它助长功利性追求,使人们短视地关注即时成果,而忽视科研的积累和广度。此外,对学历和职称的过分看重削弱忽视研究质量和实际应用价值,造成资源浪费和科研的低水平重复。还会抑制科研创新精神,限制科学进步,并滋生抄袭、造假等学术不端行为。更为严重的是,它阻碍人才的合理流动和交流,使得部分有潜力的人才被低估或忽视。这也是海外人才本土化的最大障碍之一。为了打破这些束缚,特别是消除“35岁现象"带来的限制,我们需要通过制度和机制创新为青年人才提供无限成长空间。这包括完善人才培养、使用、评价和流动的制度体系,简化科研项目的管理流程,并建立长期的科研支持机制。应营造一个既充满挑战又鼓励创新的环境,在这里,探索被赞赏,失败被宽容。构建一套超前与延期激励相结合、能够适应新兴产业发展需求的新型动态薪酬体系,为青年人才创新提供持续动力。


完善人才管理评价机制,让青年人才“敢探索"


目前国内高校尤其是“双一流"高校普遍实施相对严格的考核评价等制度,虽旨在激励青年学者进行成果产出,但缺乏弹性的聘任制度也让他们面临巨大压力,不敢坐“科研冷板凳"。建议为突破性研究、基础研究等打造鼓励创新、宽容失败的环境,强化有目标导向的有组织科研,同时鼓励自由探索型的基础研究,为科研人员提供充足的资源保障和探索空间。在此基础上,构建一套符合创新性研究特点的评价体系,推动评价方式从单纯的“量化考核"向更为全面的“贡献考核"转变。同时,尝试为青年科技人才建立容错机制,允许他们在科研道路上犯错并从中学习。此外,为了保障科研评价的公正性和透明度,应探索建立健全评价专家信誉制度和评价信息公开制度,确保青年科技人员的努力和贡献能得到应有的承认和赞赏,进而激发他们的创新活力和热情。


构建青年友好型发展环境,为青年人才成长“筑生态"


据统计,今年有17省份在地方两会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及青年发展,占比超过全国一半,显示青年与地区发展的关系日益紧密。因此,在推动青年事业发展方面,我们需要构建一个涵盖科技创新、成果转化、金融支持、人才培养及人才服务等多个维度的共享平台,为青年人才提供全方位、全生命周期的支持。探索建立“线上+线下"青年人才创新创业平台和青年科技人才服务平台,联合风投、银行、法律服务、知识产权服务等机构,为青年人才搭建综合性、系统化的全链条全周期一体化事业平台。同时,注重在新产业、新领域为青年科技人才创造多元发展路径,使人才成长与国家战略相契合,培养其创新意识和科学家精神。探索将青年集聚度、城市经济产业和政策支撑度、社会文化融入度、青年认同度等多层次动态指标纳入城市发展重要评价体系,推动青年高效就业、创业和安居。通过引入市场化人才服务机构,拓宽青年人才创新创业的通道,进一步建立更加广泛的青年人才国际交流合作,利用大数据等信息化技术和手段建立青年与城市的多维度动态监测评价体系,为青年科技人才创新创造良好生态。



© 2016 武汉世讯达文化传播有限责任公司 版权所有 技术支持:武汉中网维优
客服中心

QQ咨询


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 客服员


电话咨询


027-87841330


微信公众号




展开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