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行业研究报告数据库

行业分类

当前位置:首页 > 报告详细信息

找到报告 1 篇 当前为第 1 页 共 1

10年新增191万人 合肥常住人口超阜阳、南京

加工时间:2021-05-20 信息来源:CBN《第一财经日报》
关键词:新增人口; 合肥;常住人口;
摘 要:
内 容:

[ 安徽16个市中,常住人口超过800万人的市有2个,常住人口居前五位的市合计人口占全省常住人口比重为52.90%。 ]

日前发布的安徽省第七次全国人口普查数据显示,安徽全省常住人口为6102.72万人,与2010年安徽省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的5950.05万人相比,增长2.57%,年均增长率为0.25%。

其中,省会合肥的表现十分引人关注,2020年,合肥不仅GDP进入万亿城市俱乐部,而且人口规模也迅速扩大,不仅超过阜阳成为安徽人口数量第一的城市,在长三角地区中,也超过了另外一个强省会南京。

合肥常住人口10年增191万

分区域来看,安徽16个市中,常住人口超过800万人的市有2个,在300万人至800万人之间的市有8个,少于300万人的市有6个。其中,常住人口居前五位的市合计人口占全省常住人口比重为52.90%。

与2010年安徽省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数据相比,16个市中,有6个市常住人口增加,分别为合肥、阜阳、亳州、蚌埠、芜湖、滁州。

其中,合肥十年增加191.28万人,总量达到了936.99万人,超出南京5.5万人,在长三角主要城市中位居第五,与第四名的宁波差距也仅为3万多人;占安徽全省的比重也从12.53%上升至15.35%,提升了2.82个百分点。

数据显示,新中国成立初期,合肥是一个人口仅6.06万人的小城市,工业总产值只有163万元,规模远不及省内蚌埠、芜湖、安庆等城市。即便是到了2000年,合肥还被外界称为大县城,彼时的GDP仅为325亿元,在全国城市中排名80开外。

不过,进入新世纪之后,通过参与长三角分工与协作,合肥经济发展越来越快。一方面,合肥吸引了美菱、荣事达、海尔、格力、长虹、美的、华凌、三洋等家电巨头落户,并一举发展成为全国最大的家电制造业基地。另一方面,近年来,合肥的人工智能、集成电路等新兴产业也快速发展。

数据显示,2020年合肥全市生产总值10045.72亿元,首次突破万亿大关,GDP总量跻身城市全国20强。根据第一财经·新一线城市研究所去年5月发布的《2020城市商业魅力排行榜》,合肥首次进入了15个“新一线城市"榜单。

中国社科院城市发展与环境研究中心研究员牛凤瑞对第一财经分析,合肥地处中部地区,但又属于长三角,是中部地区距离长三角沪苏浙发达地区最近的中心城市,对接起来最方便,另外其自身的产业政策和发展方向也都符合客观发展规律,进而成为中部崛起的重要支点。

牛凤瑞说,安徽人口多,也需要一个强有力的省会来带动。而且合肥拥有中科大这样实力强劲的大学,科教基础很不错,这也是合肥新兴产业快速发展的重要基础。

安徽省社科院经济所研究员林斐对第一财经记者分析,合肥人口增长比较快,和近些年合肥产业发展比较突出有关。这些年合肥的整体发展思路比较清晰,准确把握了产业发展规律,很好地抓住了产业分工与升级路径。产业快速发展,也就吸引了周边地市大量人口流入。

林斐说,人才收入较高,会在城市里落户置业,并且还把家人也接到身边,这也会带动更多人口流入。另一方面,在产业优化过程中,这几年合肥的第三产业发展也十分迅猛,服务业对就业、对人口集聚也有很大的拉动作用。

林斐分析,省会城市是全省的经济、政治、文化等各个方面的中心,资源的集中产生规模效应,这种效应也会带来人口的集聚,人口的集聚也会进一步带动综合性、服务型功能的提升。

皖北地区人口密集

值得注意的是,在安徽16个市中,仅有6个市常住人口增加,而另外10个城市则出现人口减少。

对此,林斐分析,目前人口发展逐渐进入存量博弈阶段,“人口不再像以前普涨的状态,现在进入一个存量博弈阶段,整个人口大势还在增长,但有的城市在流出,将来这种分化态势会更加明显。"

在合肥之外,另外几个人口增长的城市中,皖北地区相对较突出,其中阜阳增加了60万人,亳州增加了14.6万人。这一地区人口增长较多,有城镇化率较低、出生率较高的因素。另一方面,近年来皖北地区加快承接产业转移落地,产业快速发展,就近就业也在增加。同时,随着交通基础设施尤其是高铁网络建设的加快,皖北地区与长三角发达地区之间的对接加快。

例如,2020年6月28日,备受关注的商合杭高铁合肥至湖州段开通运营,该线经湖州站与南京至杭州高铁接轨,通达杭州,商合杭高铁实现全线贯通。皖北与皖南沪苏浙地区之间的联系更加紧密。

对皖北的阜阳等地来说,该地区到长三角发达地区的人比较多,但依然有很多劳动力需要在当地实现就业和城镇化。

厦门大学经济学系副教授丁长发对第一财经分析,当前一二线中心城市正大力发展高新技术产业、先进制造业,但普通制造业在很多三四五线城市也仍然还有很大的发展空间,皖北地区的人口密集,劳动力十分丰富,当地可以充分发挥劳动力、土地等方面的优势,加快承接产业落地,加快工业化和城镇化的步伐。



© 2016 武汉世讯达文化传播有限责任公司 版权所有 技术支持:武汉中网维优
客服中心

QQ咨询


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 客服员


电话咨询


027-87841330


微信公众号




展开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