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299 篇
13868 篇
408774 篇
16079 篇
9269 篇
3869 篇
6464 篇
1238 篇
72401 篇
37108 篇
12060 篇
1619 篇
2821 篇
3387 篇
640 篇
1229 篇
1965 篇
4866 篇
3821 篇
5293 篇
财政如何进一步发力稳经济 三大招蓄势待发
在疫情防控常态化的背景下,为发挥稳定经济的关键作用,积极财政政策必须发力。
尽管财政发力具体举措将在全国两会期间揭晓,但发力方向已基本明确。
第一财经记者多方采访了解到,今年首要的财政刺激政策就是增加财政赤字规模,预计至少超过3万亿元,以支持保民生、保基层运转。这也将为落实大规模减税降费预留空间,以对冲企业经营困难,保市场主体,从而保居民就业。
其次,稳经济重在稳投资,扩大政府投资成为今年财政发力另一大招。具体将通过发行抗疫特别国债、地方政府专项债券等渠道筹资,预计至少超过4万亿元资金,用于传统基建、新基建、城镇老旧小区改造、医疗救治、公共卫生等补短板惠民生领域。
最后,除了通过发债筹资,30多万亿元规模的财政收入依然是重头戏,如何进一步花好这笔钱,即削减不必要支出、优化支出结构、提高资金使用效率,也将是今年财政发力的关键。
财政赤字规模将创新高
衡量财政政策扩张力度的一个关键指标是财政赤字率,赤字率越高,力度越大。
在我国,全国一般公共预算支出超出收入的部分,就是赤字;赤字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为赤字率。2019年,全国安排财政赤字2.76万亿元,赤字率为2.8%。
事实上,疫情之前,政府已有适当提高财政赤字率的打算,当下应对疫情前所未有冲击,财政赤字率较之前将进一步提高。
财政部部长刘昆在全国两会前夕撰文阐述财政发力时称,首先要强调的正是增加赤字规模,明确释放积极信号,缓解财政收支矛盾,稳定并提振市场信心。
多位财税专家对第一财经记者分析,今年财政赤字率将首次突破3%,大概率在3%~4%之间,财政赤字规模将创历史新高。据此估算(去年GDP约100万亿元),今年财政赤字规模将在3万亿至4万亿元之间。
财政赤字规模扩大,一方面是受疫情冲击收入大幅减少,但与民生相关的刚性支出不减反增,客观导致收不抵支,为保民生、保基层运转,必须扩大财政赤字。另一方面,这也是为大规模减税降费腾出空间,以减轻企业等市场主体负担,渡过难关。
据财政部数据,受疫情冲击等因素影响,今年前4个月,全国一般公共预算收入罕见大幅下滑14.5%,同期全国一般公共预算支出超过收入规模约1.15万亿元。而按照国务院预计,今年全年新旧减税降费政策预计给企业等市场主体减负1.6万亿元。虽然这带来财政收入大幅下滑,但减轻了企业负担,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
全国人大代表、中国移动通信集团广东有限公司总经理魏明表示,近些年真切地感受到了税负下降,增值税税负率2019年降至0.1%。公司正在全力打造广东规模最大的5G网络,计划前三季度建成4.3万个5G基站。目前公司处于5G发展关键起步期,各项资源投入不断加大,国家相继出台的税费优惠政策为公司减轻了很大压力。
中移动广东公司2019年享受增值税加计抵减优惠减税近5800万元, 今年预计享受社保费阶段性减免政策可减免金额约7873万元。
今年我国已经出台了一揽子阶段性减税降费新政,而市场预计今年政府工作报告或出台新的减税降费政策。
刘昆也表示,为保市场主体,要加大减税降费力度,重点减轻中小微企业、个体工商户和困难行业企业税费负担,继续执行下调增值税税率和企业养老保险费率等制度,适当延长前期出台的部分阶段性减税降费政策的执行期限。
政府加码投资
稳增长急需稳投资,其中政府主导的基础设施建设投资又是重中之重,而在财政收入大幅下滑的当下,基建投资资金越来越依赖于举债。
国家统计局数据显示,1~4月份,基础设施投资同比下降11.8%,降幅比一季度收窄7.9个百分点。国家统计局投资司首席统计师丁勇表示,随着稳投资政策的加速发力,投资新开工项目特别是大项目增加较多。1~4月份,新开工项目计划总投资增长1.1%,实现由负转正,这反映了投资活动稳步向好。
刘昆也在上述撰文中强调,要扩大政府投资,对冲经济下行压力。通过抗疫特别国债、地方政府专项债券等多种渠道,增加政府投资,发挥政府投资的撬动作用,有效支持补短板、惠民生、促消费、扩内需。
目前,专项债规模和投向相对清晰,而抗疫特别国债除了明确用于投资之外,不少细节仍待全国两会揭晓。
截至目前,财政部一共提前下达了2.29万亿元专项债,这一规模已经超过去年全年,并要求在5月底前发行完毕,从目前发债进度来看地方基本能完成任务。
对外经济贸易大学教授毛捷对第一财经记者分析称,由于提前下达的新增债务额不能超过全年新增地方政府债务限额的60%,根据目前已经提前下达的2.29万亿元专项债估算,今年全年专项债规模将超过3.8万亿元,不少机构预计可能达到4万亿元。
专项债投向也十分明确,依然以传统基础设施为主。包括市政建设、交通运输、教科文卫等民生服务、农林水利、生态环保、能源项目等。5月份结合疫情防控和投资需求变化,专项债投向又新增了5G网络、数据中心、人工智能、物流、物联网等新型基础设施,以及城镇老旧小区改造领域,并允许投向应急医疗救治、公共卫生等。
对于抗疫特别国债,市场普遍预计规模将超过1万亿元,近期部分专家学者更是热议特别国债发行方式。
全国政协委员、中国财政科学研究院院长刘尚希建议,可以将抗疫特别国债设置为5万亿元规模,分次发行,并让央行直接以零利率购买,所筹资金用于落实“六保",以引导预期和提振市场信心。
央行直接购买国债被称为财政赤字货币化,这一建议引起了热议,支持者有之,反对者居多。抗疫特别国债发行具体路径,也或在全国两会期间明确。
花好财政资金是关键
全国人大代表、上海财经大学公共经济与管理学院院长刘小兵告诉第一财经记者,去年政府财政总收入超过30万亿元,加上借债资金,如何把这笔钱花好十分关键。要找准财政发力点,优化财政支出结构,确保钱花得必要、公开透明并加强资金监督监管,以防出现贪污腐败。
政府继续过紧日子,大幅压减非刚性重点的一般性支出,将继续成为今年财政政策一大亮点。
刘昆要求,今年中央政府部门带头过紧日子,严控各种一般性支出;地方财政继续压减“三公"经费,严控会议差旅等经费,严禁新建、扩建政府性楼堂馆所。
去年中央财政压缩一般性支出平均幅度达10%,并压减“三公经费"3.8%,地方也大力压缩一般性支出。随着疫情冲击加大,近期地方已经率先掀起新一轮大幅压减支出行动,比如黑龙江省发文,要求今年因公出国经费、公务接待费压缩60%,会议费、培训费、国内差旅费压缩50%等。
虽然近些年政府不断压缩一般性支出,但空间毕竟有限。如何优化一些固化支出结构,将财政资金用于民生等关键领域,并提高资金使用效率更为关键。
刘昆表示,今年要进一步向内挖潜,切实提高财政资源配置效率和使用效益。坚持以收定支的基本原则,运用零基预算理念科学核定支出。财政资金进一步优化使用结构和方式,聚焦民生以及供需共同受益、具有乘数效应的先进制造、民生建设、基础设施短板等领域,集中资金予以精准保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