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ECFA协议;;自由贸易协定;;贸易引力模型;;GTAP模型
摘 要:自1987年开放贸易以来,两岸经贸关系迅速发展。大陆已成为台湾地区最大贸易顺差来源。大陆与台湾地区不仅具有同文、同种的历史文化背景,更有血缘与地缘的天然联系,尽管仍有许多政治上的争议,海峡两岸经由香港的间接经贸交流发展速度增长仍非常迅速,两岸或称大中华经济圈经贸相互依存的关系十分紧密,就双边总贸易(含进出口值)而言,1990年起,台湾地区已成为大陆的第四大贸易伙伴,仅次于日本,美国和香港;而1993年起,大陆(包含香港)也已成为台湾地区的第三大贸易伙伴,仅次于美国与日本。大中华经济圈从1980年到2000年间相互贸易的长期趋势,发现两岸整体的贸易区块已显存在。1987年以前,香港在两岸贸易中扮演着重要的中介角色,而1995年后两岸的贸易流量呈现超正常水平的关系,进而突显大中华经济圈彼此存在着高度的贸易依存关系。若把大中华经济圈视为一同文同种的经济体,其贸易依存度如此高,应该会存在较大的边界效果。在世界各国渐渐走向经济一体化及自由贸易,台湾地区又是以出口为导向的经济体,因此台湾地区不可以自我封闭,必须与各经济体签订协议,以避免经济被孤立化。但台湾地区因政党轮退与更换领导人,使两岸经贸活动时而保守时而开放,后因台湾地区发生太阳花学运,以及台独势力抬头,造成ECFA协议进度受阻,包括服贸协议、早期收获清单的增加等。另外,台湾地区当局蔡领导人自上台以来不承认“九二共识”,也使两岸政治关系出现“冷对抗”的局面,使两岸关系遭遇无比的困难,两岸关系的困境也影响台湾地区的经济发展。虽然2015年因台湾地区正处太阳花学运后的一年与领导人选举期间,使两岸贸易额有稍微衰退的情形,但依据国台办最新统计数据表示,2017年的两岸来往人次达878万人次,其中台湾地区居民去大陆达587万人次,年增2.49%。2017年的两岸贸易额也达到1993.9亿美元,年增11.3%。两者都创下历史新高。由此可知,政治对两岸经贸的影响只是短暂的现象,且两岸贸易依存关系也达到难以分割的状态。综上所述,本研究的主要目的是通过回顾经济一体化相关理论与文献进行梳理,并且详加收集两岸三地之间的相关经贸资料与主要的贸易关系,本研究有两大目的,首先,通过贸易引力模型分别探讨大陆改革开放、香港回归及台湾地区政党轮替等阶段两岸三地贸易的依存关系;接着采用GTAP第九版数据库,套入RUN GTAP模型分析签订ECFA后两岸贸易是否有明显的差别;在此基础上,探讨在ECFA框架下两岸贸易福利得失。另外,本研究将更进一步运用可计算一般均衡模型的GTAP模型分别探讨与大陆、美国、日本、韩国及新加坡经贸合作下的影响及冲击,并设计8个仿真情境来探讨台湾地区成为自由贸易区一员后对台湾地区经贸的影响,有此推论出对台湾地区最适的经贸策略。具体而言,本研究将达到以下几个目的:首先、通过收集自大陆改革开放后两岸三地间的相关经贸资料论述两岸贸易依存度的现况及其对台湾地区经济成长的贡献;其次、整理两岸三地主要产业的贸易往来,探讨两岸在签订ECFA后对台湾地区产业的影响,并探究其原因;最后、通过本研究实证与仿真后,针对现存问题进行探讨,并在ECFA框架下为台湾地区当局经贸政策提出具体的建议。本研究采取文献探讨法及次级资料分析法,藉由收集国内外期刊论文、报章杂志、著作、政府统计数据等相关数据,撷取过去研究的精华,以增加研究的客观性及正确性。并探讨回顾及比较,以了解台湾地区在签订ECFA之后,对台湾地区的整个经济和各个产业的影响详加探讨及分析。本研究首先回顾经济一体化相关理论与文献并且详加收集台湾地区与大陆之间的相关经贸资料与相互贸易的长期趋势,通过“贸易引力模型”以1980年到2015年间的贸易与相关经济资料,来显现海峡两岸的市场规模和贸易密集关系。接着用GTAP第九版资料库,套入RUN GTAP模型以分析本研究所仿真的各种情境在签订ECFA后对总体经济变量、贸易、福利效果及台湾地区的个别产业的影响,并探讨其签约背后的优缺点。本研究内容安排如下:绪论。本章分析了本研究的选题背景与意义,阐述了本研究的理论与实践意义,并简要论述本研究的主要内容、研究方法及研究流程,最后提出本研究的研究难点与创新点。第一章,文献评述。本章首先对两岸经贸合作、贸易引力模型、GTAP模型及ECFA等相关文献进行回顾与整理,两岸经贸关系的探讨是本研究重要的一环,故重点从探讨两岸经贸合作的相关文献开始,并阐述相关的研究方法,最后整理与ECFA相关的研究议题。文献综述为本研究后续章节打下理论基础,也是本研究模型构建的重要理论支持。第二章,论述本研究所依据的理论基础,分为两部分,第一部分为区域经济一体化相关理论。区域经济一体化是目前全球的发展趋势,故本章主要阐述区域经济一体化的类型、发展与现况,并分析区域经济一体化福利作用,最后分析台湾地区在区域经济一体化中所遇到的障碍;第二部分为一般均衡模型下福利效果的相关理论,针对Harbinger(1971)、Huff与Herten(2001)等学者的理论详加论述,本研究以Huff与Herten(2001)所提出的一般均衡模型作为参考依据。第三章,海峡两岸经济合作架构协议(ECFA)的内容剖析。由于台湾地区内部政治因素,导致ECFA的签署面临许多的障碍,本章主要阐述签订ECFA的背景,分析两岸经贸发展的消长,整理两岸对ECFA看法的差异,最后,探讨ECFA实施可能带来的两岸贸易得失。除此之外,本章也对更紧密经贸关系的安排(CEPA)和两岸经济合作架构协议(ECFA)之间的差异作一比较与分析。第四章,研究方法及实证分析。本章阐述本研究拟采用的数据分析方法,并通过贸易引力模型探讨两岸贸易依存度;紧接着通过Run GTAP仿真数据分析探讨八种情境下两岸签署ECFA后的福利得失。第五章,结论与对策建议,首先,本章全面综述本研究的主要结论;其次,本章通过实证与仿真分析得到的结果,指出未来两岸贸易的新趋势,并对台湾地区当局的两岸经贸政策提出建议;最后,指出本研究的不足与未来研究方向与展望。本研究的主要实证结论如下:第一、本研究明显地验证现今两岸在政治的限制之下,透过贸易流量所反映出两岸三地高度紧密的经贸关系。另外,应用引力模型在检验两岸贸易流量上,反映出两岸的贸易密集程度,这种现象代表的是市场力量突破政府政策的管制。第二、在东盟加三生效之后,台湾地区会受到负面的影响,因此对台湾地区较好的因应策略为台湾地区分别与大陆、美国签署自由贸易协议,或者台湾地区分别与大陆、日本签署自由贸易协议,而当台湾地区只和大陆签署自由贸易协议(ECFA)后,其他地区(国家)也会受到负面影响,因此对这些地区(国家)会产生和台湾地区签署自由贸易协议的诱因,以减少负面冲击。本研究的创新点主要体现在下列两个方面:第一、现有文献中讨论两岸贸易依存关系时,通常以国际上经济事件,如1997年亚洲金融风暴、2008年金融海啸等为分界点分析两岸依存关系;或是以两岸开放贸易事项的时间做为分界点分析两岸依存关系。本研究除将上述两项的重大事件列入外,同时以台湾地区当局更换领导人的时机点来探讨两岸贸易依存关系的变化,这是之前文献所没使用过的分界方式;第二、本研究以台湾地区作为自由贸易区的轴心,并通过以东盟加三后的可能的仿真情境同时探讨台湾地区总体经济与与产业的影响,对于这样的仿真情境设计也是之前文献不曾使用的。总而言之,两岸经济架构协议对于台湾地区是一个发展契机,也是台湾地区跨入区域贸易自由化的钥匙,唯有政府、企业以及人民三方面都有作好面对的措施,才能够真正开创“黄金十年”。台湾地区对中国早期收获列表中所开放的产品,绝大多数都属于原本加入世界贸易组织时就已经开放的项目,至于属于敏感性产业(意指容易造成就业率流失或厂商受影响最大的产业),尚未纳入早期收获清单内,不过在未来开放是迟早的事,因此台湾地区须要就此方面的产业进行辅导升级或转型。两岸产业除了竞争之外,也可以在投资保护协议基础下,进行产业合作,尤其在产品技术规格制定与服务业方面的合作。因为大陆本身市场庞大,足以自定义产品技术规格;但在服务业方面还在起步的阶段,台湾地区若能与大陆厂商共同拓展中国内地市场,势必对于台湾地区产业未来国际化的发展,将会有相当大的帮助。以下是本研究对台湾地区贸易政策所提出之建议:第一、台湾地区走出经贸边缘化困境必须要靠ECFA协议;第二、台湾地区当局提出的南向政策需与大陆合作,共同开展东南亚市场;第三、张开双手欢迎陆资来台;第四、两岸应共同解决统计数据差异问题。
内 容:原文可通过湖北省科技信息共享服务平台(http://www.hbstl.org.cn)获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