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299 篇
13868 篇
408780 篇
16079 篇
9269 篇
3869 篇
6464 篇
1238 篇
72401 篇
37108 篇
12060 篇
1619 篇
2821 篇
3387 篇
640 篇
1229 篇
1965 篇
4867 篇
3821 篇
5293 篇
发行1万亿抗疫特别国债 将用在哪些疫情防控领域?
中国将发行1万亿元抗疫特别国债,很大部分用于加强疫情防控。5月22日,国务院总理李克强在十三届全国人大三次会议开幕会上作政府工作报告时指出,发行抗疫特别国债是特殊时期的特殊举措,并指出应用好抗疫特别国债,加大疫苗、药物和快速检测技术的研发投入。
目前专家也普遍认为,新冠病毒很难如同17年前的SARS病毒一样,从人们的生活中彻底消失,即使全球合力控制住本轮疫情,今年秋冬也很可能卷土重来,因此特效药与疫苗研发成为攻克新冠的最重要“武器"。
中国在新冠疫苗的研发上走在世界前列。在5月19日国务院办公室举行的新闻发布会上,科技部社会发展科技司司长吴远彬介绍,中国目前通过5条技术路线同步推进疫苗研发,其中腺病毒载体疫苗已经完成一期、二期的临床试验接种,一期结果已经进行初步评价,另外4个灭活疫苗也已经开展临床试验。这些研究路线的参与单位包括军事科学院军事医学研究院、国药集团中国生物武汉生物制品研究所和中科院武汉病毒研究所等。
全球目前还有超过100种潜在新冠疫苗正在研究竞速,部分已进入临床试验阶段,但公共卫生专家也反复强调,找出真正有效的疫苗仍然难度巨大。如此前受到瞩目的牛津大学詹纳研究所开发的新冠疫苗于近期宣布动物试验不成功,尽管参与试验的恒河猴在注射疫苗后产生抗体,但在攻毒试验中还是感染了病毒。目前普遍认为,疫苗研发成功并可供大规模生产使用至少需要12至18个月时间。
针对新冠病毒的新药研究则是困难重重,3月27日,世界卫生组织牵头组织一项大型国际研究“团结试验项目",拟通过试验产生的数据比较哪种治疗方式有效,但随着多项临床药物研究结果逐渐公布,被寄予厚望的四种疗法均无显著疗效,“特效药"尚未出世。
在中国,新冠新药的多数研究尚处于早期阶段。如北京大学北京未来基因诊断高精尖创新中心(ICG)主任谢晓亮团队此前通过高通量单细胞测序技术,从新冠肺炎康复期患者血浆中筛选出多个高活性中和抗体,并在小鼠实验中证明其治疗及预防功效,相应论文发表在《细胞》杂志上。
该研究由北京大学与北京佑安医院、中国医学科学院医学实验动物研究所、军事医学研究院微生物流行病研究所、北京义翘神州科技股份有限公司、上海药明生物技术有限公司、北京丹序药业有限公司等单位联合攻关。
检测试剂是发现新冠感染者的重要工具,目前主流检测方式已趋于成熟但仍不完美,如“金标准"核酸检测时常出现假阴性结果,抗体检测虽简便快捷,有利于快速发现感染者,但也受限于灵敏度,且难以判断阳性者是否已经治愈。
政府工作报告因此强调抗疫特别国债在加大疫苗、药物和快速检测技术研发投入方面的应用。此外,政府工作报告提及,在疫情防控中,公共卫生应急管理等方面也暴露短板,未来还应大幅提升防控能力,防止疫情反弹,抗疫特别国债还应用于增加防疫救治医疗设施,增加移动实验室,强化应急物资保障,以及强化基层卫生防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