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北京;中等收入群体;规划;
摘 要:
内 容: “十四五"期间本市安排十大工程包重点项目投资将达到2.2万亿元中等收入群体努力实现净增100万
昨天下午,市十五届人大四次会议召开新闻发布会,解读《规划纲要》
昨天,代表们在小组审议会的间隙,阅读本报推出的《前瞻十五年干好这五年》规划纲要及政府工作报告解读手册
安排十大工程包、重点项目投资将达2.2万亿元;壮大中等收入群体规模,努力实现净增100万中等收入群体;健全工资合理增长机制,着力提高一线职工工资水平……昨天下午,北京市十五届人大四次会议召开新闻发布会,北京市发改委、北京市科委、北京市商务局、城市副中心管委会相关负责人,就《北京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三五年远景目标纲要》(以下简称《规划纲要》)的编制工作、主要内容,以及北京未来的发展重点工作进行介绍。
398条公众建言
转化为《规划纲要》内容
“紧紧围绕`建设一个什么样的首都,怎样建设首都'这个重大时代课题"“深入实施人文北京、科技北京、绿色北京发展战略"“拿出北京行动,作出北京贡献"“前瞻15年、干好这5年"……发布会上,北京市发改委主任谈绪祥就《规划纲要》的主要考虑和基本框架做了介绍。
据介绍,《规划纲要》总共有14篇,分为三大部分:第一部分是总论,主要阐述“十三五"时期北京发展取得历史性成就、新发展阶段面临的新形势新要求、“十四五"时期经济社会发展指导思想、基本要求和2035年远景目标及2025年目标指标。第二部分是分论,分领域阐述“十四五"时期经济社会发展和改革开放的重点任务。第三部分是规划实施保障,主要阐述加强党对经济社会发展的领导、强化规划统筹实施和规划实施监测考核。
谈绪祥介绍说,《规划纲要》的编制工作自2019年4月份启动,经过前期工作、基本思路研究、规划《规划纲要》起草等阶段,目前正处于审议发布阶段。在《规划纲要》的编制过程中,社会公众广泛参与,累计征集有效建言1.6万多条。经过认真研究梳理,其中398条公众建言直接转化为《规划纲要》文本内容。另外还有493条建言分送市有关部门,作为编制市级专项规划和实际工作的重要参考。
“十四五"期间
重点项目投资达2.2万亿元
北青报记者注意到,整个《规划纲要》着眼于2035年率先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远景目标,将“中共北京市委关于制定北京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三五年远景目标的建议"中的124项重要任务和54项重要改革举措都进行了细化、量化、具体化和项目化,提出了一批“找得着"“看得见"“摸得到"的重要举措,以推动“十四五"开好局、起好步。
谈绪祥说,所谓“找得着",就是要更好地发挥政府作用,有效实施一批专项规划和行动计划;“看得见",就是要充分发挥市场配置资源的决定性作用,让企业在规划《规划纲要》中看到足够多的商机;“摸得到",就是要让老百姓能够感受到身边的可喜变化。
具备这些特征的重要举措,如围绕“四个中心"功能建设、京津冀协同发展、现代化产业体系构建等领域安排了十大工程包,“十四五"期间重点项目投资将达到2.2万亿元。据市发改委相关负责人介绍,未来五年,北京还谋划了十大重点专项领域主题活动平台,带动社会广泛参与规划实施,包括书香北京计划、共建“一带一路"企业伙伴计划、京津冀传统产业升级赋能计划、数字经济伙伴计划等,政府搭建平台、发挥市场主体作用,促进全市上下共同努力,一步一步把美好蓝图变为现实。
努力实现净增100万中等收入群体
谈绪祥介绍,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贯穿《规划纲要》的始终,未来五年,北京将更加注重保障和改善民生,聚焦就业、社保、教育、卫生、住房、养老等领域民生问题,提出了许多具体的“硬招"“实招",包括基本消除重污染天气,消除劣五类水体,让广大市民享有更多的青山绿水蓝天白云;实施城市更新计划,力争完成全市2000年底前建成的老旧小区改造任务等等,将推动发展成果更多更公平地惠及广大人民群众。
北青报记者注意到,在大力改善民生方面,坚持共同富裕方向,提高中低收入群体收入,壮大中等收入群体规模,也是《规划纲要》中的一大重要内容。谈绪祥表示,2020年本市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已达到6.9万元,在全国处于较高的水平,初步形成了以中等收入群体为主体的格局。未来五年,北京还将努力实现净增100万中等收入群体,促进居民收入增长与经济增长基本同步。
如何扩大中等收入群体?谈绪祥在回答记者提问时介绍说,全市将多措并举扩大中等收入群体,一方面提高职工工资性收入,完善集体合同和集体协商制度,加快建立符合不同行业特点的工资制度体系,健全工资合理增长机制,着力提高一线职工工资水平。另一方面,将提升劳动者人力资本水平,开展职业技能培训,构建终身职业技能培训体系,通过教育和培训提高劳动者综合素质。此外,还将多渠道增加农村居民收入,通过继续扩大农民非农就业、深化农村“三块地"改革,推广土地托管、经营权入股等方式,增加农民财产性收入。
谈绪祥透露,未来五年北京还将调整收入分配格局,坚持按劳分配原则,提高劳动报酬在初次分配中的比重;合理调节城乡、区域、不同群体间分配关系,加大税收、社保、转移支付等再分配调节力度和精准性;重视发挥第三次分配作用,积极发展慈善等社会公益事业。
“总体来看,进入新发展阶段,国内外发展环境正在发生深刻复杂的变化,机遇前所未有,挑战前所未有,危与机并存,危中有机,危可转机。只要全市上下齐心协力,扎实推动实施规划《规划纲要》确定的各项目标任务,就一定能战胜前进道路上出现的各种艰难险阻,一定能够以首善标准不断开创首都各项事业发展新局面。"谈绪祥说。
亮点
科技创新
到2025年北京国际科技创新中心基本形成
在昨日的发布会上,北京市科委主任许强介绍,率先建成北京国际科技创新中心是北京“十四五"规划的重要目标,市科委将抓紧推进国际科技创新中心建设专项规划编制工作。“十四五"时期,北京将精准实施六大工程,分别是国家战略科技力量创建工程、重点跨越工程、创新范式优化工程、“创新链、产业链、供应链"三链联动工程、京津冀产业驱动工程、创新生态提升工程。
北青报记者了解到,“十四五"时期,北京将加速国家实验室培育建设,推进在京国家重点实验室体系化发展,加速怀柔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建设,推进世界一流重大科技基础设施集群建设,新培育一批新型研发机构,有序推进创新攻关的“揭榜挂帅"体制机制。同时,聚焦战略长板,推动人工智能、量子信息、区块链、生物技术等优势领域率先占据制高点;聚焦关键核心技术攻关,推动集成电路产研一体、关键新材料、关键零部件和高端仪器设备等方向突破瓶颈,加快实现“换道超车"。
北京还将加快建设集成电路试验线平台,搭建区块链、车联、未来智能系统等领域平台,加速创新范式转变,解决基础研究与产业脱节问题。以智慧城市为核心,加快布局全域应用场景建设,推进新型基础设施建设。围绕智能制造、大健康和绿色智慧能源领域,构建新的万亿级产业集群。
此外,支持北京企业参与津冀传统行业转型升级,协同布局京津冀工业互联网等应用场景。推动北京城市副中心,形成应用场景支撑前沿技术迭代升级、津冀落地转化的联动机制。建设京津冀国家技术创新中心。发挥好中关村示范区、“两区"政策叠加优势,加快形成多层次创新人才梯队,激发人才创新活力;在激发企业创新创业活力和政策创新上,充分发挥中关村示范区的作用,争取率先开展金融等领域“监管沙箱"先行先试;建立适应新发展格局的国际科技合作和开放新机制;进一步优化科研环境和创新文化氛围,加快打造公平、公正、便利的创新环境。
许强表示,到2025年,北京国际科技创新中心基本形成;到2035年,北京国际科技创新中心创新力、竞争力、辐射力全球领先,形成国际人才高地,切实支撑我国建设科技强国。
“两区"建设
支持含金量高的产业政策、财税政策在京先行先试
在昨日的发布会上,市商务局党组成员、两区办专职副主任、新闻发言人刘梅英对《规划纲要》中提出的“全面激发`两区'新活力"“建设国际消费中心城市"等重要任务一一进行了介绍。
据了解,2020年本市全面启动国家服务业扩大开放综合示范区和中国(北京)自由贸易试验区建设。刘梅英给出了一连串的数据:自2015年本市开展服务业扩大开放综合试点以来,共实施了三轮403项任务,形成了120余项全国首创或效果最优的开放创新举措,向自贸试验区和全国不同范围推广了六批25项创新经验和案例,有效发挥了制度创新试验田的作用,落地了一批标志性项目,为首都高质量发展注入了新动力。
据悉,目前本市是全国唯一的“两区"政策叠加的城市,也是唯一一个有跨省级行政区域自贸试验区和海关特殊监管区域的城市,这在全国绝无仅有。对于“十四五"时期的“两区"建设,刘梅英介绍说,“两区"建设将坚持产业开放与园区开放并行突破,深入探索服务业为主导的开放新模式,同时聚焦科技创新、服务业开放、数字经济和京津冀协同发展,支持一批含金量高的产业政策、财税政策在京先行先试,率先探索实施贸易便利、投资便利、资金跨境流动便利、人才从业便利、运输往来便利和数据安全有序流动,形成更多有国际竞争力的制度创新成果。
在国际消费中心城市建设方面,刘梅英指出,“十三五"时期,本市最终消费率始终保持在60%左右,消费对经济增长的基础性作用进一步增强。“十四五"时期,本市将围绕优化空间布局、完善流通体系、创新业态模式、品质品牌升级、提升营商环境五项重点任务开展系列专项行动,项目化推进国际消费中心城市建设。将完善广域级、区域级、地区级、社区级四级商业中心体系布局规划,优化商业设施建设布局,创新重构实体消费空间。同时,畅通传统农产品产业链供应链体系和商贸物流体系,建立现代化流通体系;充分利用“两区"“三平台"政策红利加快消费领域新模式新业态落地,以科技赋能消费创新发展,加快促进商旅文体业态融合等。
城市副中心
完成东六环入地改造建成城市绿心三大建筑
作为北京市“十四五"规划的重要组成部分,目前《北京城市副中心(通州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三五年远景目标纲要》也已经基本编制完成,即将按程序印发施行。
据城市副中心党工委委员、发展改革局局长张艳林介绍,作为建设中心城区功能疏解重要承载地,未来五年副中心将系统提升城市综合承载力和可持续发展能力,特别是在交通建设领域,将建成城市副中心站综合交通枢纽,改造提升市郊铁路城市副中心线复线,建成市域快线平谷线,完成东六环入地改造、京哈高速拓宽改造,优化公交线网,建成1500公里的慢行大网络,着力构建便捷畅达的综合交通体系。
张艳林透露,在公共服务方面,副中心将建成城市绿心三大建筑,建成中国人民大学通州新校区(一期)、北京第一实验学校等一批优质学校,推进一批优质医疗资源建成投用。在生态文明建设方面,将推进国家绿色发展示范区建设,抓好大运河景观提升与生态修复,实现北运河(城市副中心段)全线旅游通航,推进碳减排、碳中和工作,建设森林城市,推行绿色建筑,打造无废城市。
在智慧城市建设方面,副中心将加速推进“双千兆"城市建设,实现5G全域连续覆盖,打造数字孪生城市,强化数字赋能城市治理,实现全场景智慧。同时,副中心将打造京津冀协同发展桥头堡。特别是在推进与北三县协同发展方面,将推进M22线(平谷线)、京唐城际等一批轨道交通运行通车,重点推进一批跨境道路建设,打通交通堵点,率先实现区域交通一体化。聚焦养老、医疗、教育等关键民生领域,推进北京市基本公共服务资源和政策向北三县延伸。(文章来源:北京青年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