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299 篇
13868 篇
408780 篇
16079 篇
9269 篇
3869 篇
6464 篇
1238 篇
72401 篇
37108 篇
12060 篇
1619 篇
2821 篇
3387 篇
640 篇
1229 篇
1965 篇
4867 篇
3821 篇
5293 篇
北京市农产品加工业发展现状与前景
农产品加工业是指以农、林、牧、渔产品及其加工品为原料进行的工业生产活动。农产品加工业能够促使一产向二产、二产向三产的转移,对于促进农业生产发展、提高农业生产效益、推动农业三产融合以及推进都市型现代农业建设具有重要意义。北京市作为我国的首都,其农产品加工业承担着保障食品市场供应、提高居民生活水平、带动劳动力就业、促进农民持续增收的重要责任。在非首都功能疏解转移、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政策背景以及新冠疫情蔓延、国内国际经济环境变化的严峻形势下,研究北京市农产品加工业的发展情况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对于农产品加工行业的研究,学者们根据各地区产业发展现状和成效,分析现存问题并提出对策。蔡亚东等[1]、姚兆奇等[2]、赵萌[3]、王亚妹[4]、赵玉青[5]分别阐述了云南、广东、山东、广西、山西的农产品加工业发展现状,包括其在产业规模、产业融合与集聚、各细分行业发展、品牌竞争力、科技研发能力和配套服务体系等方面取得的成效,并指出了发展后劲不足、带动能力较弱、区域发展不均衡、市场竞争力欠缺、加工水平落后以及产能过剩等方面的问题,提出了针对各区域产业特点、满足未来产业发展需要的对策建议。基于已有研究成果,本研究从产业规模、利润水平、区域分布及行业布局等方面对北京市农产品加工业发展情况进行分析,探究其发展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并提出相应的对策建议,以期为首都农产品加工业的持续健康发展提供借鉴和理论支撑。
1 北京市农产品加工业发展现状
1.1 企业发展空间受限,产业规模略有下降
受非首都功能疏解与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影响,北京市部分企业外迁,全市农产品加工业总体规模呈现缩减趋势,规模以上农产品加工业企业的数量、总产值、工业销售产值等指标均有所下降。2015—2019年,北京市农产品加工企业数量从311家下降至264家,在农产品三大加工行业中,农副食品加工企业数量降幅最大,由2015年的143家下降至2019年的107家,降幅为25.2%;食品制造企业和饮料制造企业数量呈现波动下降趋势,降幅分别为1.6%和9.3%(表1)。从产值指标来看,2019年北京市规模以上农产品加工企业工业总产值为787.45亿元,较2018年下降9.8%;工业销售产值为777.99亿元,较2018年下降5.95%(表1)。可见,2019年北京市农产品加工业总产值、工业销售产值与上年相比均有所缩减。
1.2 经济效益整体较好,利润水平有所提升
近年来,规模以上农产品加工业的经济效益整体较好。2019年,北京市规模以上农产品加工企业营业总收入为1221.9亿元,较2015年增长8.6%,其中主营业务收入为1196亿元,较2015年增长6.3%;全市规模以上农产品加工企业利润总额为80.7亿元,较2015年增长88.3%;税金总额为76.5亿元,较2015年增长0.3%。
从分行业利润增长率来看,近5年来北京市食品制造业利润水平稳步提升,始终在三大分行业中位居第一,且利润总额增速最快。与2015年相比,2019年北京市食品制造业利润总额增幅高达131.2%,而酒、饮料制造业和农副食品加工业利润总额有所波动。由此可见,近5年来食品制造业的利润增长拉动了北京市农产品加工业利润水平的发展(图1)。
1.3 区域分布相对集中,行业聚集度有所增强
从北京市加工企业的区域分布情况来看,农产品加工企业在区域上相对集中,集聚效应凸显,呈现出区域集聚发展态势。综合规模以上企业个数、工业总产值、利税总额、用工人数等各项指标,北京市农产品加工业发展较好的区依次为顺义、怀柔和大兴。这3个区的农产品加工业产业规模和经济效益均位居全市前列,3个区累计的规模以上企业个数占全市的38.9%;农产品加工业总产值占全市的51.8%;规模以上企业资产总额占全市的52.9%;利润总额占全市的44.6%;吸纳劳动力人数占全市的53.06%。此外,通州、海淀、平谷、密云等区的农产品加工业发展也较好。
综合企业数量、营业收入、工业总产值及工业销售总产值等指标,北京市农产品加工业呈现出以食品制造业为主导的趋势(图2)。从企业数量来看,自2018年起至今,食品制造企业数量占北京市农产品加工企业总数的比重超过农副食品加工企业,成为北京市农产品加工企业数量占比最大的行业。从营业收入指标来看,2019年食品制造业的营业收入为579.2亿元,占全市农产品加工业总营业收入的47.4%,在三大分行业中占比最高;农副食品加工业和饮料制造业分别占全市农产品加工业总营业收入的32.1%和20.5%。从工业总产值指标来看,2019年食品制造业产值为313.7亿元,占全市农产品加工企业总产值的40.6%;农副食品加工业和饮料制造业产值分别占全市农产品加工业总产值的30.4%和28%。从工业销售产值来看,食品制造业工业销售产值最高,占全市销售总产值的40.18%,在三大分行业中仍位列第一。
2 北京市农产品加工业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2.1 利益联结紧密度不够,对本地农产品带动不足
从实际情况看,北京市农产品加工业产业链条上各利益主体之间的联结机制仍不够紧密,上下游各层次参与主体之间的关系仍较为松散,农产品加工企业对本地农产品的带动作用不强。
一方面,加工企业与生产基地及农户间的合作关系较弱。总体来看,企业从自建基地和订单基地的原料采购值占总采购值的比重低。2019年,北京市龙头企业主要农产品原料从自建基地采购值为50亿元,占总采购值的3%;从订单基地采购值为624.9亿元,占总采购值的37.4%;其他方式采购值为995亿元,占总采购值的59.6%。因此,有相当一部分企业没有通过合同、合作、股份合作等方式与农户建立起密切的利益联结关系。
另一方面,农产品加工业对本地农业的直接带动能力较弱。2019年,北京市龙头企业共带动农户457.4万户,其中带动北京市农户近14万户,占全部带动农户决数的3.1%;共带动农民合作社4590家,其中带动北京市农民合作社348家,占带动农民合作社总数的7.6%;带动北京市农民从业人员1.5万人,占全部农民从业人员总数的13.4%。可以看出,北京市的农产品加工业对本地农业的直接带动能力有待提高。
2.2 国际竞争力弱,出口拉动效果较差
2015—2019年,受国际经济形势影响,北京市农产品加工业出口销售总额呈现波动下降趋势,且出口销售额占营业收入的比重较低(图3)。与2018年相比,2019年北京农产品加工业总出口交货值降幅高达12.4%,出口销售总额占主营业务收入的比重仅为1.4%,全市农产品加工业在出口销售方面的经济效益拉动效果较差。
2.3 中小企业研发投入少,科技创新能力较弱
科技创新能力是提升农产品加工企业竞争力、提高产品质量和产量的重要支撑。整体来看,北京市规模以上农产品加工企业的科技研发投入总量较多,但各企业的研发投入在一定程度上呈现出两极分化的现象。2019年,北京市市级及以上重点龙头企业的科技研发总投入为34.3亿元,平均科技研发投入较高,为2432.67万元,但研发投入在2000万元以下的企业超过一半,个别企业的科技研发投入几乎为零。由此可见,大部分规模以上农产品加工企业的科技研发投入不高。在142家市级及以上重点龙头企业中,已建立专门研发机构的企业仅有22家;获得省级以上科技奖励的企业有48家;获得专利的企业有66家。可见,大部分企业没有建立起独立的科技研发机构,无法获取发明专利或科技奖励,中小企业的科技创新能力较弱,北京市农产品加工企业的科技创新能力呈现出不均衡状态。
3 推动北京市农产品加工业高质量发展的对策建议
3.1 完善利益联结机制,带动农民持续增收
进一步引导农产品加工企业与种养基地和农户建立稳定的产销协作关系,完善现有的利益联结机制。推动订单农业更广泛地应用到基地与市场之间、田地与餐桌之间的全产业链当中,充分发挥农产品加工企业与种养基地和农户之间相互促进、相互约束的作用,进一步完善生产、加工、销售等多方面共同形成的利益共同体。
在注重经济效益的同时,北京市农产品加工企业也要兼顾社会效益。加工企业要提供一定的就业岗位,吸纳周边农民就近就业;还可以通过保底分红、二次返利、股份合作、村企对接等多种形式带动小农户共同发展。同时,鼓励小农户以土地经营权、林权等人股龙头企业,并由政府管理部门采取一定的保护措施,完善相关保护政策,通过多种途径带动农民持续增收,使农民成为农产品加工业发展的受益者。
3.2 加快国际化战略的实施,建设国际品牌
北京市农产品加工业应加快实施走出去战略,依托首都科技创新中心、国际交流中心的战略定位,依靠首都科技创新优势、人才优势,精准获取国际市场的相关信息并及时进行响应。推动北京市农产品出口结构的优化升级和产品创新,实施差异化产品战略,充分发挥企业自身产品的比较优势,避免用弱势产品与国外强势产品相抗衡。
强化北京市农产品加工业品牌建设,将地域品牌、企业品牌优势相结合,充分利用首都各区域特色产品、北京地理标志农产品等的产品资源优势。发挥首都高新科技优势,运用人工智能(AI)处理技术整合大数据,有针对性地进行品牌营销宣传,加大品牌宣传力度,提升北京市农产品加工业的影响力和竞争力,逐步创建一批国际化知名品牌。
3.3 强化科技创新支撑,提升企业经济效益
从政府层面来看,要以中小型农产品加工企业为重点,引导企业实施技术改革项目,鼓励其进行生产线优化改造、承担科学技术研发项目,并给予一定的优惠政策和财政补贴支持,提升中小规模农产品加工企业的科技装备水平。同时,强化重点龙头企业的引导带动作用,重点龙头企业要利用自身的科技优势,促进企业产品向高档、健康、绿色产品转变[6]。此外,鼓励北京市农产品加工企业与首都各大高校、科研院所进行深度合作,共建合作科研平台,推进农产品加工业与相关科研院所、高校合作的产学研一体化建设。加强农产品加工各环节的科研成果转化力度,尤其是精深加工、仓储、包装环节的成果转化。促使农业科技贯穿于加工生产的产前、产中、产后各环节,促进科研研发、转化的着力点从农业生产的种养环节向加工流通环节延展,提高农产品综合附加值。
从农产品加工企业自身来看,要根据企业的发展阶段和发展战略,加大科技研发资金投入,充分整合首都的人才资源以及现有的科学技术资源,开展相应的产品研发、科技攻关项目,推动企业产品的产量提高、质量提升。此外,要对企业的全产业链进行优化和创新,以新技术、新业态、新模式促进产业智慧化、品牌高端化和跨界融合化,扩大自身规模,提高成本利润率,提升农产品加工企业的经济效益。
3.4 加大政策支持力度,提振企业发展信心
巩固财政政策以及各项优惠政策对农产品加工企业的保障作用,持续支持首都农产品加工企业的发展。相关部门应稳定农产品加工企业在初加工、精深加工和副产物综合利用等领域的政策支持力度,将农产品精深加工、相关科学技术创新以及品牌建设作为财政扶持的重点,对符合标准的加工企业实施减免企业税费、扩大财政补贴范围等政策,对知名品牌产品出口予以奖励。
探索多元化支农惠农融资渠道,为加工企业提供更加便利的融资服务。引导、鼓励民间资本投入,完善相关法律制度,营造良好的农产品加工业民营投融资环境,撬动多层面的社会资本投入到农产品加工业中;进一步强化政策性担保机构的作用,根据首都农产品加工企业的实际需求,适度放宽对农产品加工企业贷款担保额度和总体担保比例的限制,探索多种形式的融资模式和抵押担保机制,发挥农业专项建设基金的作用,缓解农产品加工企业融资难的问题,提振农产品加工企业的发展信心。
4 北京市农产品加工业发展前景展望
4.1 乡村振兴战略推动农产品加工业快速发展
乡村振兴战略对于促进我国农业农村现代化、推进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等方面具有重要的支撑作用,尤其是进一步推动农业与工业的产业融合,为农产品加工业的发展带来更多发展机遇。北京市农产品加工业将依靠乡村振兴战略的政策优势,借助战略机遇,完善利益联结机制及相应的社会服务支撑体系,加快推进产业振兴,提高从生产加工、经营管理到仓储物流等各方面的建设水平,逐步推进营养健康梦和美丽中国梦的实现。
4.2 科技进步促进农产品加工业提质增效
工业云、大数据、人工智能等信息技术的进步,对农产品加工业的发展具有重要推动作用。2019年,我国农业科技进步贡献率达到59.2%[7],科学技术对食品产业发展贡献率超过60%[8],北京市农产品加工企业将充分依托首都的科学技术优势和人才优势,推动农产品加工业由注重产量增长向提质增效转变。加快建设农产品加工智慧工厂,打造营养产品的个性化定制智能生产体系。伴随着标准化生产的不断推进,个性化、营养化加工不断发展,将推动产品质量提高、产品附加值提升。根据不同的消费群体,依托大数据信息处理技术,不断推动精准化营销,将促使企业效益提升,最终促进农产品加工业提质增效。
4.3 消费需求转变促使农产品加工业优化升级
2020年,我国的脱贫攻坚战取得了决定性进展,城乡居民的整体收入水平进一步提高,促使人们的消费观念由生存消费向健康消费转变,即从过去的吃饱、穿暖向多样化需求、个性化消费转变。因此,北京市农产品加工业将进一步以市场需求为导向,提高科技研发投入,将科技研发与成果转化的着力点从种养环节向加工流通环节延展,并不断促进产品向安全、营养、多样、便捷、高档等方向转变,产品市场竞争力进一步提高,农产品加工业产品结构持续优化升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