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行业研究报告数据库

行业分类

当前位置:首页 > 报告详细信息

找到报告 1 篇 当前为第 1 页 共 1

抗战时期四川省棉业改良与推广研究(1938-1945)
作者:秦际芬 加工时间:2017-03-18 信息来源:西南大学
关键词:抗战时期;四川省;棉业;改良;推广
摘 要:长期以来,由于自然环境限制、品种不佳、栽培方法不恰当等原因,四川皮棉年产量不过40万担。自1937年全面抗战爆发后,四川一时成为抗战大后方的中心基地和衣食所出的根据地,但衣被供需矛盾却日益突出。为保证抗战顺利进行,以达到“抗战建国”之目的,改进棉业以实现棉业增产便成为解决四川棉荒困境的重要出路。早在民国初年,四川劝业道周孝怀就开始从湖北输入美棉分发至川省各个棉区种植,四川省政府也有组织成立棉作试验场、经营生产贷款等一系列的改良活动。不过,由于主客观因素的制约,四川棉业改良与推广成效不大,直到抗战全面爆发后,四川棉业才迎来发展高峰。全面抗战时期的四川省棉业改良与推广,是由四川省建设厅、四川省立棉作试验场、四川省棉区各县政府和县农业推广所、高等农业院校所及各位从事此项工作的同仁共同承担的。政府通过颁布棉业改良与推广政策、完善农业机构、推行棉贷、训练棉业推广人才等措施,积极为棉业增产做好准备工作。其中,棉业改良工作主要包括:棉种引进与选育、棉作栽培试验、棉作病虫害防治;推广方面则侧重对优质棉种的舆论普及、开展植棉竞赛会及展览会等推广方法和良种的保纯、繁殖工作。同时,还通过对棉花进行分级、设立轧花厂、组织棉花运销合作社来加强对棉花交易环节的监督。随着上述工作的展开,使得四川植棉业一改战前的萎靡状态,迎来了“短暂的春天”。不管是在棉花产量增加还是棉农增收、棉纺织业发展方面都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是由于先天气候不足、经费紧缺、耕作技术和肥料使用的落后、农民受教育程度低下、棉花价格不合理、专业技术人才和劳动力缺乏等种种因素制约,致使四川棉业改良与推广事业呈现“跳跃式”的发展模式,最终并未真正解决后方棉荒危机,原棉与纺织的供需矛盾依然存在。
内 容:原文可通过湖北省科技信息共享服务平台(http://www.hbstl.org.cn)获取
© 2016 武汉世讯达文化传播有限责任公司 版权所有
客服中心

QQ咨询


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 客服员


电话咨询


027-87841330


微信公众号




展开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