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299 篇
13868 篇
408774 篇
16079 篇
9269 篇
3869 篇
6464 篇
1238 篇
72401 篇
37108 篇
12060 篇
1619 篇
2821 篇
3387 篇
640 篇
1229 篇
1965 篇
4866 篇
3821 篇
5293 篇
习近平的重要指示,让北京、天津、河北人民倍感兴奋。一石激起千层浪,三地加快了推动协同发展的步伐。那么,“京津冀一体化”协同发展究竟意味着什么?
京津冀本身地理上紧密联系,虽然因为行政分割常常被人遗忘,但是雾霾、水电等常常提醒人们这里本就是一个地区。对于国家发展而言,“京津冀一体化”意味着将会迸发巨大的经济增量;对于民众生活而言,“京津冀一体化”意味着过往的生活方式将随之改变。
北京的部分功能将转移
“京津冀一体化”意味着北京的部分功能将转移,也是改善资源环境的一个重要契机。
媒体报道,每天30万人流入北京工作致使“燕郊”沦为“睡城”,如何破解环北京地区的“睡城”之困?某种程度上说,“京津冀一体化”是解决这一矛盾的有效途径。随着央企搬迁、首都经济功能扩散,以及城市间高速公路和高速铁路体系的建立,京津冀区域将变成一个城市体系,这无疑将大大缓解北京市的人口压力与沉重的就业、工作压力。
概括而言,京津冀地区有三个突出的特征:污染严重,产业结构高度重复,地区差异大。“京津冀一体化”协同发展不仅显得非常必要,而且也非常及时。实际上,北京大范围雾霾的出现,和京津冀三地产业结构不合理有很大的关系,和北京市城市规模过大、机动车过多、空间布局不合理有密切的关系。北京发展过程中存在很多问题,但更多在于这座城市本身的空间结构,在于北京的居住和就业的空间关系。
京津冀实现一体化发展也是改善区域水资源环境、提高水资源承载力的有利契机。“京津冀一体化正好是三家共同改善区域水资源环境和供水安全的契机,因为现在京津冀都感觉到环境容量特别是水资源、大气环境不堪重负,这是个共同的任务,单靠一家是完不成的。”河北省社科院原副院长杨连云表示。媒体热议,行政副中心落点、央企搬迁、首都经济功能扩散的背后,京津冀发展不得不面对“有河皆干,有水皆污”的局面。缺水、水污染以及超采地下水导致的地下漏斗问题,已经成为这一地区发展中的隐患。如果一体化不能顺利推进,该区域的水资源矛盾问题势必更加尖锐突出。从长远来看,“京津冀一体化”是提高这些城市的竞争力、改善区域水资源环境,解决它们发展腹地问题的一个必要条件。
习近平总书记的亲自推动,使得“京津冀一体化”在两会前后成为舆论最为关注的热门话题。随即,河北省委、省政府关于推进新型城镇化意见及时出台。国家发改委会同有关部门和地方研究编制首都经济圈一体化发展的相关规划。其间,还发生了保定市的“政治副中心”之议。所有这些都意味着“京津冀一体化”已步入实质性操作阶段,三地之间的产业腾挪转移即将提上日程。
垂直管理模式将不复存在
中国的城市间管理是一种层级式的垂直管理模式,这种模式阻碍了区域性发展。“京津冀一体化”协同发展意味着层级式的垂直管理模式将不复存在。
如何实现整个区域的协调发展?所谓京津冀协同发展,是指三地应该加强沟通,采取措施,实现基础设施互联互通、产业对接分工互补、生态环境共建共保,实现共同发展。一般来说,产业和居住在一个城市体系的分布,特别是在北京这样一个大城市和周边城市之间,应该形成互补和联动的效应。
如何实现京津冀协同发展,建立起科学长效的机制,真正达到一加一大于二、一加二大于三的效果?习近平总书记一直牵挂于心。2013年5月,他在天津调研时提出,要谱写新时期社会主义现代化的京津“双城记”。李克强总理在做政府工作报告时也提出,加强环渤海及京津冀地区经济协作。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实现京津冀协同发展,是面向未来打造新的首都经济圈、推进区域发展体制机制创新的需要。在对三地调研和思考的基础上,习近平总书记专门主持召开了这次座谈会进行研究和推动。
“京津冀一体化”应突出整体布局,重点完善重大基础设施建设、统筹产业布局、提升创新驱动能力。将其中的大城市、中城市、小城市联系起来考察,分工协调,发挥各自的比较优势。“京津冀一体化”进程要突出市场化配置各类资源,防止通过行政手段形成又一个“特大城市”,这是真正解决京津冀发展瓶颈的方法。
需要指出的是,“京津冀一体化”进程中应该打破行政色彩,突破“一亩三分地”的行政思维。在2014年召开的北京市委十一届五次全会上,郭金龙说:“要在推动京津冀协同发展上有新认识。要自觉打破自家‘一亩三分地’的思维定势,跳出北京看北京,着力推动三地经济继续朝着目标同向、措施一体、作用互补、利益相连的路子走下去。”
“京津冀一体化”会涉及产业结构的调整,在调整中要注重京、津、冀工业产业结构的互补性,避免同构竞争。一些需要聚集性的城市经济产业,比如金融业,就比较适合落户大城市。目前,北京的经济发展并不充分,按照人均GDP的水平,北京仅是东京、伦敦、纽约的1/3、1/4或者更低。在经济增长中,服务业占北京GDP的78%,尤其金融服务业更是北京产业中的重中之重。国际港口城市、北方经济中心、科技转化基地以及金融创新试点的定位,让天津承接北京产业转移的脉络日渐清晰。而有一些中小规模产业,适合形成地方化经济,则可以分布到小城市或者可以自愿到小城市去安家。
改变不合理状况
随着“京津冀一体化”上升为国家战略,对京津冀三省市带来重大利好。2010年年底出台的《全国主体功能区规划》,将960万平方公里的国土分为优化开发区、重点开发区、限制开发区和禁止开发区。作为中国经济“第三极”,京津冀地区理所当然地被划入优化开发区。
尽管资源的集聚仍会推高这一地区的GDP,但在政绩考核上,GDP色彩将逐渐转淡,公共服务色彩将逐渐转浓。我国的干部考核机制长期实行的是以地区的经济发展的GDP为核心指标来考核,至于其周边地方的共同发展促进,没有考核指标和要求。“京津冀一体化”将改变这一不合理的状况。其基本思路应该是打破三省市现有封闭的公共服务体系和资源体系,让三省市逐步实现互通互联,转移人口可以享受到和北京同样的公共服务水平和资源。
不过,人们或许将会看到,“京津冀一体化”进程中,由于大规模人员转移、企业搬迁、产能压缩,短时期内京津冀将会受到负面影响。首当其冲的是区域污染治理,“北京市加大空气治理力度,一些不适宜北京发展的产业会疏解出去,这都影响到工业生产活动。”北京市经济信息中心经济研究部主任刘岚芳指出,“特别是唐山这样以钢铁和重工业为主的地方,诸如当地人民的就业问题,企业损失的赔偿问题,收入减少问题将接踵而至。”北京在人口调控、环境治理、功能疏解方面出台一系列举措,也使得北京的经济增长呈现偏弱态势。
国际竞争力的提升
“京津冀一体化”有助于提升我国在国际上的竞争力。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实现京津冀协同发展,是面向未来打造新的首都经济圈、推进区域发展体制机制创新的需要,是探索完善城市群布局和形态、为优化开发区域发展提供示范和样板的需要。
这个区域的规模很大。京津冀都市圈包括北京市、天津市以及河北省的唐山、石家庄、秦皇岛、廊坊、保定、沧州、张家口和承德,涉及京津和河北省8个设区市的80多个县(市),国土面积约为12万平方公里,人口总数约为全国的十四分之一,经济总量接近全国的七分之一。这本身就是一项重要的国际竞争力。比较国际上大型城市群,中国东部显然是不平衡的。众所周知,北美建立了自由贸易区,欧洲通过各种城市群的组合焕发出巨大活力。“京津冀一体化”协同发展,打造出一个世界级顶尖城市群无疑将提升我国在国际上的竞争力,这也是国家战略的重要体现。
从长远来看,“京津冀一体化”利国利民,大势所趋。不过,这会是一个漫长的、各方利益博弈的过程。尽管如此,“京津冀一体化”未来可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