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行业研究报告数据库

行业分类

当前位置:首页 > 报告详细信息

找到报告 1 篇 当前为第 1 页 共 1

小柳条编出乡村振兴大产业

加工时间:2023-11-21 信息来源:科技日报
关键词:小柳条;乡村振兴;柳编产业
摘 要:
内 容:

    一根光滑柔软的杞柳,在杨进邦手中缠来绕去,左右飞舞,不一会儿,一个简洁大方的小筐子便成了型;不一会儿,一条栩栩如生的金龙鱼就成了型……在第九届中国(临沭)柳编文化产业交易会(以下简称柳交会)现场,这位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传承人成了最忙碌的人,不但要当评委选作品,还要客串当指导老师,时不时纠正走形的手艺人。

  11月1日,在山东省临沂市临沭县朱村旅游区,柳交会的开幕吸引了400余家国内外柳编相关企业参展。现场的数千件展品摆满了整个场地,显示出柳编产业的兴旺之势。

  “大赛能提升我自己的技艺水平,取众人之长,我们大家互相交流,互相学习。”尽管已经参加多次柳交会,但资深柳编艺人解印权不敢怠慢,认真地对待着手中的柳编作品。

  此时,150名柳编参赛选手争分夺秒地忙碌着,他们要在规定的时间内完成创意作品,“又快又好”成为准则。

  “多数柳编工艺师是从农村走出来的,所以我们把柳编产业植入到我们乡村振兴的产业振兴当中,用柳编产业来带动我们的村民致富。”临沭县委副书记、县长侯素云此言不虚。

  数据显示,2022年,临沭柳编全产业链实现产值176亿元,柳编工艺品出口额16.11亿元,占全国柳编出口的三分之一。记者注意到,在柳交会现场,不少国外友人穿梭其间,时不时在展位前驻足揣摩。

  这一场景对应着一个事实:临沭众多柳编企业不仅吸引着国内手艺人,更邀请欧美设计师加盟,使得小筐小篮有了更多“西式花样”,推动着临沭的柳编产品走进英国、德国、意大利等国家,价格也攀升了几倍。

  早在1400多年前,临沭人就开始植柳编柳,用柳条编织着梦想和生活。

  “学好柳编这一行,三到五年盖楼房”“走东北,下江南,不如在家编花篮……”这些民谣,在临沭深入人心,成为当地柳编产业兴旺发展的真实写照。临沭县商务发展服务中心副主任马秀山向记者透露,目前全县杞柳种植基地达10万亩,农村家庭编织户达5万户。

  在青云镇西朱崔村,几乎家家户户门前都整齐排列着成片的脱皮柳条。“家家种柳,人人编筐,春夏秋冬,四季不闲”,这句话形象地概括出当地柳编产业的兴旺。

  正因为柳编手艺好,72岁的农户杜兰英成了“在家创业”的代表。她告诉记者,传统柳编技艺就跟用锄头锄地一般,几乎家家户户每人都会。在临沭,柳编加工点有2000余个,将富余劳动力变为“富裕”劳动力,直接带动近10万人就业。

  为助力企业发展、群众增收,当地专门成立了柳编工艺品商会,组织了80余家柳编企业在各个乡镇建立了上百个柳编和布艺加工点和车间,开创了企业做大、集体增收、群众致富“三赢”局面。

  小小柳编制品,不仅好看,好用,成为老百姓发家致富的手艺,更成为临沭的一张靓丽名片。让58万临沭人自豪的是:在柳交会现场,临沭柳编被授予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临沭县获评“中国民间文化艺术之乡”。

  记者注意到,除了柳编产品,柳交会还首次将东海水晶、安溪藤铁、东阳木雕等世界手工艺城市的手工艺产品,以及潍坊风筝、天津年画、淄博琉璃等国家非遗项目的手工艺产品搬到了现场。

  临沭把小柳条发展成大产业,形成了集种植、加工、研发、外贸于一体的完整链条,这个流传千年之久的老技艺正为乡村振兴按下“加速键”。



© 2016 武汉世讯达文化传播有限责任公司 版权所有 技术支持:武汉中网维优
客服中心

QQ咨询


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 客服员


电话咨询


027-87841330


微信公众号




展开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