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行业研究报告数据库

行业分类

当前位置:首页 > 报告详细信息

找到报告 1 篇 当前为第 1 页 共 1

市场化与开放竞争环境下的石油行业——浅议十八届三中全会对石油行业的影响
作者:王震 作者单位:中国石油大学(北京)能源战略研究院 加工时间:2014-03-28 信息来源:《国际石油经济》
关键词:市场化;竞争环境;石油行业;三中全会
摘 要:
内 容:

改革开放三十五年来,我国经济持续高速增长,但同时既有的增长红利持续削弱,深层次矛盾全面暴露,全面深化改革是唯一出路。在面临国际政治、经济格局变化,国内发展方式受到资源瓶颈和环境容量硬约束的新形势下,《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以下简称《决定》)的出台恰逢其时,意义重大。《决定》无疑将对各行各业产生极为深远的影响,石油行业更是如此。相对于一般行业,油气行业全产业链市场化程度较低,特别是上游和管道运输业务尚处于行政垄断和自然垄断状态,石油行业基本上被中国石油、中国石化和中国海油三家特大型央企所控制。此轮全面深化改革对石油行业和石油央企的影响必将是全方位和深远的。

1.油气价格形成机制市场化改革将继续深化

十八届三中全会公报指出,“要紧紧围绕使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深化经济体制改革。”《决定》进一步提出“凡是能由市场形成价格的都交给市场,政府不进行不当干预。推进水、石油、天然气、电力、交通、电信等领域价格改革,放开竞争性环节价格。”全会提出市场的“决定性”作用,意味着能源行业的市场定价机制改革还将进一步持续下去。

在原油方面,我国已经与国际市场接轨,基本上实现了市场化定价。随着上海自贸区“上海国际能源交易中心”的正式挂牌,基于我国市场的“国际平台、净价交易、保税交割”国际原油期货合约呼之欲出,为我国积极参与国际原油定价权竞争提供了平台。

在成品油方面,2013年3月出台的新的定价机制主要是缩短了调价期间、降低了调价门槛以及根据国内进口原油结构变化调整了挂靠油种,从而使国内价格更灵敏地反映国际价格变动。从实际执行情况看,基本实现了预期目标。但是,这一价格机制仍然是间接的市场接轨,仍不是由我国成品油市场供需本身决定的。随着市场的进一步开放和成熟,未来的发展趋势将是完全的市场化定价机制,甚至在条件具备的时候推出汽油、柴油等期货品种。

在天然气方面,随着进口天然气比重的提高,以及天然气在能源消费结构中地位的逐步上升,定价机制市场化改革也迫在眉睫。2013年6月推出的增量气定价思路就是在2011年广东、广西所试行的“市场净回值”基础上的微调。未来改革思路,井口价将在短期内实现存量气和增量气的并轨,长期将在供需逐步平衡的条件下稳步推进市场化定价机制;终端零售价将结合各个地区的情况可能推行阶梯气价。

2.油气行业的市场化和开放将进一步加剧竞争

从国际石油行业的发展来看,可将国家分为三大类:一类是石油生产大国,如沙特阿拉伯,石油是国民经济的支柱性产业,国家对上游业实行严格控制;二类是石油消费大国,如日本,这类国家多数是发达经济体,没有上游业,下游市场化程度高;第三类既是生产大国又是消费大国,如美国,这类国家具有强大的上、下游产业,由于已进入发达阶段,其上下游开放程度很高。我国是石油生产大国,更是石油消费大国,但发达程度远不及美国,尚属于中等收入工业化国家。目前石油消费终端开放程度相对较高,上游基本属于行政垄断,原油及成品油进出口市场也存在严格管制。从三中全会的精神来看,随着政府与市场关系的理顺,行政性垄断将逐步减少。虽然在短期内油气产业链不会完全放开,但从长远来看,还是会渐次开放而逐步成为竞争性行业。未来进入竞争性产业将不再看企业的民营或者国有属性,而是按照产业政策方向,看是否符合行业准入资质,是否达到产品质量和环保要求等。《决定》发布后,国务院常务会议决定将在石油、电力、资源开发等领域向民间资本推出一批项目。毫无疑问,未来民营企业的进入将加大油气上游和下游产业链的竞争。

油气管网具有一定特殊性,中国油气管网仍然处于快速建设阶段,还需要集中力量进行干线建设和网络化发展。但《决定》提出“根据不同行业特点实行网运分开”,也为石油天然气管网未来独立运营指明了方向。

3.特大型能源央企在未来我国能源安全保障中仍将肩负重要责任

一方面,《决定》强调必须毫不动摇地巩固和发展公有制经济,坚持公有制主体地位,发挥国有经济主导作用,不断增强国有经济活力、控制力、影响力。石油产业是一个全球性的行业,其竞争不仅仅是在本土市场上的竞争,更是全球范围的竞争。对于中国这样一个正在快速崛起的新兴大国,能源安全的重任在未来较长一段时间内仍将主要由国有企业担负,国有企业是推进国家现代化、保障人民共同利益的重要力量。过去三十多年来,伴随着改革开放的步伐,我国石油行业得到了快速发展,目前我国已经成为全球第四大产油国,第六大产气国。三大国有石油企业也进入全球超大型石油公司行列,但与超大型跨国石油公司相比,在理念的国际化、管理的国际化、资本的国际化、技术创新的国际化和人才的国际化方面仍存在着明显的差距,在与全球超大型跨国石油公司竞争中优势并不十分突出。与一般国有企业一样,国有石油企业同样存在效率低下、冗员严重、社会包袱沉重等现象。解决这些问题,也只有通过深化改革。

另一方面,随着生态文明建设的深入,资源有偿使用制度和生态补偿制度将进一步得到落实,石油企业负担的税费和环境成本将必然增大,盈利空间或将进一步压缩。石油企业只有通过改革进一步突出核心业务,重组剥离非核心的竞争性业务,实现全面瘦身,才能适应市场化、国际化的新形势。对石油企业而言,改革任重道远,但惟有改革才是出路。



© 2016 武汉世讯达文化传播有限责任公司 版权所有
客服中心

QQ咨询


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 客服员


电话咨询


027-87841330


微信公众号




展开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