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299 篇
13868 篇
408774 篇
16079 篇
9269 篇
3869 篇
6464 篇
1238 篇
72401 篇
37108 篇
12060 篇
1619 篇
2821 篇
3387 篇
640 篇
1229 篇
1965 篇
4866 篇
3821 篇
5293 篇
2020年铅锌行业大事记
2020年,国内外政治经济环境发生深刻变化,中国铅锌行业积极应对新冠疫情带来的不利影响,勇于担当、攻坚克难,基本实现了触底回升、积极向好的态势。
进入新发展阶段,中国铅锌工业正在经历从“稳增长"到“调结构"的转变,国内铅冶炼结构调整与转型发展并肩推进;锌冶炼补短板接近尾声,新一轮产能升级扩张热情再起;政策法规集中落地,给铅锌行业带来新的挑战;面临新形势下的多重挑战与机遇,规范条件引领下的中国铅锌工业正在朝着绿色、高效、协同的高质量发展方向稳步推进。
疫情打乱矿山生产节奏 全球增产周期调整
2016-2017年铅锌价格大涨刺激了海外矿山投资热情,计划复产或投产的矿山产能超过200万吨金属量,全球铅锌矿山开启增产周期,并有望持续数年时间。2020年年初,北京安泰科信息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安泰科")预估,2020年海外地区仍将有近10万吨的铅精矿和70万吨的锌精矿产能投入生产,但突如其来的新冠疫情打乱了矿山的增产节奏。
2020年3-5月,在疫情冲击下,海外矿山大面积关停,在建矿山停工,计划投产项目后延。2020年实际落地铅精矿、锌精矿产能均不足10万吨,较之前预期大幅下滑。
矿山项目建设和投产延迟,将使原计划的增产周期拉长,增产高峰将延续至2022年,峰值产量也难抵达原来预期的1400万吨以上。
后疫情时期,预期中的锌精矿原料大量过剩的局面不再,锌精矿市场中长期供需波动也将被熨平。
锌精矿长单加工费创新高 现货加工费急剧走低
2020年年初,市场普遍预期将是精矿市场严重过剩的一年,海外矿冶双方敲定的长单基准加工费达到了299.75美元/千吨,创10年新高,且协议没有价格分享。当时,港口进口矿加工费也维持在300美元/干吨以上的水平,长单基准与散单现货加工费走势一致。但一季度开始,疫情的蔓延加剧了国内精矿供应紧张的局面,也冲击了海外矿山生产,进口矿加工费节节走低,至四季度降至100美元/干吨以下。
2020年,长单基准加工费与港口散单现货加工费走势分化,在历史上比较少见,也导致了全球精矿贸易流向的阶段性变化。创10年新高的海外长单基准加工费,推高了矿山C1成本,且将价格波动的风险集中在了采选端;国内进口矿加工费不断走低,对海外矿山而言,更具价格吸引力,导致海外锌精矿流入中国市场增多,使得在全球供应最为紧张的5-6月,中国仍保持了较高的锌精矿进口量,且在4月份出现了罕见的锌精矿出口。10月以后,海外精矿供应恢复,中国进口矿加工费降速放缓,对海外精矿流入的吸引力下降,11月中国锌精矿进口量回落,中国与海外供需格局趋向一致。
2020年锌精矿长单基准加工费与进口矿加工费走势两极分化,有可能促进国外矿山更乐于提高现货比重,2021年长单基准加工费的谈判过程可能会更加焦灼。
海外项目稳步推进 国际产能合作取得新突破
面临突如其来的新冠疫情,海外多地区矿山出现大面积减停产,而中资企业在境外的生产或建设项目多数实现了平稳运行,企业想尽一切办法,积极抗疫,助力项目稳步推进。
虽然2020年没有比较重要的铅锌矿山资产收购,但过去两年的国际产能合作在2020年逐步落地,并开始对国内形成有效供应。中国华冶位于巴基斯坦的杜达铅锌矿达产、紫金矿业全资控股Bisha矿后,2020年锌精矿产品基本全部运往中国。海关数据显示,2020年自巴基斯坦和厄立特里亚进口的锌精矿同比增长109.1%和30.8%,成为中国锌精矿进口量增长的主要力量。根据安泰科统计,截至2020年12月底,中资企业在海外持有的铅锌权益资源储量接近5000万吨,形成铅锌精矿权益产能超过85万吨,产能分布于澳大利亚、俄罗斯、蒙古、塔吉克斯坦、巴基斯坦等国,且以五矿为代表的中资企业立足于国内国外两个市场,在全球的精矿贸易量也逐年增长。2020年,在原料供应紧张的背景下,上述企业和项目为中国的原料供应提供了保障。
与此同时,2020年在国际产能合作的模式上,也有了新的突破。以中国恩菲等国家队伍为代表,以技术输出合作的模式,开始为海外冶炼项目注入中国力量。
2020年9月,中国恩菲与新星(Nystar)公司成功签订澳大利亚霍巴特30万吨/年的锌电解项目可行性研究合同,决定采用新技术对霍巴特精炼厂进行改造升级,该项目对中国恩菲进入国外冶炼技术服务市场有里程碑意义;2020年12月,刚果(布)第一块锌板在中国黄金黑角索瑞米股份有限公司二期锌冶炼厂顺利下线,开创了刚果(布)既能产铜又能产锌的新篇章。
铅冶炼结构调整与转型发展并肩推进
2020年是“十三五"收官之年,也正值中国原生铅与再生铅供应格局转变之际,铅冶炼面临前所未有的挑战,专业化的铅冶炼企业未雨绸缪,或通过技术创新升级改造,或另辟蹊径增加新赛道,或进行产业链融合多元化发展等探索转型发展之路。
2020年7月10日,豫光金铅资源循环利用及高效清洁生产技改项目熔炼系统竣工试产,该系统是目前国内铅冶炼单系列规模最大的生产线,采用首创的原生铅和再生铅相结合的资源高效循环生产模式,新产线自动化水平迈上新台阶,能耗、人工用量将大幅度降低,预计总成本将比此前的工艺装备显著下降。该项目的投产具有里程碑意义。豫光金铅的发展模式、技术经济效益及能耗指标将继续成为引领国内外铅冶炼行业的标杆。
为加快产业结构升级,安阳岷山以废铅蓄电池回收利用为立足点,拟扩展钢灰(含锌)、报废机动车等多种废物的回收处置,实现城市矿山深度开发,由冶金产业向环保产业转型;以电子级硫酸项目作为双转双升的发展战略切入点,进一步拓展精深加工的电子级材料,从传统产品向高端新材料转型。
与此同时,再生铅冶炼企业也在悄然发生转变。
新一轮再生铅相关法律法规的陆续颁布,推动了行业规范化发展,再生铅行业规范产能快速增长,落后产能升级进程加快,区域性整合向前推进。2018年以来,全国持证含铅物料处理能力年均增长100万吨以上。截至2020年年末,含铅物料处置规模达到1000万吨以上,其中处置能力达20万吨以上的再生铅企业的占比至44.2%,较2019年提升7.2个百分点。此外,随着铅蓄电池企业积极参与废旧铅蓄电池回收,搭建闭合循环产业链,蓄电池-再生铅联合生产企业铅产能占比升至36%左右,该类型企业原料供应相对稳定,规模化效益较好,成本优势显著。
总体而言,铅冶炼行业通过技术创新、产业升级、产业链联合等方式,积极进行结构调整和转型发展,推动中国有色冶炼行业高质量发展。
锌冶炼产能升级扩张热情再起
2020年,新冠疫情虽然对原料市场造成较大冲击,但全年来看,对国内锌冶炼生产影响有限,冶炼企业利润回吐但依然保有一定利润,精锌产量保持了较快增长,并继续创下历史新高。与此同时,一批新建产能意向再度崛起。
安泰科预测,2021-2022年中国锌冶炼产能将继续增加,预计新增锌冶炼产能38.2万吨/年,加上2020年底投产的新疆紫金、青海中钜,新增产能将超过50万吨。在更远的5年时间内,计划建设冶炼项目也有接近130万吨。经过5年较为集中的产业结构调整之后,一批低成本产能出现,全球原料供应形势好转,“十四五"期间,锌冶炼又将迎来一个集中投产的小高峰,以头部低成本优势的企业为代表,或具备临近资源地、或临近港口具备进口原料区位优势,或具备铜铅锌协同冶炼优势,或具备灵活的体制优势等比较优势的产能都有进一步扩张的意愿。
双循环格局下铅锌消费彰显韧性
2020年,全球政治经济格局重构,面对国内外的复杂形势,党中央明确提出,加快形成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在这种背景下,作为基础原材料工业的重要组成部分,铅锌内需和出口消费多点开花,各项指标呈现“V"字强劲反转。
尽管中长期铅消费天花板已经形成,但由于终端应用高度关联于居民消费产品,疫情带来的居民消费习惯的改变,将铅消费重新拉回了增长阵营。2020年,国内铅消费实现同比增长0.6%,达到496.8万吨。国内铅酸蓄电池、电动自行车产量等相关指标均实现双位数增速,年中前后,海外需求快速反弹和国内供应链率先恢复,支撑中国铅酸蓄电池出口加速回升。
与基建的高度关联性,给予锌消费更强的韧性,2020年国内锌消费同比增长1.4%,达到675万吨。政府强化逆周期调节,提高专项债投放额,推动重点基建项目开工落地和加大基础设施领域补短板力度,尤其是2020年下半年发力弥补上半年缺口,锌的强劲内需表现一直持续至年末。海外消费端产品生产受限,刺激中国加大出口,提振了出口消费,下半年锌出口消费强度快速修复至2019年同期水平之上。
“双循环"格局下,中国铅锌消费均逆势增长,成为全球唯一实现消费正增长的经济体。
政策法规集中落地 铅锌行业面临新挑战
2021年是“十四五"规划开局之年,《中华人民共和国资源税法》(以下简称“《新资源税》")《中华人民共和国固体废物污染环境防治法》(以下简称“《新固废法》")《国家危险废物名录(2021年版)》(以下简称“《危废名录》")等相关法律法规陆续公布,给铅锌行业带来新的挑战。
《新资源税》对税目进行了统一规范,调整了具体税率确定权限,规范了减免税政策。与被废止的资源税暂行条例相比,新税法实施后,多数省份对共伴生产品只减征一定比例的资源税,而铅锌资源共伴生金属较多,常共伴生有银、金等有价金属,相比之前的免征而言,副产品开始缴纳资源税,增加了企业成本,同时,有利于推动矿企升级改进采选技术,加大对伴生资源的挖潜。
《新固废法》与《危废名录》相辅相成,推动固体废物进行规范化回收。其中,《新固废法》对法律责任进行了补充完善,对责任和权利更加明晰,加大惩罚力度,引导危险废物向规范渠道流通。《危废名录》将废铅蓄电池的初端收集、未破损的废铅蓄电池运输环节纳入豁免范畴,还特别提出“在环境风险可控的前提下,根据省级生态环境部门确定的方案,实行危险废物`点对点'定向利用,以减少了合规企业生产成本,提高市场竞争力。"
废铅蓄电池污染防治行动作为生态环境部开展的两大专项行动之一,一直受到国家及社会广泛关注,并且2020年还面临着《废铅蓄电池污染防治行动方案》第一阶段任务目标的落实,即废旧铅蓄电池规范回收比率要达到40%。为此,相关法规还提出,推进区域合作,渝川黔滇四省市率先签订“白名单"相关规定,探索以“白名单"方式对废铅蓄电池跨省转移审批实行简化许可。
综合来看,相关政策法规的颁布,对企业精细化、差别化管理提出新要求,从而推动铅锌行业规范有序发展。
新一轮规范条件推动铅锌行业高质量发展
随着国家环保要求的不断提升,国内铅锌矿山及冶炼企业更强调行业的绿色、创新及协同发展。2020年2月28日,工业和信息化部发布了《铅锌行业规范条件》,这是自2015年《铅锌行业准入条件》改为非强制性执行的规范条件之后的第二次修订,并对企业进行申报核查。此次规范条件的修订,重点在于鼓励矿山企业通过绿色矿山认证,提出湿法炼锌企业需配套相应的浸出渣处理系统;鼓励有条件的矿山建设智慧矿山,有条件的冶炼企业创建智慧工厂;鼓励企业铜、铅、锌冶炼的协同生产,提高资源综合利用率;鼓励原生铅、再生铅、电池企业开展多层次全方位合作,实现产能合理配置等。总体而言,新一轮的规范条件更加注重引导存量产能进行结构调整和转型发展,通过绿色、创新、智慧化、产业融合实现高质量发展。
此外,我国废铅蓄电池收集处理产业发展十分迅速,产业集中度明显提高,环境保护水平和生产效率水平大幅度提升。现行《废铅酸蓄电池处理污染控制技术规范》实施超过10年,已经不能适应当前的新要求。为打赢污染防治攻坚战,切实防止废铅蓄电池污染,2020年3月和5月,生态环境部分别发布了《废铅蓄电池处理污染控制技术规范》(HJ 519-2020)和《废铅蓄电池危险废物经营单位审查和许可指南(试行)》,规定了废铅蓄电池收集、贮存、运输、利用和处置过程的污染控制要求。加强废铅蓄电池污染防治,细化再生铅企业建设及清洁生产要求、污染控制要求、企业运行环境管理要求;为减少可能的污染源,新增“无再生铅能力的企业不得拆解废铅蓄电池"等要求。该技术规范将再生铅的回收与处置结合其中,继续引导推进再生铅行业规范化发展。
铅锌价格“V"型反转波动显著加剧
2020年年初,新冠肺炎疫情席卷全球,供应链受到冲击,消费停滞,导致全球经济增速放缓。年初,原油价格暴跌,金融市场屡屡“见证历史",所有金属大幅下挫,流动性危机更是加剧有色金属价格跌势,大宗商品价格在3月中旬创下年内新低。起初,锌价下跌最快最急,跌幅位居前列,铅价跌幅相对较小。年初至3月中下旬,LME三月期铅最大跌幅23.0%,沪铅主力合约最大跌幅18.7%;LME三月期锌年内最大跌幅28.3%,沪锌主力合约最大跌幅23.2%。
随后,我国疫情得以阶段性控制,消费开始逐步复苏;美联储无限量QE,开启全球央行大放水序幕,大宗商品价格普遍触底反弹。主要经济体货币宽松政策不断,货币增发引发中长期通胀预期,金属价格一路上涨,势如破竹。
但铅锌价格走势出现分化。海外矿山的减产引发锌精矿供应担忧,国内消费回升,基建投资、出口消费带动国内锌库存去化,锌价震荡上扬,仅在9月出现小幅回调,12月伦锌、沪锌分别创下2900美元/吨和22305元/吨的高位,分别较年内最低点上涨64.5%和56.6%。反观铅价,则上涨相对乏力,9月沪铅创下16585元/吨的年内高位后涨势终止,开始梯式下挫,主因是沪铅金融属性较低,价格走势更跟随基本面,下半年国内精铅供应增长,但消费疲软,库存累至年内高位,高位价格难以为继;伦铅略强于沪铅,9月大幅下挫后再度反弹,11月底创下年内新高的2138美元/吨,伦铅、沪铅最高价较年内最低上涨36.2%和24.3%。
期货市场工具进一步丰富完善
继铜期权上市交易两年后,2020年8月10日,上海期货交易所锌、铝期权合约正式挂牌。期权的推出从交易工具上丰富了企业套保方式,能优化部分套保效果,在特定的情形下期货与期权合作互补,两者结合能提供更为精细化的方案。有色金属是利用衍生品较为成熟的行业,上期所锌期货推出多年,市场参与者的专业化程度高,产业链企业已由被动接受市场价格模式向利用衍生品市场进行主动管理模式转变。随着风险管理精细化和多元化需求增加,期权恰能满足参与者对金融工具特定功能的诉求,进而衍生出新的交易模式。
2020年9月30日,上期所发布公告,指定中远海运物流有限公司、上海全胜物流股份有限公司、天津市新兴伟业集装箱装卸服务有限公司等3家单位为锌期货指定交割库,该议题历经多年的研究探讨终于落地。随着我国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和产业结构调整,尤其是锌产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稳步推进,锌产业链各环节生产力空间布局、产品供需格局和贸易流向都在发生深刻变化,目前国内已经形成华东、华北、华南三大消费集散中心,以及上海、天津和广东三大贸易和物流的枢纽地带。其中,华北区域的消费体量占据30%以上,此次天津市场交割库的设立,将期货市场服务于实体经济的作用进一步放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