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西安临大;;西北联大;;工程教育;;工程学术;;学科建设;;抗日战争;;高校内迁;;国立西北工学院;;国立北平大学;;国立北洋工学院;;东北大学;;私立焦作工学院;;李书田(1900—1988);;胡庶华(1886—1968);;魏寿昆(1907—2014)
摘 要:西北联大是抗战期间高等教育联大模式的典型代表,立足西北使高等教育由点扩展到面并不断向纵深推进。西北联大承袭了中国最早的高等工程教育与工程学术,集四所工学院之大成,包括中国最早的现代大学——国立北洋工学院、战后未复员的北平大学工学院、第一所流亡大学东北大学工学院以及中英合创的私立焦作工学院。这些历史悠久、素有渊源且特色突出的工程教育与工程学术资源汇入西北联大,使其工学院不仅成为规模最大的学院,而且通过四个阶段、两轮整合优化取得了长足发展,在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社会服务、文化传承等方面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无论是在力求全面的学科建设上,还是在紧密联系实际的科学研究上,抑或在精英教育的办学特色上,西北联大工程教育都值得进行深入研究。为此,运用期刊文献分析法、统计归纳法、比较研究法、个案研究法,在全面占有史料的基础上,以时间演进为主线,纵横结合、点面结合,探讨西北联大工程教育的来源、传承与发展,尤其是“二源兼济”“四源合流”的两轮整合过程,并以学科建设为线索对西北联大工程教育与工程学术的整合优化进行全面梳理。在此基础上,选择西北联大之辗转播迁、西北联大科技学术期刊、西北联大工程教育思想、两院院士对工程教育之回忆等视角,多维度地论述西北联大工程教育源自平津、扎根西北传承繁衍的过程及其历史贡献,从而挖掘出西北联大工程教育的科技品格和兴学强国的联大精神,以资今日借鉴。研究结果表明:(1)西北联大是中国高等教育发展处于战时特殊阶段的典型代表,其传承与发展的高等工程教育与工程学术特色突出,源于平津,滋育西北,繁衍全国。(2)继西北联大第一轮初步整合后,以国立西北工学院为载体实现了我国华北、东北、中原三大区域,国立、私立两种体制,各具特色的四大工学院的第二轮整合,从而实现了我国战时高等工程教育规模最大的一次优化配置。(3)形成了73名教授副教授、208名教职员工的工程教育师资队伍,教授90%以上具有留学经历,培养出土木、矿冶、机械、电机、化工、纺织、水利、航空、工业管理九大学科2 222名毕业生,首开矿冶学科、北方工业管理学科、工科研究所和西北工科研究生教育之先河,水利、航空、纺织等学科亦在全国领先,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教育成就。(4)与西北工业实践密切结合,完善了通专并重、学以致用的课程体系,开拓了冶金物理化学等9个新兴工程技术学科,开展了安康砂金调查、佛坪县铁矿调查等十多次科学考察,成为第一轮西北大开发的先声,完成了“八惠渠”建设等数十项重大工程及发明创造,后继院校师生中走出魏寿昆、师昌绪、高景德等89位两院院士,将多个领域推进到全国乃至世界领先水平。(5)传承了北洋大学的国际办学起点,发展了精英教育模式,形成了以李仪祉“教育家眼界需注射于世界”和李书田“国家危亡之挽救、中华民族之复兴”“尤其以应用科学为国家富强枢纽”等为代表的立足西北、融汇世界的高远抱负,丰富了战时工程教育思想,为世界反法西斯民族解放运动战时教育模式提供了成功案例。研究结论认为:(1)西北联大工程教育来源与整合发展可分为四个阶段,主要进行了两轮整合,即1931-09-18“九一八”事变后至1937-09-09西安临大建立前的西北联大工程教育内迁阶段,1937-09-10西安临大建立起至1938-07-06工、农两院分立前的西安临大—西北联大工程教育整合阶段,1938-07-07东工、焦工汇入西工并由联大分立起至1945-08-14抗战胜利前的国立西北工学院工程教育整合阶段,以及1945-08-15抗战胜利后至1949-09-30建国前的迁回复校与继续发展阶段。(2)西北联大传承了中国最早的高等工程教育与工程学术,是近代中国高等工程教育布局的重要转折,使高等工程教育由沿海向内陆移布,由点扩展到面,由边缘向纵深推进,从而改变了原来西北地区几乎没有高等工程教育的局面,推动了高等工程教育与工程学术的充实与发展。(3)西北联大工程教育通过传承整合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教育成就,作出了多项重大科技贡献,保存和光大了我国高等工程教育的文脉,为21世纪的西部大开发和双一流建设积累了教育基础和人力资本,实现了工程学术的优化提高与可持续发展,形成了传承至今的优良科技传统。(4)兴学强国的联大精神与独具特色的战时工程教育思想,是西北联大工程教育取得成功的根本保证,兴学强国精神在各后继院校间激荡、内化,从而形成了特有的工程精神与科技品格,独特而丰富的战时工程教育思想使高等工程教育与工程学术的整合发展具有明确的方向性和使命感。虽然由于多方面的原因西北联大工程教育仍存在一定局限,但总体而言其成绩值得肯定、经验值得借鉴。
内 容:原文可通过湖北省科技信息共享服务平台(http://www.hbstl.org.cn)获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