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299 篇
13868 篇
408774 篇
16079 篇
9269 篇
3869 篇
6464 篇
1238 篇
72401 篇
37108 篇
12060 篇
1619 篇
2821 篇
3387 篇
640 篇
1229 篇
1965 篇
4866 篇
3821 篇
5293 篇
恩施市委、市政府站在新的历史起点,提出了“三四五六”工作思路、“五四三二”工作重心,以及“当好全州龙头、勇当武陵山排头兵、市域经济实力进入全省第一方阵”的发展目标,抢抓机遇,主动作为,奋力推进全市经济社会科学发展、跨越式发展。
一、基本情况
2012年,恩施市立足资源禀赋,以发展生态旅游业为主攻方向、新型工业为重中之重、特色农业为富民之路,市域经济结构不断优化,三次产业结构比调整为:18.5:38.5:43。主要经济指标增幅明显,生产总值实现123.1亿元,增长13.5%;规上工业增加值实现36.3亿元,增长16.4%;实现消费品零售总额58.8亿元,增长18%;完成固定资产投资86亿元,增长23%;年接待游客720万人次,实现旅游综合收入40.9亿元,分别增长52%、34.3%。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6993元,农民人均纯收入4619元,分别增长13%、17%。
根据纳入考核的6大类28个单项指标,恩施市2011年排名前20的有5个:地方一般预算收入占GDP比重;税收收入占地方财政收入的比重;第三产业增加值占GDP比重;农民人均纯收入增长速度;信用县市等级。排名21-60的指标有11个:生产总值;地方一般预算收入;社会消费品零售额;外贸出口;人均地方一般预算收入;工业增加值占GDP比重;农产品加工产值占农业产值的比例;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实际利用外资;城镇化率;万元工业增加值主要工业污染物排放强度。排名61-80的指标共有12个:人均生产总值;农民人均纯收入;生产总值增长速度;工业增加值增长速度;地方一般预算收入增长速度;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增长速度;社会消费品零售额增长速度;地方税收收入增长速度;招商引资;万元GDP能耗降低率;社会保险参保率;亿元GDP生产安全事故死亡率降幅。
㈠有利因素
一是有良好的资源优势。自然景观奇特。境内喀斯特地貌发育完善,自然景观众多,拥有两个4A景区,是中国优秀旅游城市、全国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示范县(市)。生态环境良好。冬无严寒,夏无酷暑,气候宜人。平均海拔900米以上,森林覆盖率62.42%,有 “鄂西林海”、“天然氧吧”等美誉,是省级园林城市、森林城市、卫生城市。特别是我们建设“八大生态走廊”,打造“仙居恩施”,得到了广泛好评。特产资源丰富。拥有 “世界硒都”称号,煤矸石、高岭土等矿产资源开发前景广阔,药材、烟叶等植物资源品质良好,被称为“华中药库”,是湖北省茶叶大市、全国生猪调出大市。
二是有良好的发展机遇。李克强恩施调研寄望我们进行龙凤综合改革试点,机遇空前。同时,面临国家深入推进西部大开发、中部崛起战略、武陵山区连片开发与扶贫攻坚、湖北武陵山试验区建设等政策叠加。在全国主体功能区规划中,被列为全州唯一的省级重点开发区域,有利于承接沿海地区产业转移。省委领导寄语恩施市“要争当武陵山No.1”,州委、州政府要求恩施市当好全州龙头,各项经济指标占全州三分之一强,激发了全市上下加快发展的内生动力。
三是有良好的发展基础。在2011年实现生产总值在全州率先突破100亿元、财政总收入率先突破10亿元“两个突破”基础上,2012年再次实现“三个突破”:在全州首次成功发行8亿元恩施城投债券;地方公共财政预算收入突破10亿元,达到11.5亿元,增长46.5%,财政总收入达到15.8亿元;工业生产总值在全州率先突破100亿元,达到102亿元。
㈡不利因素
一是恩施市经济总量小。与2011年排位第20的汉川市进行比较,恩施市经济总量综合排全省第43位,落后汉川市23名。恩施市生产总值(现价)完成105.34亿元,汉川为264.56亿元;社会消费品零售额49.6亿元,汉川市110.8亿元;工业增加值34.97亿元,汉川市149.21亿元。二是人均占有量较少。恩施市常住人口76万人,人均指标综合全省第53位,落后汉川市19位。其中人均生产总值恩施市为13875元,汉川市为26344元;农民人均纯收入恩施市3946元,汉川市7836元。三是发展速度缓慢。恩施市速度指标综合排名全省第75位,落后汉川市40位。其中生产总值恩施市增速12.1%,汉川市16.9%;工业增加值增速恩施市11.4%,汉川市27.1%;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增速恩施市20%,汉川市55.9%;社会消费品零售额增速恩施市17%,汉川市19%。地方税收增速恩施市25.15%,汉川市31.47%。四是发展后劲不足。恩施市后劲指标综合排名全省58位,落后汉川市排44位。其中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恩施市69.04亿元,汉川市132.2亿元;招商引资恩施市5.78亿元,汉川市完成72.83亿元;实际利用外资恩施市230万美元,汉川市3700万美元。五是约束性指标排位靠后。恩施市社会与环境指标综合排序全省第66位,落后汉川市36位。其中城填化率恩施市为44.75%,汉川市为48.09%;万元GDP降低率恩施市为-3.02%,汉川市为-4.06%;社会保险参保率恩施市91.25%,汉川市94.99%,。对上述指标对比分析中可以看到,恩施市进入全省第一方阵任务艰巨,压力很大。
二、原因分析
一是要素制约明显。发展短板突出。恩施市最明显的地理特征是“八山半水分半田”,可供开发的国土面积稀少,土地资源紧缺。同时,经济块头不大,可用财力有限,对外开放度不高,“项目供地难”、“征地拆迁难”、“资金筹措难”、“招商引资难”、“人才引进难”等问题突出,经济发展中不平衡、不协调的矛盾和问题客观存在,社会事业历史欠账较多。
二是发展后劲不足。工业发展缺乏大项目支撑,过亿元的企业仅有11家,产品结构存在“五多五少”的问题,即:传统产品多,新型产品少;劳动密集型产品多,科技含量高的产品少;大路产品多,名牌产品少;内销产品多,出口产品少;配套产品多、终端产品少的弊端。农业产业化、集约化水平低,农业产业化带动能力不强,科技水平低;旅游发展档次不高、要素配套不全,对县域经济拉动力尚不明显。
三是发展环境不优。客观方面,“两路”开通后,交通条件大为改善,但与发达地区相比,高速公路、铁路里程不够,没有形成纵贯南北的大交通路网,向珠三角经济中心的通道没有打通,没有形成便捷水陆、畅通湖广、得利天下的区位优势。主观上看,由于长期为山所困,经济外向度不高,几乎没有进出口的外贸企业、没有外国企业、没有海关、没有国际机场、没有上市公司。同时,思想解放不够,超前意识不强,部分职能部门工作效率不高,服务意识不强。
三、办法措施
㈠强化招商引资。把招商引资作为增强发展后劲的最好手段,加强低碳工业、富硒绿色食品、中药材、生态文化旅游业、商贸物流等项目策划和储备,实现策划一批、储备一批、招商引进一批、落地建设一批。充实招商力量,创新招商方式,采取驻点招商、代理招商、以商招商等措施,瞄准世界500强、国内200强企业,引进一批知名企业落户恩施,实现招商引资大提升、大突破。着力破解项目落户难、项目供地难等突出问题,加强项目跟踪服务,强力推进重点项目建设,实行专班负责、单项考核,确保形象进度并尽早投产。
㈡加快产业建设。一是把工业经济发展作为重中之重,突出工业经济在市域经济中的主导作用。狠抓“一区五园”(恩施经济开发区农产品加工园、七里坪机械制造园、六角亭企业孵化园﹑龙凤低碳工业园、高桥坝生态工业园)建设,完善园区设施配套,力争2013年达到项目落地的基本要求,并逐步提高建设标准,建设百亿园区,打造投资洼地。围绕“六大产业”(富硒绿色食品、水电能源、烟草、机械制造、矿产建材、医药化工),深入实施“双十佳”(十佳骨干企业、十佳成长型企业)企业扶持工程和企业成长工程,培育50亿元企业1家(恩施卷烟厂)、10亿元企业5家(思乐集团、山寨皮革、众森茶业、长源轴承、药业集团)、亿元企业20家,培育5家上市公司(大峡谷公司、圣峰药业、众森茶叶、思乐集团、山寨皮革)。二是大力发展现代农业和以生态文化旅游业为主的第三产业。以专业市场、特色一条街建设为重点,打造城市商贸购物综合体,培植大型卖场2至3家。加快乡(镇、办事处)零售业发展,城区“三办一镇”各培植限上零售企业3至5家,其他乡镇各培植1至2家。对现有商贸企业进行清理摸底,对达到限上标准的企业纳入统计。
㈢做大投资总量。把扩大投资作为拉动经济发展的第一引擎。一是抢抓李克强恩施调研重大机遇,充分利用恩施市为全省重点开发区、武陵山片区中心城市、恩施州首府所在地等区位优势和政策机遇,强力推进城建、工业等重点项目建设,力争2013年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达到105亿元。二是突出发展重点,促进在谈项目尽快签约、签约项目尽快实质开工、开工项目尽快建设、建成项目尽快投产。准确把握国家、省资金投向,依托自身资源优势,提升项目谋划水平,滚动充实项目储备库,不断提高项目成熟度和申报成功率,增强发展后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