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392 篇
13905 篇
477944 篇
16302 篇
11765 篇
3932 篇
6541 篇
1252 篇
75615 篇
37826 篇
12163 篇
1661 篇
2862 篇
3420 篇
641 篇
1240 篇
1973 篇
4917 篇
3875 篇
5483 篇
生态环境部:“十四五"期间基本建成全国碳市场
“十四五"期间中国将如何应对气候变化?11月27日,生态环境部副部长赵英民在国新办新闻发布会上表示,目前正在积极地谋划“十四五"期间的应对气候变化工作,在“十四五"期间期望基本建成制度完善、交易活跃、监管严格、公开透明的全国碳市场,实现全国碳排放权交易市场的平稳有效运行。此外,生态环境部还将开展非二氧化碳温室气体排放管理,强化温室气体排放数据管理,健全应对气候变化的法律法规,同时强化适应气候变化的工作。
碳市场即碳排放权交易市场,自2013年起,北京、上海、广州等七个地区开始试点运行区域碳市场。2017年12月,国家发改委发布《全国碳排放权交易市场建设方案(发电行业)》(下称《方案》),宣布全国统一碳市场从2018年起进入基础建设期,计划于2019年模拟运行,2020年将进入深化完善期,全国碳市场正式运行。首批被纳入的仅电力行业。(参见《财新周刊》封面报道“创造碳市场")
“全国碳排放权交易市场建设是一项非常复杂的工作,它是用市场机制来控制和减少温室气体排放、推动绿色低碳发展的一项重大制度创新。"生态环境部气候司司长李高表示,在过去一段时间,全国碳排放权交易市场建设取得了积极进展。
一是在制度体系建设方面,起草完善了《碳排放权交易管理暂行条例》,这是为碳交易奠定法律基础的重要文件,在起草过程中还专门向社会公开征求意见,当然也广泛征求了企业、地方政府、行业部门的意见。我们还积极推动制定相关配套制度,包括重点排放单位温室气体排放报告管理办法、核查管理办法、交易市场监督管理办法等一系列的制度性文件,这些制度性文件对于全国碳排放权交易市场的运行发挥着非常重要作用。
其次,在技术规范体系建设方面,组织开展了2018年度碳排放数据的报告、核查及排放监测计划制定工作,进一步完善发电行业配额分配的技术方案,同时组织各省市报送了发电行业的重点排放单位名单,从技术层面来推进全国碳市场建设。此外,在基础设施建设方面,我们在原有全国排放权注册登记系统和交易系统的建设方案提出以后,又组织专家做了优化评估,下一步,这个方案要根据专家的意见再进一步修订完善,完善后,将会开展注册登记系统和交易系统建设。
而由于原发改委气候司在机构改革中转隶生态环境部,碳市场相关工作转由生态环境部负责,基层环保官员需要接受碳市场能力建设。李高表示,“这次机构改革后,气候变化工作由生态环境系统牵头,碳交易的工作在地方层面也由地方生态环境系统来负责,他们可能还缺乏一些经验,还有发电行业的企业,我们针对这个情况开展了大规模培训行动,目的是做好相关的能力建设支撑准备。"
“全国碳排放权交易市场的建设确实非常复杂,特别是我们是在我国碳排放还在上升的情况下来开展碳市场的设计,推动碳市场的运行。这个挑战跟当年欧盟或者美国加州的碳市场面临的挑战是不一样的,"李高称,“所以我们要立足中国国情和现实情况来开展相关制度创新,确保碳市场平稳起步和稳定运行,发挥好其作用。"
他表示,生态环境部气候司下一步将加快出台重点排放单位的温室气体排放报告管理办法、核查管理办法、交易市场监督管理办法,构建完整的制度体系。同时,抓紧推动发布《全国碳排放权配合总量设定和分配方案》。《发电行业配额分配技术指南》已经基本制定完成,下一步也要抓紧发布。此外,还要抓紧推动全国碳排放权注册登记系统和交易系统建设,确定纳入全国碳市场的发电行业重点排放单位名单,并在注册登记系统和交易系统中开户,做好在发电行业率先开展交易的一系列准备工作。
除了继续进行碳市场的建设,赵英民表示, “十四五"期间为应对气候变化,将继续采取措施控制温室气体排放,继续将单位GDP二氧化碳排放下降率作为一个指标。生态环境部还将开展非二氧化碳温室气体排放管理,强化温室气体排放数据管理,建立健全统筹协调、多部门参与、相互配合、各负其责的温室气体统计核算和管理机制,强化应对气候变化和污染防治、生态环境保护工作的全面融合,进一步加快低碳技术的推广应用和低碳产业发展。积极稳妥地支持和鼓励部分地方和重点行业结合自身经济社会发展实际开展达峰行动,制定明确的达峰目标、路线图和落实方案。
赵英民称,未来还将进一步完善体制机制,健全应对气候变化的法律法规。推动构建更加公平合理、合作共赢的全球气候治理体系。积极参与全球气候治理,坚持多边主义,坚定维护《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京都议定书》和《巴黎协定》及其实施细则确定的全球气候治理的框架和原则,坚持公平、“共同但有区别的责任"和各自能力的原则,推进全球气候治理进程。同时,加强气候变化南南合作,继续为其他发展中国家提供力所能及的支持和帮助。
此外,赵英民表示,还将坚持减缓与适应并重,强化适应气候变化的工作。根据适应气候变化工作需要,我们计划更新国家适应气候变化战略,开展落实战略的具体行动,继续推动农业、水资源、森林、海洋、人体健康、防灾减灾等领域的适应气候变化行动,加强适应气候变化的能力建设,进一步加强这一领域的国际合作。
此次新闻发布会上发布的《中国应对气候变化的政策与行动2019年度报告》还新增了“人体健康领域"一节,提出在各省(区、市)开展公共场所健康危害因素监测试点,建立高温热浪与健康风险早期预警系统;加强适应气候变化人群健康领域研究,组织开展适应气候变化保护人类健康项目,增强公众应对高温热浪等极端天气的能力。
今年夏天,全球都遭遇了高温热浪侵袭,中欧和东欧部分地区、俄罗斯北部、亚洲、非洲、南美、北印度洋以及太平洋和大西洋部分地区均出现创纪录高温。中国工程院院士、天气与气候学家丁一汇表示,未来高温热浪将成为新常态,中国的高温热浪问题也非常明显,“未来的预测是,到了2030年或者2035年前后,每年的夏天都是高温热浪为主的夏天,每年都超过我们的温度阈值。"而国际知名学术期刊《自然-通讯》发表的一篇研究认为,相较工业化前水平,全球若升温2.0摄氏度而非1.5摄氏度,意味着中国城市人口中每年至少会增加2.79万人因为这一“失控"的0.5摄氏度而热死。(参见财新网报道“研究:全球若升温2℃而非1.5℃ 中国每年将增2.79万人死于高温" “丁一汇院士:更频繁的夏季热浪将成为气候新常态")
“应对气候变化对全人类的影响是深远的,不仅仅是对自然环境有影响,同时也通过自然环境直接作用到人体健康。科学界关于气候变化对人体健康影响的研究也在增多。中国政府对此高度重视,正在努力提升适应气候变化的公共服务能力和管理水平,推进建立健康监测、调查和风险评估制度以及标准体系。"赵英民表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