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299 篇
13868 篇
408771 篇
16079 篇
9268 篇
3868 篇
6464 篇
1238 篇
72401 篇
37106 篇
12060 篇
1619 篇
2821 篇
3387 篇
640 篇
1229 篇
1965 篇
4866 篇
3821 篇
5292 篇
我国对天然气水合物(俗称“可燃冰”)的勘探,或在今年取得新的重要进展。记者在5月30日广州举办的中国南海油气勘探开发论坛上了解到,继2007年在南海神狐海域首次取样后,今年我国将在南海再次对海底可燃冰进行探勘取样。
但业内人士指出,我国目前在可燃冰的勘探开采等重大技术上仍有待突破,而出于对风险和成本的顾虑,中海油等国内海洋油气勘探企业对大规模投入可燃冰商业研发仍较为迟疑。未来我国要实现可燃冰这一“新新能源”的商业利用,仍是长路漫漫。
勘探取样年内或取得新进展
天然气水合物,是天然气和水在低温、高压条件下形成的物质,由于其外形极像冰块,俗称可燃冰。据了解,全球可燃冰98%资源都积聚在洋底沉淀物中,另外2%在极地大陆之下。
作为全新的能源,可燃冰具有巨大的能源潜力,被认为是人类未来的替代能源。可燃冰中天然气的浓度一般能达80%—90%左右,1立方米晶体能够释放出164立方米气体,燃烧值高,清洁无污染,储量巨大。2010年,国际能源署的报告预计,全球可燃冰蕴藏的能量是目前全世界油气和煤炭的2倍。
据广州地质调查局副总工程师王宏斌在此次论坛中介绍,1999年,我国就在西沙海域勘探得到了可燃冰的似海底反射波(BSR)。2007年5月,广州地调局于南海神狐海域首次钻探取样,8个钻探点中3个采集到了样品,证实了可燃冰在我国海域的存在。根据取样结果,初步估计南海神狐海域拥有的可燃冰相当于744亿吨油当量。
近年来,我国对于可燃冰的勘探开发研究步伐有所加快。2009年,我国首艘自主研制的可燃冰综合调查船“海洋六号”建成下水。2011年,中国地质调查局主导的“天然气水合物资源勘探与试采工程”(2011—2030)专项启动,专项投入资金100亿元人民币。
广州地质调查局局长温宁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今年项目组将在南海北部海坡实施第二次现场钻探取样,对海域内可燃冰的资源量进行更充分的估计和评价。
勘探开采重大技术仍待突破
记者了解到,相较于美国、日本、加拿大等国,我国在可燃冰的勘探、开采、商业利用的有关重要技术上仍较为落后,未来技术仍待突破。
2013年3月12日,日本石油天然气与金属公司(JOGMEC)联合日本产业技术综合研究所,在爱知县附近海域进行海底可燃冰钻探,全球范围内首次成功分离海底可燃冰并采集气体,5天的试开采中日产气量约2万立方米。
日本宣布其将于2018年实现可燃冰的商业化生产。此外,美国、加拿大也已在阿拉斯加北坡、麦肯锡三角洲等地域成功完成了商业开采试验。
对于我国而言,在勘探技术上,国家海洋局第二研究所研究员方云霞指出,我国目前仍然是通过基础地质、地球化学、地震等间接的勘探方法得到的数据进行比对研究,实地勘探取得的样本仍然过少。勘探技术的落后还表现在勘探装备的缺乏。国务院参事、国土资源部前总工程师张洪涛在接受记者采访时指出,目前我国还没有自己的深水钻探船,2007年的钻探取样租用的是一条荷兰的钻探船。
在开采技术上,中科院广州天然气水合物研究所教授吴能友表示,“我国目前还停留在开采方法、技术、工艺、方案的实验模拟和数字模拟阶段。将实验室试验转化为实地开采试验的装备设备也较缺乏。”
在商业利用上,华南理工大学化工学院教授樊栓狮介绍,目前我国仍然欠缺可燃冰的储存、运输、终端接收、离岸加工等商业应用方面的研究。
业内人士指出,按照目前我国可燃冰的研究开发速度,我国要实现对可燃冰的商业开发,最早要到2030年。
国内企业尚持观望态度
记者在此次论坛上了解到,出于对风险和成本的考量,中海油等海洋油气勘探企业对于投入可燃冰的大规模研发仍较为犹豫。
中海油湛江分公司、深圳分公司相关负责人向记者表示,目前中海油集团总部有一小支研究队伍在进行可燃冰的实验室技术研究,但全面的商业应用研究尚未开展。而在已实施的国家可燃冰勘探及试开采专项中,中海油内部的研究和技术人员并没有参与。
“可燃冰商业开采的环境、安全风险太高,企业看不到可预期的投入和回报,没有参与的足够动力。”中海油湛江分公司总地质师王振峰向记者坦言。
不过,就全球范围内可燃冰的研究而言,政府引导下,企业介入前期的勘探开采研究已是趋势。在日本,除JOGMEC外,还有10多家石油公司联合进行可燃冰研发;在美国,BP、雪佛龙等企业是可燃冰研发活动的主导力量;在韩国和印度,政府推动下,国家相关油气企业参与了大量的勘探工作。“以水合物商业开发为目的的一体化开采技术已成为世界水合物技术赛跑的核心。”王宏斌说。
方云霞指出,尽管短期可燃冰商业开发利用前景并不明朗,但中长期世界能源格局将实现从“陆地”到“海洋”的转变。我国应加快研发脚步做好商业利用准备。
为吸引企业参与到可燃冰的前期勘探开采研究,张洪涛等业内人士建议,政府可将可燃冰开发纳入新能源或清洁能源开发规划,对企业的前期研究投入进行补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