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299 篇
13868 篇
408774 篇
16079 篇
9269 篇
3869 篇
6464 篇
1238 篇
72401 篇
37108 篇
12060 篇
1619 篇
2821 篇
3387 篇
640 篇
1229 篇
1965 篇
4866 篇
3821 篇
5293 篇
党史题材影视剧的艺术特征与传播策略
在互联网成为传播重要渠道,视觉图像成为主要传播形态,故事讲述被广泛运用的时代,影视剧,特别是长篇电视连续剧,以其长达几十集甚至上百集的容量和故事化、情感化、人物化的表现方式,成为主流价值观在影视艺术领域的重要表现,是对青年一代传播红色文化、进行党史教育的重要途径之一。
在中国共产党建党百年之际,出现了众多充满激情的影视剧献礼之作,在这些作品中,《光荣与梦想》是一部充满创新意识、艺术精湛、情感动人的电视剧。剧中以史诗化的讲述,表现了从中共一大到志愿军抗美援朝胜利的历史,真实而艺术地展现了中国共产党从弱小到强大,从幼稚到成熟,高举信仰的旗帜,经历残酷挫折、牺牲无数宝贵生命,终于领导中国人民取得了伟大胜利的辉煌历程。
电视剧《光荣与梦想》通过塑造鲜活的党史人物,巧妙的故事编排,以及对革命者内心世界的深入开掘,展现了影视剧作品在宣传党史中的作用,突显了情感传播的特殊魅力。
情感:同“屏”共振的密码
当代传播的一个重要特征是“情感化”。这意味着传播的信息是以情感为基础和纽带,以情感逻辑为架构、以受众情感认知和情感模式为指向,通过情感化的方式影响传播受体,达到传播目的。而影视剧作为传播的形象文本,其特征决定了它是情感传播的主要方式之一。
因此,要打动当代观众,要吸引年轻人,不能仅用那些他们已经熟悉的历史事件或既定话语,而要用能够打动他们的情感和细节。《光荣与梦想》开头是 1982年 3 月,瓦匠在修缮板仓杨家老屋时,从砖缝中发现了杨开慧当年的《偶感》等手稿,从这里开始,确立起了全剧的情感主线。正如导演所说,“为了表现共产党人的情感世界,我们选择了毛泽东、杨开慧、毛岸英一家作为代表,以他们的家庭情感线作为贯穿始终的线索,让观众感悟共产党人的精神力量、思想力量、信仰力量。” ① 剧中通过梳子、凝视、牺牲者三个关键词串连起全剧情感主线,传达出一种诗意的悲壮与信仰的力量。
梳子是全剧重要的道具。对毛泽东和杨开慧、毛岸英的故事,观众可以说是太熟悉了,因为他们的情感和故事许多影视剧都表现过,确实很难再有创新。但《光荣与梦想》还是力图在被许多人走过的田地中独辟蹊径,这蹊径就是一把普通但又不普通的梳子。第一集从发现手稿到专家铺开手稿,用放大镜观看手稿,在女声朗读的诗句“天阴起朔风,浓寒入肌骨。念兹远行人,平波突起伏。足疾已否痊,寒衣是否备?孤眠谁爱护,是否亦凄苦?书信不可通,欲问无人语。恨无双飞翮,飞去见兹人……良朋尽如此,数亦何聊聊。念我远方人,复及数良朋。心怀长郁郁,何日重相逢”中过渡到 1973 年,中南海菊香书屋,毛泽东从帮他梳头的卫士手里拿过梳子,他打开书桌上的旧藤箱,拿起杨开慧与孩子的照片,泪水涌上眼眶。随着画面变为两双年轻的手相握摇动,略带忧伤的《国际歌》旋律响起,毛泽东与杨开慧手拉手在绿树中行走的背影。剧中多次出现梳子和梳头的细节。如在杨昌济去世后两人分开,杨开慧送毛泽东梳子,要他空时多梳梳头,说梳头可以通血脉。在毛泽东赶赴上海参加一大前,杨开慧用梳子给毛泽东梳头,接着毛泽东也给杨开慧梳了头,一把梳子,表面看是夫妻情感,却是涵盖了革命的战友情、共同信仰的同志情,及暗喻两人的生死情。
梳子作为象征符号,配以《国际歌》悲壮音乐,使历史人物的个人情感和革命前途紧密交融,使人物塑造更加立体丰富,与观众自然而然达成了共情、共鸣、共振。
凝视则是剧中具有诗意的瞬间。如剧中第 11 集,在陈独秀受处分被撤职务以后,毛泽东执意离开武汉回到湖南去继续革命,当他离开住所回望时,正巧陈独秀在窗口,毛陈遥相对望,在对革命前途担心和坚信的双重心情中,双方都沉默地凝视着对方。这里,毛泽东的凝视是对革命先驱者、共产党创始人的致敬,他给陈独秀深鞠一?;而陈独秀的凝视则是对年轻革命者的期望和托付,他看着毛泽东的背影,在昏黄的台灯下,从《阶级斗争》一书中抽出李大钊的照片,对李大钊吐露心声,作为共同创建共产党的老友,故人已去,自己又身处犯错误被撤销领导职务的境地,看李大钊照片既表现了此时陈独秀的寂寞心情和他与李大钊的惺惺相惜,也与他“让年轻的同志闯一闯,兴许能闯出一片天地来”的那一番话相配合。他的凝视暗喻了将革命前途和中国革命的领导权赋予毛泽东和他的战友,是极富象征和诗意的一笔。另一处凝视是在湘江战役之后,毛泽东站在高处,握着拐杖的手微微颤抖,回望低处血色苍茫、尸横遍地的战场,被鲜血染红的湘江,整个画面有一种浓郁的“苍山如海,残阳如血”的悲壮意境。
牺牲者的形象可以说是《光荣与梦想》中最有光彩、最打动人心、最令人震撼的部分。电视剧集中展现了一大批为中华民族的解放,为中国光明前途而牺牲的共产党人,这些英雄人物之前在各类作品中都有过表现,但在一部电视剧中如此集中地表现还是首次。剧中叙述领导人的牺牲,如李大钊、瞿秋白、方志敏等人或被军阀绞死、或遭反动派枪杀;红军将领的牺牲,如卢德铭、蔡晴川、陈树湘等人在战斗中捐躯,其中红34师师长陈树湘牺牲非常惨烈,他是在伤重被俘、被敌人抬去邀功的担架上,用手绞断自己肚肠而牺牲。而杨开慧的牺牲是剧中最让人不忍目睹的部分。在被反动派抓捕后,她坚持不妥协,于是敌人将她押赴刑场,并对她连开两枪,她中枪倒地,双手深深地抠进了泥土里,见她还有一丝气息,刽子手又补开了第三枪,她才最终牺牲。
这些共产党人的壮烈牺牲,表明追求理想、坚持信仰是以付出、包括生命付出为代价的。在领导中国人民走向自由民主、富强文明的道路上,中国共产党遭遇过一次次艰难险阻和生死考验,从党的最高领导人到无数普通党员、群众付出了极其惨烈的牺牲。一代又一代牺牲的革命者,用他们的生命诠释了什么是信仰、什么是理想,表现了“为有牺牲多壮志,敢教日月换新天”的悲壮诗意,电视剧《光荣与梦想》彰显了在党史教育中情感传播的力量,证明在传播语境上,情感化方式更容易打通传播者与当代受众的心灵藩篱,也具有更广泛、更深入的传播效果。
道理:以讲故事方式呈现
讲好中国故事的核心是“讲好中国共产党故事”。电视剧《光荣与梦想》正是以故事方式形象地诠释了中国共产党为什么能够从小到大、从弱到强、发展成为世界上最大的马克思主义政党并长期执政。电视剧以史诗化的风格,把大道理蕴含在具体的故事之中,并特别重视表现那些具有历史性、时代感的独特细节,为党史教育提供了极好的传播范例。
由于电视剧必须在 2021 年 7 月 1 日前播出,为了保证质量,《光荣与梦想》的篇幅最多只能 40 集,如何在有限篇幅里,完整呈现中共党史、军史,不漏重大历史事件,同时还保持艺术质量和思想高度,塑造富有感染力的人物形象,是摆在编剧、导演及主创团队面前的大难题。因为导演意识到,这 35 年的革命历史,前人虽然没有将它作为“一个故事”完整、连续地表现过,但是,这其中的几乎每一个重要段落,却都被人反反复复地拍过,而且其中还不乏精品。
如何讲好已经被反复讲过的故事?如何在许多成功作品横亘在前的情况下守正创新?在创作时间有限的情况下,主持其事的广电总局深知其难,因此总局领导不仅出题,而且点题,向创作团队提出了四项具体要求,即“讲述手法要多样化 ;人物塑造要性格化 ;情节设计要戏剧化 ;历史呈现要细节化。”
国家广电总局电视剧司司长高长力回忆,在该剧的创作过程中,总局领导高度关注,多次召开推进会、调研探班、看样片,全程跟进,上海广播电视台面对选题,主动举手,担当重任,敢打硬仗。在此要求下,导演刘江在一开始就确定了全剧要“见人,见诗,见细节,见冲突”的创作方向和追求目标,并在三个方面进行精心构思和艺术探索,因而避免了以往一些同类题材存在的“见史不见诗,见事不见人,重实忽略戏,粗中难见细”的问题。
对电视剧《光荣与梦想》来说,要在 40 集里讲述如此之多的内容,篇幅是远远不够的。为了兼顾整体与局部的平衡,剧本创作兼用编年体和纪传体写法,并努力发挥二者之长。编剧查阅的各种党史、军史、文集、回忆录资料超过一亿字,在大量资料基础上,编剧赵宁宇和导演刘江还参照最新版的《中国共产党简史》 (2021版) ,根据新的党史研究成果和新定论做了大量微调。形成了以中共一大建党到抗美援朝胜利期间的主要历史事件为贯穿线,对毛泽东、周恩来、朱德的刻画笔墨自然充足,贺龙、叶挺、彭德怀、陈毅、陈赓、粟裕、孙中山、宋庆龄、张治中乃至蒋介石、张国焘各自成传,其他人物在不同的单元中发挥作用。同时电视剧还不吝笔墨,浓墨重彩地描绘了革命群体人物形象,如上海武装起义的工人群体、志愿军八连英雄群体等,这些集体英雄与历史大事件和领袖人物共同产生了《光荣与梦想》编年、纪传、合传的效果。
在内容安排上,《光荣与梦想》以历史阶段为范围,采取大处做减法,小处做加法的办法。对重要但只能略写的重大事件及重要场景,以片段画面、历史影像资料、字幕或大写意手法表现。比如 :在中国共产党领导发动的工人运动中,除了在安源刘少奇带领工友向前来镇压的军队演讲详细表现,其他罢工均以解说词交代 ;向反动派打响第一枪,除详细表现南昌起义、秋收起义和三河坝战役,其他地区的起义均以字幕方式交代 ;第五次反围剿,蒋介石指挥中央军、川军、桂军、湘军进行围剿,是用快速剪辑的四个画面,表现四个作战室下达同样的命令,表现四路大军围剿中央苏区的情景 ;整个长征路上的战争,详细表现的是血战湘江和天险腊子口之战,其他战斗均以作战地图、国民党方面作战命令、中央领导人对话等方式交代。
对于某些之前其他作品表现不充分的事件和人物,则从细处展开,抓住其特征,以历史意义为指引定格瞬间。比如国共第一次合作与黄埔军校阶段,剧中较详细表现的是黄埔军校面试和第一军清党事件。四一二反革命政变与八一南昌起义阶段,详细表现的是南昌起义、秋收起义和三河坝战役,以及毛泽东和周恩来的脱险。一波三折,将毛泽东、周恩来的脱险写得非常精彩,他们临危不惧的大智大勇和充满智慧的人格魅力充分展现了出来。
这些故事化的讲述,表现了中国共产党在中国革命各个阶段的艰苦卓绝奋斗,形象表现了中国共产党为什么能、马克思主义为什么行的道理,说明中国共产党从登上历史舞台到建立新中国,从执政中国到领航复兴绝非偶然,而是历史的必然。电视剧通过摆事实、讲道理,将党史教育中的大道理融化在具体的人物、事件、对话中,在与当代人进行超越时空的精神对话语境中,润物无声地滋养和强壮着中国人的骨质与精气神。
创新:传播内容成功出圈的保障
对重大革命历史和党史题材而言,无论在新闻报道还是艺术创作方面,都有较一般题材更多的严格要求。题材的特殊性、党史的话语规定、之前同类作品的成功表现和极其紧张的制作时间,构成了对《光荣与梦想》的三大限制。上海广播电视台梳理总结了之前推出《大江大河》和《在一起》等电视剧的成功经验,将经验注入《光荣与梦想》的创作之中,在有限选择下进行创新,在规定时间里拿出精品,整个创作团队付出了艰巨努力,并在戏剧冲突与人物性格方面进行了值得赞许的若干创新。而这正是电视剧得以成功的关键。
中共七大和国民党六大开会与两党领袖的发言交叉剪辑是剧中的神来之笔。1945 年春天,日本军国主义灭亡前夕,中国共产党和国民党分别在 4 月和 5月开始召开全国代表大会,规划战后中国的发展与道路。《光荣与梦想》以这个时间节点为背景,将中国两个主要政治力量,谈论同样的问题,表明不同的态度,似乎是将历史上《中国之命运》和《两个中国之命运》 ② 的经典文本作为影像打擂台的材料。通过五个来回的交叉剪辑,表现了共产党与国民党的不同追求与尖锐冲突。如上一个镜头是蒋介石在国民党六大上讲 :“日本是我们国外的敌人,中共是我们国内的敌人,”下一个镜头是毛泽东在七大上讲 :“一个是要消灭共产党和中国的民主势力,把中国引向黑暗,一个是要打倒日本帝国主义及其走狗中国封建势力,建立一个新民主主义的中国,把中国引向光明。”这样的处理篇幅不多,却特别集中、非常精炼地表现了两者的不同,堪称妙笔。
剧中的“最后一枪”也是精心构思的细节。这段戏把时间定在停战令生效前的一刻,神枪手张桃芳此前已经消灭了 214 个敌人,这时身边的战友不停地催促他向对面地堡里的敌人开枪,争取创造全军最高纪录。但在听到还有 10 秒停战令就要生效时,他愣了一下,最终没有打出这一枪。剧中以张桃芳的内心冲突,表现了中国人民志愿军出国作战并不是好战,而是为了保家卫国,不得不拿起武器,更好地诠释了和平的主题。
电视剧在人物塑造上也有若干新意,如对共产国际派来的军事顾问李德。作为三人团成员,李德的错误指挥险些葬送了红军和中国革命。这个德国人在之前的党史中,是绝对的反面形象。他专制武断,不了解中国国情和红军实际,只是一味地强调阵地战,拼消耗,导致反围剿失败,中央红军不得不进行战略大转移。在其他同类影视剧中,这个人物在遵义会议上被拿掉红军指挥权后就消失了,但其实他跟着红军队伍一直走到陕北,并没有离开长征队伍。电视剧中也给了李德一个正面表现的片段。即张国焘手下李特带人来拦截北上的中央纵队时,李德挺身而出,训斥李特,表现李德尽管犯了重大错误,但还是坚定的革命者,在认识到以毛泽东为代表的中共中央是正确的时候,他选择毫不犹豫地站在党中央的一边,反对张国焘的分裂活动。
结 语
《光荣与梦想》以及其他红色题材影视作品的成功,表现了在党史影视作品中创新的重要性。在各种媒介融合、交叉、互文的传播空间里,面对不断变化的受众挑战,内容的制作者只有善于创新,才能真正深入当代人的心灵,讲好中国故事 , 从而实现红色内容的有效传播。
影视剧是以影像进行叙事和传播的,在影视剧作品中,具体场景和形象的可感性,使其比文字更容易为年轻人接受。因为它的讲述是故事化的,它以艺术方式让观众感受先烈们的高尚人格和纯洁灵魂,它把革命历史和传统教育变成真实可感可学的人生追求。红色电视剧的有效传播,鼓励受众们不忘初心、牢记使命,像先辈那样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之路上建功立业。
(作者系上海戏剧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上海影视戏剧理论研究会理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