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行业研究报告数据库

行业分类

当前位置:首页 > 报告详细信息

找到报告 1 篇 当前为第 1 页 共 1

世界贸易战里的套路和陷阱

加工时间:2018-09-25 信息来源:安邦专家观点
关键词:世界贸易;套路;陷阱
摘 要:
内 容:

2016年11月8日,特朗普当选美国总统之后,中国的A股连续大涨为其庆功,并向胜选的特朗普和败选的希拉里阿姨展示了全球独家、别无分号的道贺方式:名字能扯上关系的上市公司“川大智胜"大涨6%,一度冲击涨停;上市公司“西仪股份"平白无故大跌9%,一度冲击跌停。中国人的这种智障式隔空表白,在对岸眼里只是个笑话。刚开始中国的吃瓜群众们看热闹不嫌事儿大,经常嘲笑他的蹩脚政策和“推特治国",没想到特朗普发动贸易战,宛如一记重拳,引爆全国舆论。

打贸易战这种事儿,在中国人看来陌生而新鲜,但在做了一百年全球霸主的美国人而言,就是家常便饭了。事实上,每一个威胁过美国产业结构和贸易收支的国家,都被美国的贸易炮火轰击过,无一例外,五分敌友,其中延续时间最长、交手次数最多、付出代价最大,就是日本。

日美贸易战从60年代一直打到90年代初。90年代中期之后,大型贸易对抗基本偃旗息鼓,背景是日本已经掉入了“失去的二十年"的深渊,美国凭借信息产业再度繁荣。但跟一般人想象的不一样的是:日本的失败,90%是由日本人自己的战略失误而造成,美国的直接打击只占其中10%。

用一句简单的话来说就是:为了对冲美国贸易战对本国经济的影响,日本做了一系列错误的战略决策,进而在国内造成了比贸易战惨重10倍的后果,最后错失了人口老龄化之前的战略窗口期和机遇期,跌落进了“失去的二十年"。所以,日本的案例对中国极为重要,尤其是当时的日本和现在的中国,都在人口全面老龄化的前夜,稍微不慎,战略失误就会影响未来的整整几代人。况且1980年代的日本已经是发达国家,“失去的二十年"里日本国民仍然保持非常高的生活水准,这些条件中国不具备,所以中国需要更加谨慎。

实际日美贸易战肇始于1960年代,激化于1970年代,高潮于1980年代,基本上跟日本制造业的重生、崛起、鼎盛三个阶段相契合。从1960年到1990年这三十多年间,日美之间爆发了无数次贸易纠纷,其中行业层面的大型贸易战共有6次,宏观层面的贸易决战有2次。最终解决反感,大都以日本“自愿限制出口"的妥协而告终。

其中最激烈的两次是,一、汽车战1979年到1987年。1980年代,日本汽车接棒家电行业,成为日本赚钱高额贸易顺差的核心产业,对美出口飙升,对美国就业造成大规模影响,进而导致全美范围内的抗议潮。最终以日本汽车厂家赴美投资、自愿限制出口、取消国内关税等妥协手段告终。二、半导体战,1987年到1991年。在半导体行业的早期,日本凭借低价芯片对美国产业造成重大冲击,美国以反倾销、反投资、反并购等手段进行贸易保护,最高时对相关产品加收100%关税。最终以日本对美出口产品进行价格管制等手段结束。

中国目前遭遇的威胁和恐吓,日本人当年全都经历过,而且有过之而无不及,不过从文字层面,你很难感受到当年日美两国行业之间的剑拔弩张,当时两个美国汽车工会煽动工人砸丰田汽车是常见的事情。1987年7月,甚至有9名美国国会议员抡起大锤砸烂了日本东芝公司生产的一台收音机,以此来抗议日本向前苏联出售军用级电脑制导多轴铣床,后来这段录像被日本各大电视台反复播放,造成了相当大的影响。

回顾历史可以看到,特朗普政府发动的对华贸易战相比当年的日美贸易战,当前的量级只能算是毛毛雨。那会儿的美国群众也很给力,爱文斗更爱武斗,除了没用U型锁砸自己同胞之外,基本上能上的手段都上了。

现在有人说美国是想“灭掉"中国,但当年的美国也曾经试图彻底“灭掉"日本。1989年美国发起了全行业级别的贸易决战:启动超级301条款,要求日本开放部分国内市场,并直接强制日本修改国内经济政策和方针,如逼迫日本承诺公共投资开支、修改不利外企的法律、调查商品价格等,最终与日本签订了“美日结构性贸易障碍协议"。这里面实际充满辛酸往事,比如美国要求日本制定公共事业投资计划,大藏省官员本想给口头承诺蒙混过关,但美方强制要求白纸黑字,而且周期要是10年。日本人做了10年400万亿日元的计划送去审阅,被告知要再加30万亿。当时日本副首相说:“不能惹怒美国,美国要这么说了那也没办法,再追加30万亿吧",屈辱至极。

一系列的行业贸易战,并没有改善美国的贸易逆差,所以美国又将原因归结为美元汇率的高估。1985年,在美国的主导和强制下,美、日、德、法、英等五国在纽约广场饭店举行会议,达成五国政府联合干预外汇市场,诱导美元对主要货币的汇率有秩序地贬值,以解决美国巨额贸易赤字问题,这就是大名鼎鼎的“The Plaza Accord(广场协议)"。这个协议后来引发日本政府一连串的政策失误,最终导致一场史无前例的战略惨败。

在欧美的军事界,一直对于日本有这样一种评价:长于战术,短于战略。用中国人的大白话来讲,就是“算小账特别清楚,算大帐总是糊涂"。广场协议后,日元升值导致贸易顺差减少,经济通胀双双下行,为了提振内需对冲贸易战,日本采取了宽松的货币政策和积极的财政政策,最终造成疯狂的地产泡沫。实际贸易战并没有打击日本的高端产业,也并没有解决美日的逆差问题。但日本人在战略层面的短板,在应对贸易战时显露的淋漓尽致,最终国内政策在美国的强大压力之下阵脚自乱,出台了一系列昏头政策。

总结从贸易战到地产泡沫的全过程就是:为了对冲贸易战带来的出口疲软和顺差减少,日本政府贸然用降低利率放松货币的手段来启动内需,造成了比贸易战损失大10倍的惨重失败。讽刺的是,美国发起贸易战的初衷也未能得到解决,只能说:美国贸易战没能解决逆差,但解决了日本。

最终分析结论(Final Analysis Conclusion):

当年的日本,也曾经着实牛逼过一阵子。傅高义撰写的《日本第一》,石原慎太郎撰写的《日本可以说不》,就是标志。不过,后来的事实证明,日本既没能做第一,也没办法说不,强国逻辑的著作被证明是一堆废纸,一个人口老龄化、储蓄率下降、贸易顺差减少的国家,不可能是第一的国家。真正的问题在于,强国语境的涌现和战狼精神的蔓延,淹没了韬光养晦的稳健派,这是最大的危险。


© 2016 武汉世讯达文化传播有限责任公司 版权所有 技术支持:武汉中网维优
客服中心

QQ咨询


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 客服员


电话咨询


027-87841330


微信公众号




展开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