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350 篇
13897 篇
477392 篇
16218 篇
11751 篇
3898 篇
6511 篇
1243 篇
75482 篇
37481 篇
12122 篇
1648 篇
2846 篇
3402 篇
641 篇
1237 篇
1970 篇
4900 篇
3858 篇
5414 篇
金融委推动永续债发行 四大行有望先行
2018年12月26日上午,央行官网消息,近日国务院金融稳定发展委员会(下称金融委)办公室召开专题会议,研究多渠道支持商业银行补充资本有关问题,推动尽快启动永续债发行。接近金融委办公室人士对财新记者指出,之所以要尽快推动永续债发行,是为了应对四大行的总损失吸收能力(TLAC)达标。
这意味着,四大行有望成为首批发行永续债的银行,如中国银行已经在研究之中。12月26日下午,中国银行表示,2018年6月末,该行股东大会批准了发行不超过400亿人民币或等值外币的减记型无固定期限资本债券。该行在持续研究有关发行方案。
永续债的付息、期限、减记触发条件等核心内容均还有待监管的正式文件公布;永续债的发行也需要监管批准。除此,还值得关注的是,其它商业银行是否也能享受到这一政策?
TLAC达标压力大
目前,我国需要满足TLAC要求的为四大国有银行——它们均是全球系统重要性银行(G-SIBs)。按照金融稳定理事会(FSB)的要求,工商银行、中国银行、建设银行均需要达标附加资本1.5%;农业银行需要满足附加资本要求1.0%。
TLAC则是在前述的附加资本要求之上,在G20的框架下,FSB于2015年11月所提出来的更严格的要求。按照民生证券研报,TLAC是指在破产清算时可用于弥补损失的资本和债务工具,确保银行进入处置程序中有足够的“损失吸收资本"吸收损失。
按照FSB的要求,全球系统重要性银行在2019年需要达标的是:一是TLAC与风险加权资产的比例将不低于16%,二是TLAC与巴塞尔III 杠杆率分母的比例将不低于6%,三是TLAC 中的债务工具占比需达 33%以上。2022年,前两个指标将进一步提高至18%、6.75%。
按照市场估算,四大行TLAC充足率缺口较大,平均每年至少要补充1000亿左右。按照国际规则,总部位于新兴市场国家的银行可以豁免至2025年。据民生证券分析师李锋等测算,如果四大行需要在2025年达标,总融资缺口超过了3万亿。其中,工行、建行、中行、农行分别需要补充8200亿、7400亿、6900亿、7600亿。
而据天风证券银行分析师廖志明等测算,虽我国是新兴市场国家,但由于总体的债务杠杆率可能超标,因此四大行可能需要在2022年达标。从2017年报数据推算,在2022 年底前四大行至少共需补充 1.44 万亿的资本,工行、建行、中行、农行至少需要补充3600亿、2500亿、4400亿、3900亿。
永续债如何破题
虽然监管鼓励银行通过内生方式补充资本——即利润留存,但银行业的挑战重重,很难做到。近年来,商业银行通过优先股、定增、可转债、资本补充债券、二级资本债、上市等再融资的方式补充各类资本。境外银行可以通过发行永续债来补充资本。
据财新记者了解,早在2016年中旬,央行、银监会(现银保监会)等已经讨论过银行能否发行永续债,但彼时银监会觉得不大可行。事实上,永续债和优先股类似,都可以作为银行的一级资本;与优先股相比,永续债具备发行对象广、流程短、投资者范围更多等优点,但其约束也很明显:目前国内并没有法律支持。(见《财新周刊》2016年第34期《银行资本急补血》)
正如兴业研究分析师郭益忻所说,我国《公司法》规定:“公司债券是股份制公司发行的一种债务契约,公司承诺在未来的特定日期,偿还本金并按事先规定的利率支付利息。"如果永续债作为公司债券发行,将出现与《公司法》相悖的情况,期限上无法达成共识成为创设的主要障碍。由于《公司法》开了“国务院另行规定"的口子,因此郭益忻建议,可考虑通过国务院层面,将一级资本债定义为“国务院依法认定的其他证券",从而使其在法律层面无瑕疵。
此前,也有监管人士对财新记者指出,“巴塞尔协议III对其他一级资本不设到期日,如果永续债是可续期债,与巴塞尔协议的要求存在矛盾。"而在2018年2月,央行发布3号文《关于银行业金融机构发行资本补充债券有关事宜》,创造性地提出了无固定期限的资本债券,这被市场视作为银行永续债破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