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高职学生;;就业核心竞争力;;三全育人
摘 要:根据教育部最新数据显示,2018年高等学校毕业生人数将达到800多万,毕业生人数逐年递增、而社会需求量增长缓慢,市场供需矛盾突出。电子信息类专业是国家十三五规划中重点发展的行业,社会需求量呈现明显增长趋势,国家教育方针战略给高等职业教育的发展指明方向,也带来机遇与挑战:电子信息产业快速发展,衍生新岗位需求,知识型、技能型、创新型人才将成为企业发展中的一支生力军,这是机遇;高职学生在就业中核心竞争力不突出,社会对职业教育认可度依然不高,这是挑战。提升学生就业核心竞争力,提升学校内涵建设,改变社会大众对职业教育的偏见,是当前高职院校面临的重要问题,也是职业教育改革中亟待解决的问题。因此,高职院校学生就业现状,依然成为教育领域中关注的热点话题。本文采用了文献法、调查研究法、问卷调查法以及数据分析法进行研究。通过文献査阅,了解国家对于职业教育相关政策,借鉴前人对就业核心竞争力研究所取得的成果,本研究在继承前人研究的基础上,结合民族地区、电子信息行业、高职学生等特殊领域来研究大学生就业核心竞争力。本研究从理论的角度,结合人力资本理论、需求理论、生涯发展理论来研究高职学生就业核心竞争力,是从人性的角度,更加关注人的发展对经济发展的推动作用,是对学生个体的一种典型研究,研究学生就业核心竞争力培养模式,完善学生就业核心竞争力的管理体系,对于广西高职院校电子信息类学生的就业核心竞争力培养具有重要意义。从实践的角度,本研究结合笔者在就业指导中遇到的工作问题,设计问卷,对广西四所高职院校的350名电子信息类毕业生(2013届-2018届毕业生)、历年录用电子信息类高职学生的35家企业、来自A学院的电子信息类的50名教师进行问卷调查,运用Excel电子表格进行数据处理,使用SPSS19.0软件对原始数据进行分析,通过描述统计方法、卡方校验,分析电子信息类高职学生就业核心竞争力评价现状,得出不同类别高职学生在就业核心竞争力某些因素中有显著差异,整体评价低,表现为择业观不科学、职业能力不突出、职业素养水平低、身心素质水平弱。结合电子信息类高职学生特点,分析影响就业核心竞争力评价低的原因,并根据广西地区特色、职业教育特点,提出电子信息类高职学生就业核心竞争力的提升与学校的人才培养模式、社会支持系统、学生自身的努力相关,通过构建“三位一体”管理平台、完善“三全育人”培养模式、实行“一体两翼”提升模式,多形式提升电子信息类高职学生就业核心竞争力。本研究结论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1.借鉴前人研究成果,对高职学生就业核心竞争力的内涵及构成要素进行归纳整理。基于高等职业教育的电子信息类专业的高职毕业生,所拥有的就业核心竞争力,通过在校培养以及自身努力,具备良好的职业道德、生活态度、工作态度、行为规范以及可持续发展能力,在职业岗位中能超越自我、超越他人、最终能实现创业创新的能力,且该能力具有岗位职业性、专业技术性、实践性的特点,它由择业观念、IT职业素养、身心素质、职业能力四大要素组成。2.除了高职院校的人才培养模式、社会的认知理念会影响电子信息类高职学生就业核心竞争力外、高职学生自身特点也会影响就业核心竞争力整体评价,特别是不同类别的高职学生,会因毕业生类型、性别、所在学校、担任学生干部经历等因素影响就业核心竞争力整体评价,存在显著性差异。3.根据电子信息类高职学生特点,结合专业特色,从不同层面提出提升就业核心竞争力的举措。从社会层面,构建学校、企业、社会三方管理平台,加强电子信息行业信用度管理,完善职工培养模式,深化校企合作模式。从学校层面,以“三全育人”(全员育人、全方位育人、全过程育人)模式来开展提升工程:“产教融合”教育模式、“因材施教”实践模式、“互联网+”精准指导模式、职业教育的潜移默化模式、创新德育模式和优化就业指导与服务。从学生个人层面,以“一体两翼”(职业生涯规划为指导、职业技能比赛为主、社会实践活动为辅)模式,多途径提升自己就业核心竞争力。本研究的选题是基于实际工作中遇到问题而开展的一项研究,通过研究,进一步了解高职学生就业核心竞争力的现状,梳理了工作中一些问题,通过挖掘原因,结合实际情况,提出了提升高职学生就业核心竞争力的对策。高职学生就业核心竞争力的提升,既改善“有业不就,有业难就”现象,也提高社会对职业院校学生的认可度,更利于高职院校内涵建设。
内 容:原文可通过湖北省科技信息共享服务平台(http://www.hbstl.org.cn)获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