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299 篇
13868 篇
408774 篇
16079 篇
9269 篇
3869 篇
6464 篇
1238 篇
72401 篇
37108 篇
12060 篇
1619 篇
2821 篇
3387 篇
640 篇
1229 篇
1965 篇
4866 篇
3821 篇
5293 篇
特色农产品产业链协同发展研究——以贵州省紫云县葡萄产业链为例
一、引言
贵州省紫云县从2013年开始引进葡萄,通过资金扶持、产业引导等措施,带动当地农民发展葡萄产业。如今,凭借其独特的气候和地理优势,已将葡萄产业作为当地发展特色农业的有效途径之一。产业得到蓬勃发展的同时,一些问题也逐步凸显出来,如种植户缺少与外界交流的有效途径,种植区域比较分散,种植户与企业间存在信息不对称,供需矛盾相对突出等。
基于上述问题,本研究试图找到紫云县葡萄产业链各环节共生共赢的路径,为葡萄产业链的协同发展提供思路。
二、文献概述
20世纪末,产业链引起我国学者的关注。傅国华(1996)在研究海南热带农业发展课题中,首次提出了“产业链"一词[1]。可以说,“产业链"是一个具有中国特色的名词。我国学者最早是以农业产业链为研究对象来阐述产业链的内涵。
赵绪福等(2004)认为,农业产业链是指与农业初级产品生产密切相关的具有关联关系的产业群所组成的网络结构。[2]
除了研究农业产业链以外,国内学者也从其他角度论述产业链的概念。
王淑营(2008)认为,制造业产业链是围绕产品原材料及零部件采购、销售和售后服务的各个企业形成的一个利益共同体。[3]
这些不同的界定,不断丰富和拓展了产业链内涵。
德国科学家赫尔曼·哈肯(1978)在20世纪70年代创建了协同学,主要研究系统通过内部的子系统间的协同作用,从无序到有序结构转变的机理和规律。[4]
安索夫(1965)强调协同的经济学含义,认为良好的协同可以实现整体价值大于各独立组成部分价值之和,达到“1+1>2"的效果。[5]
Itami等(1991)把安索夫的协同概念严格地分解成可以共同实现的“互补效应"和“协同效应"。互补效应是企业通过使用实体资源或提高效率来节约成本、增加销售,只有当企业利用无形资源时才可能产生协同效应。[6]
我国学者对协同的内涵作了更深层次分析。
白列湖(2007)将协同理论的内容概括为协同效应、伺服原理和自组织原理,并具体分析管理研究纳入协同理论中的可能性和必要性。[7]
关于产业链协同的概念,目前学术界没有一个明确的定义,国内学者大多是从供应链的角度来研究协同的概念。
张月月等(2018)提出,不同企业结成的互补共生体能够通过内部物质、资金和信息的流通,削减和消除资源瓶颈、分散或降低创新风险和减少交易成本,从而达到协同进化的目的。[8]
陈钦兰(2007)认为,影响供业链协同效应包含外部因素(如资源依赖、效益导向、管理机制)和内部因素(合作协同关系、合作协同绩效)等。[9]
赵芸等(2019)提出,农产品供应链协同,是指农产品供应链中的各个主体相互协作、信息共享以达到降低成本和提高收益的共赢机制。[10]
周湘贞(2017)认为,农产品供应链协同化主要实现各个主体部分的利益互动,以风险承担及数据分享等方式,达到供应链整体的效益和运转同步化。[11]
特色农产品产业链协同机制,是产业链上各行为主体为了完成某一项任务,相互之间进行沟通、交流、合作。针对国内特色农产品产业链的协同理论研究尚处于空白状态,本研究主要以紫云县葡萄产业链为研究对象,探讨产业链协同发展的可行思路,弥补当前理论的不足。
三、紫云县葡萄产业链发展现状及其问题
(一)紫云县葡萄产业链发展现状
1.产业规模
自2013年紫云县大力推进农业产业结构调整以来,依托自身优势,因地制宜,引导农民专业合作社及大户在紫云县省级紫葡萄山地特色农业示范园区、观光农业示范园区及209省道公路沿线产业带种植紫王葡萄、高山紫葡萄和水晶葡萄9980亩。其中:鲜食水晶葡萄、紫王葡萄1380亩,加工酿酒高山紫葡萄8600亩。葡萄单价1.5~2.5元/斤不等,年产量达到2245万公斤。
2.产业组织
紫云县成立的葡萄销售协会的作用:一是引导贫困户自主管理种植葡萄产业,户均达5~10亩以上,亩均纯收入达3000元,户均产值1.5万元~3万元;二是积极组织扶持本地的格凸红生态食品开发有限公司、贵州亚鲁王生态农业科技有限公司等开展葡萄酒加工,拓展销售渠道,保障葡萄产业稳定发展;三是积极组织带动贫困户务工增收,常年在基地务工180天以上,每人每天按80元计算,年人均务工收入14400元以上;四是积极争取项目资金扶持,加大招商力度,引进贵州泰和集团入驻葡萄基地,建设年产量300万公斤的酒庄,发展葡萄产业精深加工,延长葡萄产业链。目前,紫云县一共成立了6家合作社,社员人数90人;种植大户126家;企业4家,带动当地农民308户1078人发展葡萄产业。
3.典型经验
紫云县达帮乡以农业生产为主,工业基础较薄弱。达帮乡党委、政府提出了“种植富乡、养殖强乡、科技兴乡"的产业结构调整思路,明确发展乡村特色优势产业,以紫葡萄种植为主,辅以冰脆李、猕猴桃、中药材、蔬菜等果蔬种植,黑山羊、林下鸡养殖等配套的产业,并加大整合力度推进实施。目前,全乡共流转荒坡、旱地、水田5000余亩,成功引进紫葡萄种植大户20余户,种植面积1500余亩,辐射带动本地农户300户和庭院种植80余户,面积2000余亩。按每亩3000公斤计算,年产葡萄1.05万吨。近3年的产地批发价按4元/公斤计算,年产值达4200万元。产品远销南宁、广州、昆明、贵阳等大城市,呈现出供不应求现象。
目前,通过政府扶持发展,已成功引进龙敏紫色葡萄种植园艺场、紫云县华鹏龙农业科技开发有限责任公司、紫云达帮海浪葡萄种植场、紫云达帮聚仙居葡萄种植基地等8家大户(公司),辐射带动兴合、纳座、克田等5个村300多家农户为实施经营主体。达帮乡以兴合村为中心,纳座村、克田村为两翼,形成“一心、两翼"的产业示范区。在原有的基础上,新增葡萄种植面积6500亩。其中:兴合村2500亩,纳座村2000亩,克田村2000亩。带动关坪、纳磨辐射全乡种植达30000亩以上的规模,形成以紫葡萄特色产业为主,集种植研发、销售贸易、产品加工、休闲怡乐、观光体验为一体的产业链。
达帮乡葡萄产业链有利于形成市场、技术、资源一体化的整体优势,有效带动农业走向集约化、规模化、产业化经营之路,成为市场与农户连接的纽带,保障农民的利益,从根本上推动农村经济发展,也为紫云县其他乡镇发展农业产业链提供良好的借鉴经验。
(二)紫云县葡萄产业链发展存在的问题
1.上游种植环节
上游的种植环节主要影响农产品质量、产量以及生态优化问题,是决定整个葡萄产业链稳定性的关键。目前在种植环节农户种植技术较低,当地一些农户未经过系统的培训,依据经验进行种植,施肥比例、洒药次数不规范,致使葡萄生长周期短、挂果少、卖相差。
2.中游加工环节
中游加工环节连接了上游的种植环节和下游销售环节,是提高产品附加值的重要环节。对于葡萄产业链,酿酒是增收致富的有效方法,但当地一些农户种植葡萄的数量较少、未掌握酿酒技术,酿造出来的葡萄酒质量不符合标准。此外,大多数企业的研发能力、生产条件、人力配置等不能支持葡萄酒的高端运营。
3.下游销售环节
下游销售环节是实现产品到货币的转化,决定了葡萄产业链能否持续运转。目前的销售渠道较窄,主要原因是以初级产品为主缺少深加工产品。当地一些农户文化素质较低,思想理念落后,选择在马路边自行销售葡萄或者沿街叫卖,销售价格低,获得的收入微薄。
4.合作社组织水平亟待提高
合作社在产业链中起着引领带动、融资融智、激活与聚合的作用。紫云县在2013年引进了葡萄种植专业合作社,能有效解决当地葡萄区域种植分散问题,葡萄种植区域逐步集约化、规模化,并且在农户增收、农产品增效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紫云县合作社起步较晚,内部管理水平不高,缺乏专业技术和管理人员;农户参与率低,加入合作社意愿不强,只有解决这些问题才有利于合作社健康、持续发展。
四、产业链协同发展的可行思路
实现葡萄产业链的发展,不仅需要信息流、资金流、物流等内部媒介发挥协同作用,政府、核心技术、市场等外部媒介协同作用同样至关重要。
(一)内部媒介
1.信息流方面
紫云县各乡镇已普遍实现村村通电、通电话,家庭电视覆盖率达100%,设有远程教育站点、商品交易市场和文化广场,极大拓宽了农户获取信息的渠道。
2.资金流方面
地方财政用于农业基础设施建设和发展农业现代化的资金相对有限,到2019年12月,贵州省政府从财政、保险、金融等多面发力,投入约16亿元的专项资金发展农业,设立138亿元的贵州绿色产业扶贫投资基金。通过采取绩效承诺奖补的方式,对发展规模大、前景好、带动力强的龙头企业给予奖励。
3.物流方面
现在企业的线上交易已经普及,一些网络服务平台也在慢慢健全。无论是通过自营物流,还是和第三方物流公司合作,都能很快实现。
(二)外部媒介
1.政府方面
紫云县政府进一步加大了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力度,成立了农业产业结构调整指挥部,出台了更加优越的产业扶持政策,把蔬菜、精品水果纳入了地方特色优势产业发展。
2.技术方面
安顺市农业园区办、紫云县农业局、紫云县农业园区办,均为葡萄产业发展提供有力技术保障。产业链龙头企业自身技术雄厚、市场占有率高、创新能力强,在生产、技术等方面可以给相关企业提供指导。
3.市场方面
政府投入资金建设商品交易市场,扩大了农产品异地交流,构建了农产品产地和销售地间的桥梁。
五、紫云县葡萄产业链协同路径
(一)产业链上游环节各要素的协同
1.地域整合
在紫云县葡萄产业链中,上游葡萄供应是决定整个产业链有效运行的基础。农户与其他外部关联因素进行有效协同能够极大地提高产业链运行效率。针对紫云县农户种植区域分散问题,需要对“小而散"的种植区域进行整合,建造规模化葡萄园区。
2.高效管理
建立高效的管理信息体系,将葡萄有关信息及时反馈给其他农户和外部供应系统。
(二)产业链中游环节各要素的协同
企业加工能力和水平决定了葡萄制成品质量和销量。
1.技术领先
采用最新的工艺,生产高质量的产品。要建立健全监督体系,保证葡萄加工环节都处于可监测的状态。
2.设备保障
葡萄加工商可与核心供应商合作,也可通过合作研发等方式获得设备,从而加强自身的核心竞争力,使产业链得以横向上拓宽。
(三)产业链下游环节各要素的协同
1.重视品牌
在葡萄销售过程中需要销售商和消费者之间交换信息,销售商要对葡萄进行宣传,而消费者则反馈葡萄口味和价格等问题。
2.扩大销售信息量
葡萄产业链需要将市场和信息相互协调,根据信息的反馈来调整线上和线下的布局,完善销售系统。
六、对策建议
(一)提高农业技术水平
政府通过补贴、牵线搭桥等方式,鼓励种植大户外出学习先进的种植方法,提高自身发展能力。一是引进技术服务组织和单位加盟到产业链中,为农户提供技术培训、信息咨询服务等;二是组织“产学研合作交流会",通过龙头企业与科研院所合作,走产学研结合的发展之路,既为双方的长期合作提供有利契机,也为研发葡萄新品种、走农业现代化之路起到推动作用。
(二)发挥合作社功效
引导合作社在产业链中发挥扭带作用,需要对其内外部进行结构调整,不断提高资源的获取能力、资源配置能力。对内明确合作社社员的权利及义务,制定统一规章,建立科学的管理体系,避免乱收费和高收费;对外发挥合作社示范引导作用,积极给予农户指导,让农户信赖合作社,主动加入合作社,使合作社成为紫云县葡萄产业链协同发展的粘合剂。此外,合作社还需组织葡萄加工企业的生产力培训,提高产业链相关主体间的配合度和运行效率,为不同组织间的协同打好基础。
(三)增强企业协同能力
紫云县葡萄产业链各节点企业要有利益共同体的观念,建立风险共担机制、信息共享机制,将产业链内部的供应能力、生产能力、销售情况等在相关组织间共享。产业链节点企业间的合作应当建立正式契约关系,形成稳定可持续发展战略联盟。产业链中的龙头企业应建立健全生产机制,主动为生产环节提供技术、资金等服务。同时,充分发挥主导优势,积极组织和号召当地农户实行专业化、规模化生产,让龙头企业和农户之间形成互助协作、联动发展、互惠互利的长久合作关系。
(四)拓宽农户销售渠道
政府制定扶持本地特色农产品相关政策,将农优产品纳入政府的采购目录。支持行业组织在县内举办葡萄展览会,协调行业组织和企业之间的产品对接,发挥行业组织的协调能力。此外,对有创业能力和创业理念的葡萄种植户开展电商培训,依托本地电商平台,发展订单模式,组织当地农户按照订单生产,建立种植基地,走创业之路。降低产品多、销售难的风险,不断拓展农户增收渠道。